论东野圭吾《假面山庄》的本土化改编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u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野圭吾与阿加莎·克里斯蒂分别是日本与英国推理小说的代表人物。笔者通过分析《假面山庄》与《东方快车谋杀案》,发现两部作品在故事设定、作品主题、叙事技巧等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东野圭吾曾在诸多作品中提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可见阿加莎对其推理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阿加莎创作的特点。
  关键词:《假面山庄》 《东方快车谋杀案》 本土化 叙事视角
  一、相似的故事设定
  (一)封闭的作案环境
  《假面山庄》与《东方快车谋杀案》都有一个封闭的作案环境。在《假面山庄》中,所有人都被困在深山里的别墅中;而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所有人被困在大雪中的列车上。这是传统侦探小说的模式:“案件应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社区,以便排除谋杀犯来自外界的可能。”为了方便侦探的推理活动,侦探小说的背景一般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比如别墅、孤岛、列车、轮船等。这种环境具有封闭性、隐秘性,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悬疑色彩。这种封闭的活动空间能够把人物迅速聚集在可控的范围内,凝聚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能够想象出犯罪空间,有利于辨别矛盾对象。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住进头等车厢”“暴风雪来临”等情节都具有偶然性,是阿加莎为了创造这种封闭的环境,让案情得以继续的刻意安排,于是环境的生成就缺失了人物的主动性。然而,《假面山庄》中的人物具有更强的主动性。两个逃亡中的银行劫匪突然出现,八名男女被迫聚集,以及人物的身份、作案地点、作案时间,甚至是剧情节点的转变,都十分精准地掌握在小说人物的手中,使得故事的结构十分严谨。
  (二)对嫌疑人的描写
  侦探小说中的人物主要包括四种角色:受害者、罪犯、侦探以及普通人。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侦探波洛与十二个嫌疑人对立,每个嫌疑人在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描写。阿加莎展现了高超的人物群像刻画功力,家庭教师玛丽·德贝纳姆、印度的英国上校阿巴思诺特、矮胖老人布克、俄国老公主德拉戈米等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极为个性化。《假面山庄》中的嫌疑人,随着剧情的发展,在相应环节逐一得到揭示,并且,九个嫌疑人中,每个人的嫌疑程度不等,甚至还有明显的“清白”身份,例如警察与劫匪。随着剧情的发展,嫌疑最后聚焦在其中三个人身上。这样的安排看似使剧情发展更加清晰,其实不然,嫌疑人的范围越小,越能加深读者的误会,加强反转带来的冲击,增强作品的戏剧性与颠覆性。
  二、相似的作品主题——复仇
  《假面山庄》与《东方快车谋杀案》具有相似的复仇主题,都是一群人对一个人的复仇。在《假面山庄》中,因朋美的死而聚集起来的朋美父母、秘书、好朋友、表妹父女等人精心设计了一场骗局,证明了高之的杀意,让高之永远活在愧疚之中,实现了复仇。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小黛西·阿姆斯特朗”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十二个人共同登上东方快车,对雷切特实施了谋杀,一人一刀完成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首先,同样是复仇者,但东野圭吾和阿加莎给予他们的身份却不同。阿加莎使復仇者成为凶手,而东野圭吾使复仇者成为侦探。在《假面山庄》中,每个人都是侦探,他们凭借精湛的演技,利用“药盒里究竟有没有药”这个问题的多阶探讨,一步步引导高之,让他暴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由于身份不同,两本书的复仇结果也不同。阿加莎使每位凶手实实在在地杀了人,充满悲壮与绝望色彩的复仇让法与情产生了冲突。复仇者触犯了法律,但波洛却放过了他们。通过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的矛盾,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反思性。然而,在东野圭吾笔下,每个复仇者都成为侦探,利用群体的智慧从道德高度对高之进行审判。确认了高之的杀意之后,复仇者也没有越过法律的界限,不存在情与法的冲突。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也从《假面山庄》开始,逐渐走向了社会小说的方向。
  其次,《假面山庄》缺少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复仇的庄严肃穆和审判感。它将所有人对朋美的爱表现出来,但对高之的憎恨与审判力度不足。让《东方快车谋杀案》具有如此崇高庄严之感的原因是宗教的审判,十二个人对雷切特的复仇不仅仅是结束他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对雷切特的罪恶进行惩罚,对人性的恶进行批判,从而使嫌疑人内心的秩序得到平衡,获得新生。这一切的庄严与审判都来源于十二这个数字,如希腊法律中的十二人陪审团、希腊神话中的十二门神、基督教中耶稣的十二门徒、佛教的十二因缘论。“十二”包含着法律冷酷的威严,是神的庄严,是宗教审判、定罪对人性罪恶的严罚。嫌疑人站在上帝的角度,对雷切特进行裁决,显示出崇高的庄严感与坚定的信仰。但这种强烈的审判在《假面山庄》中并未出现,复仇者明明憎恨高之,却只是证明了他的杀意就心满意足,高之的恶并未得到裁决。这样的结局虽然保全了复仇者,但也使作品缺失了崇高感。最终,作品还是没有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恶”这一问题,使得作品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不足。
  三、相似的叙事技巧
  《假面山庄》与《东方快车谋杀案》都采用了全知视角,通过信息的遮蔽,利用不可靠的叙述制造悬念。《东方快车谋杀案》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传统叙事模式,以波洛为镜头,对案情进行捕捉,带领观众走上作者的预设之路。阿加莎不断暗示读者,凶手只有一个,让读者接受每个嫌疑人的“不可靠叙述”,最后将小说最大的反转设置在观众相信“证词”的基础上。《假面山庄》则为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以高之的视角,观察其他嫌疑人的语言与反应,用高之的心理活动展现所谓的“推理”。东野圭吾使读者先入为主地认为高之是侦探,以他为“真”,最后再将读者所有的“真”进行颠覆,实现剧情的反转。根据热奈特对聚焦视角模式的分类,全知视角即零聚焦。“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叙事者在全知视角中,拥有最大限度的叙事自由。这种自由使其总是有选择地从特定的观察视角来展现故事情节,进行信息遮蔽和制造悬念。“在全知模式中,叙事声音与叙事眼光常常统一于叙事者。全知叙事者通常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全知视角可以悄无声息地进行信息遮蔽和情况误导,同时又具有客观性和可信度,这就为后文设置悬念、剧情反转进行了前期铺垫。两本小说都有一个明确的叙事者,保持着一种视角,在剧情发展过程中不动声色地进行信息的遮蔽,散布“不可靠的言论”,佯装成上帝的普查视角,最后让读者产生“误会”,从而制造悬念。   尽管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两本书对悬念的设置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东方快车谋杀案》利用嫌疑人的证词和现场调查线索的冲突,将“凶手有几个”这一难题不断积累堆叠,最后形成巨大的迷雾。在作案现场,波洛判断至少有一男一女两个凶手,然而嫌疑人的证词出奇的一致,把焦点转移到“红袍女性”身上。在阿加莎笔下,每个人都是凶手,他们在文中提出的重要线索是假的。每个人的出现都增强了这一疑问,悬念不断膨胀,成为一个巨大的气球,最后气球爆炸,揭示出真相,达到震慑读者、满足读者期待的目的。《假面山庄》围绕着“朋美究竟有没有吃药”这个问题进行了两次反转,每一次反转就有一个新的侦探出现。首先是阿川桂子提出对朋美死因的质疑,接着父亲提出“朋美没有吃药”,而后秘书上场揭示“雪惠的死与朋美有关”,最后父亲揭晓“朋美吃了药”,高之现出杀意。《假面山庄》中的每个人都是侦探,如同日本绳结中的线,按特定的次序出现,每化解一个冲突,解开一个悬念,就多展开一根线,引出另一个悬念,随后编入主线,最后互相缠绕,编出精致的图案。
  四、结语
  《假面山庄》与《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故事设定、作品主题、叙述技巧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这些基础上,东野圭吾又对《东方快车谋杀案》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将封闭的作案环境同人物的主动性结合;对嫌疑人的作用进行程度划分,使他们各司其职;在復仇主题上,避免复仇者触犯法律,同时削减宗教审判的色彩,以“爱”为主题;在全知视角下进行悬念设置,利用“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小模块推进剧情,增加剧情反转的次数。从以上诸多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东野圭吾对阿加莎的致敬与超越。
  参考文献:
  [1] 东野圭吾.假面山庄[M].陈文娟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
  [2] 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M].郑桥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
  [3] 王巧俐,朱振武.西方侦探小说模式的创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
  [4] 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况威. 霍桑小说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6] 李文璐,王玮婧,蔡军艳,晋小涵.阿加莎·克里斯蒂叙述中的悬念[J].名作欣赏,2016(35).
  作 者: 高鹤文,绍兴文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世界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至今仍被各个学派所研究。在卡夫卡小说中,“异化”特征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卡夫卡小说的重要意象,甚至主导了小说的走向。卡夫卡所描绘的异化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产生了共鸣,可以说“劳动异化”是变形记的理论体现,《变形记》是“异化劳动”的文学表现。因此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异化”论述完全可以成为卡
期刊
摘 要: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在文学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出了不一样的特点,然而当今的乡土文学却面临着“乡土终结”的质疑。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土文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出现的停滞。笔者将从叙事传统的限制、作家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当下乡土经验的缺失与乡土的消逝三个方面来探讨“乡土终结说”下乡土文学的问题,对乡土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文学 叙
期刊
摘 要:王蒙的小说《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进行叙述,与20世纪80年代初对文学观念变革的要求相契合,同时预示了一种新的文体规范的形成。通过“意识流”叙述,作为形式的“感觉”在小说中显现,特别是作者对听觉独特的感知方式,使得小说富有一种流动的乐感。这与同样重视“感觉”的新感觉派有着某种形式上的相似性。同时,笔者认为,与中日新感觉派不同,《春之声》对现代化的未来想象,是一种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合
期刊
摘 要:《古斯塔夫奏鸣曲》是罗斯·特里梅因出版于2016年的最新作。该作自出版以来获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南岸天空艺术文学奖,入围科斯塔图书奖、入选贝利女性小说奖、入围英国皇家翁达杰文学奖,《星期日泰晤士报》销售榜前十等殊荣。该作品围绕着“二战”及“二战”后的瑞士小城马茨林根及周边城市为背景,分别通过孩童时期的古斯塔夫和安东、古斯塔夫的父母埃里克和艾米丽以及中年后的古斯塔夫和安东三条时间线为线索,为
期刊
摘 要:杜诏作为梁溪词人群体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词学思想既有地域性特征,又有一定的典范性,对后世词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诏身处康熙怀柔政策之下,早期受顾贞观与严绳孙教导,后又与朱彝尊交游,形成了重婉约、重真情、重雅正、重声律的词学思想。他的词学思想与创作实践具有一致性,为后世留下许多真挚和婉、声律协调的醇雅之词。  关键词:杜诏 词学思想 形成原因 创作表现  杜诏(1666—1736),字紫纶,号
期刊
摘 要:哈姆雷特出场的台词,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技巧,如双关的修辞手法,对比的表现手法,叠韵、双声的音节,整句的形式。本文对此进行了赏析,在比较几位名家对哈姆雷特出场台词的翻译,并作出自己的尝试。  关键词:哈姆雷特 语言技巧 双关 双声 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作家普遍喜爱玩弄文字游戏,莎士比亚更是顶级高手。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其语言机锋比比皆是,精彩纷呈,让读者咀嚼作品,更觉余味悠长。但是,在翻
期刊
摘 要: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艾米·福斯特》中,扬科作为一个外族人,对英国文化有着既疏离又心生向往的矛盾情感。本文以“规训”和“模拟”等相关概念作为切入视角,分析小说中的“规训”机制。此种阐释不仅使我们得以管窥西方“帝国”实施的“模拟”策略所内涵的权力机制,同时还能观察到“他者”在“模拟”过程中为维护本民族延续,反抗“帝国”权威所蕴含的智慧。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艾米·福斯特》 规训 模拟
期刊
摘 要:简·爱和爱玛作为典型环境中典型女性形象,因拒绝成为边缘化的他者而采取了一系列反抗方式。本文通过比较《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和爱玛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反抗方式的不同,全面分析作品结局与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行事风格的必然性关联。最后结合波伏瓦的女性主义观点与社会现实,对当下拒绝女性客体化的反抗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简·爱》 女性主义 人物对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江流儿诗歌作品的“语言形式”出发,结合具体诗例探讨了江流儿诗歌中的共性特征,解读出其诗歌在“形式”层次比较鲜明地呈现出“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特点。  关键词:江流儿 形式主义 解构主义  江流儿不是什么著名诗人,其作品也几乎没有什么知晓度,但难能可贵的是,其对诗歌艺术的执着精神以及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灵晕”特征。就作品而言,这种“灵晕”特征主要体现在其语言形式方面,即具备
期刊
摘 要:昭君出塞发生于西汉元帝时,“昭君和番”作为文学母题在汉代即已产生,此后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关注,咏昭君的诗歌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明代咏昭君的诗歌有上百首,主题鲜明且蕴含时代特色,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反映士人的畏祸心理;关注人的个体生存及欲望;表现宦官专权、文人不得志的心声。  关键词:明代 咏昭君诗 主题 时代特色  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于西汉元帝时期,后经过不断的发展在晋代逐步定型,而“昭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