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火之歌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爱和爱玛作为典型环境中典型女性形象,因拒绝成为边缘化的他者而采取了一系列反抗方式。本文通过比较《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和爱玛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反抗方式的不同,全面分析作品结局与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行事风格的必然性关联。最后结合波伏瓦的女性主义观点与社会现实,对当下拒绝女性客体化的反抗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简·爱》 女性主义 人物对比
  一、问世之初的世俗非议
  《简·爱》在问世之初屡遭非议,英国镜报称它“践踏了国人与祖先引以为荣的传统习俗,信仰在黑暗之中被中伤,企图消灭固有的社会差异”。反对者普遍认为《简·爱》会破坏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氛围和道德秩序,诸如神圣的婚姻关系与不可逾越的主仆关系。
  《包法利夫人》刚发表时也被人指责有伤风化,理由如下:爱玛居然在与罗道尔夫的奸情滋养下变得更美丽,这是对婚外情的赞美;爱玛领圣体时用情人的语言对天主倾诉,这是对神圣宗教的亵渎;爱玛临终时大逆不道的动作是对宗教和道德原则的无理挑衅。
  总之这两部经典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显得如此罪大恶极,这正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赋予了简·爱与爱玛溢于言表的反抗精神。
  二、烈焰缪斯与清流魅影
  作为社会下层平凡的“辛德瑞拉”,简·爱一步步从边缘地带的盖茨海德走向桑菲尔德,并完成命运的一次探险,这也可以视为从生活的边缘向中心靠拢。走向巴黎的上流社会是处在鲁昂的爱玛一生的渴求,在生命有限的年月里想尽办法靠近巴黎,遥望巴黎,却从来没有抵达过心灵的耶路撒冷。虽然展示方式有别,但二人的目标与情感指向仍有共通之处。
  烈焰代表简·爱的性格,作者不断地用火来呈现简的特征。书中火的意象多次出现。“我在控诉和恐吓里德太太时,内心恰如一片点燃了的荒野,火光闪烁来势汹汹。”a尽管盖茨海德外面的世界寒冷得令人难以忍受,但内部的世界炉火熊熊,恰如十岁的简的思想。简与罗切斯特互相欣赏对方‘火’样的个性,同时用火的象征来表现简的叛逆性,当她面对接受范围之外的行为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这正是罗切斯特爱慕的似火的精神——“我已经看见了,你生气的时候可真像个火神”。简·爱性格的另一面又表现为哥特式的神秘之火。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便是简最黑暗的影子,是简身上哥特式的火种,代表简灵魂深处的愤怒与被规训的激情,是简从盖茨海德起就试图压制的癫狂的自我。
  这一点宛如另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繁漪,对周萍乞怜、诱惑的目的落空后,她决然推着燃着天火的宿命的车轮滚滚前行,对无辜的四凤、对旧爱周萍、对骨肉周冲,直至将所有人碾压成一具具尸体,血肉模糊。她是如此报复而阴鸷的女人,对爱情的狂热坚守也注定她沦为背叛囚牢里怨念不散的阴魂。“高而白的鼻梁,薄而红的嘴唇死死地刻在脸上。”b如刻在一个严峻的假面上,只有她的眼睛烧着心内的疯狂的火,然而也是冷酷的,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她像是厌弃了一切,只有计算着如何报复的心念在心中起伏。伯莎纵火的倾向又同时让人想到简幼时在盖茨海德和劳沃德难以控制的如火的愤怒,以及象征本人心灵的“点燃了的荒野”。火永远蓬勃向上,永远焚烧一切障碍,是世间珍品的锻造者;水永远流向低洼,永远被他者塑形。
  爱玛的性格里充满了水的不确定性。巴黎是她的耶路撒冷,是外省女性向往的富丽堂皇的荣耀之都,充满了水样的物欲诱惑。邻居药剂师奥梅“认为巴黎吃喝玩乐的风气最有派头,也像他的邻居包法利太太一样,非常好奇地向实习生打听首都的风俗习惯,甚至还说说巴黎用语,来炫耀自己”c。爱玛在荣镇最向往巴黎,她时常向莱昂打听巴黎的风俗习惯,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那里的人都过着高人一等的生活,而其他人“失落在茫茫人海之中,在爱玛心中没有固定的位置,仿佛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爱玛刚参加公爵的舞会时,惊叹于老公爵的风流韵事,又迷恋于英俊潇洒的子爵“他在巴黎,多么遥远!巴黎是什么样子?名声大得无法衡量!她低声重复这两个字,自得其乐;这个名字在她听来如嘹亮的教堂钟声,印在香脂瓶上的标签也闪闪发光。”紧接着她疯魔一般的买了一张巴黎地图,在上面画着路线游览巴黎,还订了妇女时尚杂志“贪婪地读赛马的消息、剧院晚场和首次演出的实况报道,一字不漏,她对女歌星初次登台,对商品开张,都很感兴趣。她知道流行的时装式样,上等裁缝的地址,森林公园和歌剧院每天演出的节目……在幻想中寻求个人欲望的满足。”爱玛与莱昂初次相遇时“谈来谈去,总离不开一个固定的中心,那就是他们共同的兴趣:巴黎的演出,小说的名字,新式的四对舞,他们不认识的世界”。后来爱玛与莱昂在歌剧院的包厢里再度相遇,莱昂预谋已久,为了说服爱玛委身荐枕,他再次抓住爱玛的弱点“有什么不合适?在巴黎都是这样!”于是这些话起到了奇效,从此爱玛死心塌地跟着莱昂厮混。同样,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奸商勒合察觉到了爱玛迷恋巴黎的幻梦,不断向她推销巴黎的奢侈品,最終导致爱玛负债累累绝望自杀。
  巴黎,始终充满欢笑,热闹,高贵,奢侈,是一个浪漫而自由的伊甸园,正是这样不切实际又单纯美好的幻想,蒙蔽了爱玛的双眼,她永远也看不到巴尔扎克笔下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客厅,看不到德纳第夫妇卑微的穷窟,看不到歌舞升平背后的堕落、丑恶与虚伪。
  三、本我、自我与他者
  《简·爱》的书名是大写的自我,而不是简·罗切斯特,这是自我独立意识的张扬。火样的性格选择主动改变——照亮、塑形与吞噬。简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我,无论在何种境遇下,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专名J·E,小说虽以婚姻结尾,但简始终独立掌握话语权,在男权语境中充当丈夫的眼睛。
  《包法利夫人》结合内容来看,题名也可以是莱昂的情人,罗道尔夫的情人,但作者绝不称其为爱玛。水样的性格决定了被动的处境,没有固定的形态,难以独立,终其一生都是男人可以始乱终弃的玩物。福楼拜说:“我写包法利夫人就是出于痛恨现实主义,但我也同样鄙视假理想主义。”d书中看不到作为作者观点的任何道德意义。他认为真正的包法利主义就是“一个由于无法找到平衡而决定在持续的不平衡中生活的人的运动。”他钟爱灵活多变的不确定因素。   四、反抗与宿命
  简·爱作为一个平凡的家庭教师,在那个时代有极不安分的欲望。弗吉尼亚·伍爾夫认为,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了典型的19世纪中期因受挫而愤怒的女性主义,她本该是平静的书写状态,却有太多的愤怒。
  纵观当时妇女的地位,上流社会的女人只能选择结婚或者终身成为父亲的责任;中层阶级只能接受有限的教育以便能在学校教书或成为家庭教师,她们只能教一点才艺,结婚后所有财产都成为丈夫财产的一部分,她们对孩子没有所有权,无权拥有独立邀请客人的能力。
  “女人从来不以女性价值去反对男性,创造这种分裂的是希望维持男性特权的男人;他们只是为了禁闭女人,才想创造一个女性领域——生命和内在性的法规;整部妇女史是男人写就的,要求女人作为肉体,生命和内在性,作为他者出现的理论,是男性的意识形态,绝不表达女性的要求。”波伏瓦怒吼道:“她们今日所要求的,就是作为与男人同样的生存者得到承认,而不是让存在屈从与生命,让人听命于动物性!”e
  简·爱作为一个在传统意义上离经叛道的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教师,拒绝失语,她热衷于将自己头脑里的感情定义为一种理性,并且享受这种自我的话语权。在幼年时期,面对里德夫人的质问:“你怎么敢这么说,简·爱?”她不卑不亢:“我怎么不敢,里德夫人?我怎么不敢?因为我说的没错!”这段经历后来被她称之为“我从未经历过的最最奇妙的自由和得胜的感觉”。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面对越来越使人屈服的条件诱惑,简用适时的反抗来强迫自己保持自己的声音。
  在桑菲尔德三楼的走廊里,简第一次听到疯女人伯莎梅森“清晰悲哀的狂笑”,这从某种意义上使简接触到隐秘的另一个自己,渴望“自己具有超越那极限的视力,以使我的目光抵达繁华的世界,抵达那些我曾有所闻,却从未目睹过的生机勃勃的城镇和地区”。这些神秘地区象征她能寻到自我意识的地方,提供了一种逃离的可能,她渴望自由。当简与罗切斯特陷入热恋,罗切斯特宣称:“不过我很快会时来运转。有朝一日牢牢抓住了你,我就会——把你像这样拴在一根锁链上,紧紧捆住不放。”她意识到他的控制欲“我决不能容忍罗切斯特把我打扮得像玩偶一样。”简拒绝被压制的自我,她看着穿着婚纱的自己“一个穿了袍子,戴了面纱的人,一点都不像我往常的样子……一个叫作简·罗切斯特,我目前尚不认识的人”。她希望从各个方面与罗切斯特平起平坐,以便能在日后的对抗中和他较量。婚礼前夜的月光唤醒了她压制已久的自我,在真相大白后抛下一切枷锁义无反顾地出逃。后来在沼泽屋,面对清教徒式的圣约翰毫无感情的求婚,她逐渐意识到,如果向他妥协,“自己必须失去一半的本性”,“如果要做他的妻子,永远受到束缚,永远需要克制——不得不将天性之火压得很小,迫使它只在心里燃烧,永远不喊出声来,尽管被禁锢的火焰销蚀了一个又一个器官”。在继承了伯父的大笔遗产后,简·爱变成了一个经济独立的富家小姐,不在作为依附存在,她拒绝了圣约翰并且重回芬丁庄园嫁给罗切斯特,回归了自我的需要。“要求女人待在家里的父权制,把女人界定为情感内心,内在性;事实上,一切生存者同时是内在性和超越性;当人们没有向生存者提出目标,或者阻止它达到任何目标,剥夺它的胜利时,生存者的超越性便徒劳地陷入往昔,就是说重新陷入内在性中,这是父权制下给女人指定的命运。”
  爱玛拒绝平庸的生活,她为庸碌无为的丈夫与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婚姻不相称而烦恼。“爱玛最忍受不了的是用饭的时候,壁炉冒着烟,门嘎吱响,墙上渗水,石板地潮湿,这样一间小餐厅。她觉得人生的痛苦统统盛在自己的盘子里。”“牙齿很白,眼睛很黑,脚很迷人,样子好像一个巴黎女人”,她确实也把自己当作贵妇,常改变头发的样式,买些花哨的小玩意儿,有时心血来潮学意大利文,写信却没有收信人。活在自己编织的美妙梦境中。与包法利一结婚,爱玛就质疑什么是幸福。包法利医生务实,生活在现实中;浪漫的爱玛,依旧生活在甜蜜的幻想中:“爱情对她来说,应该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暴风骤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把人的意志连根拔起,把心灵投入万丈深渊。”受老师福楼拜的影响,莫泊桑也写过类似的人物——《项链》中的玛蒂尔德,与爱玛相似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却是不同的结局。这完全可以是爱玛的另一种命运。
  玛蒂尔德原是百花丛最优雅动人的一朵百里香,需要男人欣赏,艳羡、倾慕来证明她存在的价值。无奈生在山崖间无缘结识上层贵族,只能极勉强地嫁给了教育部的小职员,在婚后依然期待着这样不切实际的浮华生活,终于有一天有机会参加一个舞会,而且她光彩照人,引起了上层人物的关注。可以说是项链的丢失结束了玛蒂尔德镜花水月的绮梦,得以悬崖勒马,认真生活。然而“精致描写平庸”的福楼拜并不愿将玛蒂尔德的好运赐给爱玛。爱玛在托特参加的安德威烈侯爵的宴会,作为一件“不寻常的事”,成为她所有幻想的现实依托。她当时捡到子爵坐马车时遗失的雪茄烟匣,一直念念不忘。故事的结尾,子爵的马车快速驶过,依旧风光无限风流倜傥,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行将就木,以她无力的反抗哀哀收场。
  五、涅槃与毁灭
  简·爱不断地被排除在中心环境之外,在盖茨海德她被排斥在炉火之外,只能一个人在早餐室读书。而疯女人伯莎——西印度群岛的土著人,被罗切斯特成为“穿衣服的狗”,“最粗野,最下流,最腐化的女人”不配得到英国绅士的爱情。口齿不清的伯莎用嚎叫和纵火来反对成为他者——被客体化。她用一场大火烧毁了罗切斯特男权主义的象征——桑菲尔德府。伯莎的所作所为正是简的所思所想,她为简追求独立自主的爱情赢得了时间和契机。伯莎是被压抑的女性反抗力的象征,“人们企图把她凝固为客体,把她推至内在性,因为她的超越性不断被另一种本质和主宰的意识所超越”。
  简的奋斗历程就是简逐渐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在盖茨海德,里德一家的压制否定了她说话的意义与合理性,并且被冠以撒谎的孩子的称号,她决定为自己辩护,但劳埃德先生认为她神志不清,谭波尔小姐要写信证实,海伦彭斯劝她以德报怨,只有在桑菲尔德罗切斯特先生面前她才有合理的发言的权力,再到后来经过一系列变故罗切斯特先生不能看也不能写,完全靠简·爱来认知世界,这时简·爱变成了中心叙述者,她掌握了全部话语权。狂暴的卑微的没有合法地位的自我在大火中死去,新的简·爱涅槃而生。   而爱玛无法控制叙述,她随波逐流,将自己和别人一起烧死在自己的欲望里,甚至还牵连了无辜的小女儿。爱玛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单纯生活在梦幻里的女子,只不过是在靡菲斯托的引诱下难以回头。“随后,观念渐渐集中了,于是爱玛坐在草地上,拿阳伞尖尖头轻轻刨土,向自己重复道:“我的上帝,我为什么结婚 ”她以无休止的艳遇与向往巴黎作为对乏味生活的反抗。爱玛悲惨的结局归根到底是由她对性爱的追求方式和梦想的存在方式决定的。作者让爱玛沉溺在“身体的满足里”,她追逐肉感,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放出了侵吞心灵、吞噬自己,吞噬对方的可怕的力量。
  爱玛想入非非,要跻身上流社会,渴望像别人一样得到丰裕的物质生活。爱玛纵情无度,耽于性欲的追求,因为丈夫单调刻板不解风情,她幻想有罗曼蒂克的爱情生活。她对自己梦想中的爱的追求是執着率真的。她“爱上”罗道尔夫和莱昂,未经过缜密的考虑,全凭自己的感觉走,任情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幻梦里。然而,她的任情、无理智的追逐“爱”的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带有浓重的肉欲与盲目,即是被抛弃两次仍然不能看清,永远沉浸在“臀与心的永远的糅混的梦,直到最终毁灭”。爱玛是在忘我的迷狂的世界里得到暂时幸福的女人。波德莱尔说:“这个女人在她的同类中,在她狭窄的世界里和她局限的视野中是很崇高的……总之,这个女人是真正的伟大,她特别令人同情。”她的主导心态是以“逃开”来改变现状,至于以后如何,未曾考虑。
  “无论什么东西,如果离她越近,她越懒得去想。她周围的一切,沉闷的田野,愚蠢的小市民,生活的庸俗,在她看来,是世界上的异常现象,是她不幸陷入的特殊环境,而在这之外,展现的却是一望无际、辽阔无边、充满着幸福、洋溢着热情的世界。”“拒绝成为他者,拒绝与男人合谋,对女人来说,就等于放弃与高等阶层联合给她们带来的一切好处……处在附属地位的奴隶,处于期望或恐惧,将对主人的需要内化。”肉欲的反抗,使她永远陷落在男人的主体性里,从头到尾都没有争取过独立的话语权。
  六、启示录
  简·爱的火,是不为外物所移的坚强人格——永不妥协,抗争不止。永远保持高昂的姿态反抗命运,她是桑菲尔德大火里涅槃而出的美狄亚——毁灭之后的新生。爱玛的水性,既是道德的水性杨花,无定型的人格尊严,本我欲望的放任自流,永远随着精神世界自己编织的浪漫史诗奔走,以巴黎的生活方式为生活导向,是奔向深渊的水流。
  回到当下,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应该怎样选择?是简·爱的精神尊严,还是爱玛的物质享受 这正是一个浮士德式的难题——如何在谋取个人幸福的同时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在当下这个新时代,女性解放、女权意识盛况空前。时尚女性的标签随处散落,但可悲的是,有些女性解放的是她们的身体,闭锁的是心灵,人们并没有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一丝精神尊严的气息,反而是趋于猥琐化,宛如惊涛骇浪裹挟着爱玛的欲望铺天盖地地袭来。
  她们以发现并消费自己的身体为己任,并将呈现肉体的美丽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身体在女性意识中成了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表征。这种意识与女性受到的诸如情感读物、情感剧、浮躁的流行音乐等大众流行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身体的无端迷恋和拜物教拜金主义,作为一种群体观念渗透在各种能接近女性的文化样式中,当女性肉体被间接等同于女性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新的奴役形态?这是在男性目光控制下毫无察觉的傀儡,当女性身体成为女性的主宰,她们的附属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就像马戏团的猴子供人赏玩。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节点,大量的带有浓重浪漫梦幻气息的青春文学如同爱玛在修道院看过的骑士传奇,潜移默化地促使着青春期女性的三观游离出三界之外。
  其实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自由意志在女性解放中的地位,女性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绝不是像田园女权主义者诽谤的那样将女性捆绑在家庭中永生不得离去,女性当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高的社会地位,经济独立,掌握中心话语权,女权的标榜不应该成为正常生活的离心力。我们必须承认女性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孩子的素质以及家风家教,从长远看这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尊重性别差异前提下的男女平等可能会比绝对的自由更有益。
  七、结语
  后来玛蒂尔德以十年的辛劳证明自己的顽强,她已经无需用男人的追求与爱情来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她自己证明着自己的尊严与勇气,人引以为豪的绝不是财富虚名这些与虚荣欲望挂钩的东西,如同与风车搏斗的堂吉诃德,靡菲斯托麾下的浮士德,在欲望中沉湎至死的道连格雷,以及被野驴皮控制的拉法埃尔,直到生命的尽头,才抛却虚浮遇到了真正的自己。人生原本可以是一条精彩的直线,是虚荣与欲望将人推下深渊,唯有实实在在地去撑起一片天地,才能看见上帝身边光明的贝雅特丽齐。
  a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曹禺:《雷雨》,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c 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页。(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居斯塔夫·福楼拜:《福楼拜文学书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页。
  e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两卷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两卷本)[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 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 曹禺.雷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4]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5] 居斯塔夫·福楼拜.福楼拜文学书简[M].丁世中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6] 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两卷本)[M].杨莉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作 者: 李昕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自16世纪“现代性”概念以来,不同时代的学者从未停止对“现代性”的解读。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为例,以20世纪初现代思潮影响下的英国伦敦和中国上海为研究背景,汲取了都市经验中的一系列碎片化体验,从精神体验、时空体验、两性关系体验这三大方面来探求现代性的异同。  关键词:现代性 都市经验 比较研究  自波德莱尔提出“寻找现代性”之后,现代性便成为解读现
期刊
摘 要:女性主义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而在今天女性意识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是比之前有所进步,还是有所倒退,本文将通过对近几年出现的“大女主”电视剧热潮来进行研究,来探索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女性 女性意识 大女主  一、女性意识的发展  谈到女性意识,首先我们要对几个术语进行界定,女性文学是什么,女性主义批评是什么,学術界对于女性文学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
期刊
摘 要:王充的“真美”文学观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过于追求真实性,大力批判虚构与夸张,对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客观看待其中的局限性,正确认识文学真实性与虚构性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把握文学的实质,促进文艺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真美”文学观 虚妄 局限性 反思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论衡》是其反传统精神
期刊
摘 要: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世界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至今仍被各个学派所研究。在卡夫卡小说中,“异化”特征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卡夫卡小说的重要意象,甚至主导了小说的走向。卡夫卡所描绘的异化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产生了共鸣,可以说“劳动异化”是变形记的理论体现,《变形记》是“异化劳动”的文学表现。因此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异化”论述完全可以成为卡
期刊
摘 要: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在文学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出了不一样的特点,然而当今的乡土文学却面临着“乡土终结”的质疑。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土文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出现的停滞。笔者将从叙事传统的限制、作家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当下乡土经验的缺失与乡土的消逝三个方面来探讨“乡土终结说”下乡土文学的问题,对乡土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土文学 叙
期刊
摘 要:王蒙的小说《春之声》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进行叙述,与20世纪80年代初对文学观念变革的要求相契合,同时预示了一种新的文体规范的形成。通过“意识流”叙述,作为形式的“感觉”在小说中显现,特别是作者对听觉独特的感知方式,使得小说富有一种流动的乐感。这与同样重视“感觉”的新感觉派有着某种形式上的相似性。同时,笔者认为,与中日新感觉派不同,《春之声》对现代化的未来想象,是一种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合
期刊
摘 要:《古斯塔夫奏鸣曲》是罗斯·特里梅因出版于2016年的最新作。该作自出版以来获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南岸天空艺术文学奖,入围科斯塔图书奖、入选贝利女性小说奖、入围英国皇家翁达杰文学奖,《星期日泰晤士报》销售榜前十等殊荣。该作品围绕着“二战”及“二战”后的瑞士小城马茨林根及周边城市为背景,分别通过孩童时期的古斯塔夫和安东、古斯塔夫的父母埃里克和艾米丽以及中年后的古斯塔夫和安东三条时间线为线索,为
期刊
摘 要:杜诏作为梁溪词人群体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词学思想既有地域性特征,又有一定的典范性,对后世词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诏身处康熙怀柔政策之下,早期受顾贞观与严绳孙教导,后又与朱彝尊交游,形成了重婉约、重真情、重雅正、重声律的词学思想。他的词学思想与创作实践具有一致性,为后世留下许多真挚和婉、声律协调的醇雅之词。  关键词:杜诏 词学思想 形成原因 创作表现  杜诏(1666—1736),字紫纶,号
期刊
摘 要:哈姆雷特出场的台词,作者运用了多种语言技巧,如双关的修辞手法,对比的表现手法,叠韵、双声的音节,整句的形式。本文对此进行了赏析,在比较几位名家对哈姆雷特出场台词的翻译,并作出自己的尝试。  关键词:哈姆雷特 语言技巧 双关 双声 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作家普遍喜爱玩弄文字游戏,莎士比亚更是顶级高手。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其语言机锋比比皆是,精彩纷呈,让读者咀嚼作品,更觉余味悠长。但是,在翻
期刊
摘 要: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艾米·福斯特》中,扬科作为一个外族人,对英国文化有着既疏离又心生向往的矛盾情感。本文以“规训”和“模拟”等相关概念作为切入视角,分析小说中的“规训”机制。此种阐释不仅使我们得以管窥西方“帝国”实施的“模拟”策略所内涵的权力机制,同时还能观察到“他者”在“模拟”过程中为维护本民族延续,反抗“帝国”权威所蕴含的智慧。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艾米·福斯特》 规训 模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