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助力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bby_5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职业学校;文化课;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73-02
  一、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实际共同呼唤“工匠精神”
  职业学校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知识、实践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也要使学生具备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就职校生目前的就业状况而言,有就业岗位并不难,难的是在行业中有晋升与发展的空间。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在专业思想的巩固、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理想的树立等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渗透进去,发展学生个性,触动学生的灵魂。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更应凭借自身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其就业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基础模块的学习要想达到准确水平,离不开反复练习与实践,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职业模块的学习则需要结合具体的专业,在阅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本行业领军人物的成功事迹激励学生奋发钻研。
  二、对文化课的重新定位
  第一,功能定位。職业学校的文化课应具备什么样的教学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能说”,认为文化课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另一种是“服务说”,认为文化课就是要为专业课服务。但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职业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工作技能,还包括促进人的发展,全面地陶冶人、塑造人,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前进的现代意义的“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功能应该定位于把人本性(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即企业对岗位素质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既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让其得到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熏陶。
  第二,教学定位。当前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多是学科知识的陈述,教学方法也多以“师讲生听”的线性传递方式为主,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规律。事实上,学生喜欢的是与自身生活、未来职业联系的知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学在理念上要突出实用性(应用价值)、职业性(契合职业活动)和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在教学内容上要生活化、实用化、专业化和校本化;在教学策略上要采取分层式、激励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第三,角色定位。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应该是“双重”的,即既要精通本专业的教学,成为本专业教学的行家能手,又要熟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做到文理兼知、优势互补。特别要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课堂教学,便于多方面教育和影响学生,并为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铺路。
  三、培养职业能力。浸润“工匠精神”
  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方法。
  第一,模拟教学法。以仿真情境引导学生重复训练,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口语实践教学中有“产品介绍”这一课,针对汽车营销方向的学生,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教师预先教授基本的产品介绍模式,课前布置同学生了解汽车实训大楼的所有车型,并按照模式撰写相关介绍语。具体教学活动可移至汽车楼进行,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销售员,面对实物进行现场模拟,在具体交流中体会产品介绍的方式,教师分阶段点评引导。在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给自己和别人“挑刺”,精益求精。
  第二,案例教学法。借助某个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语文口语实践模块中有“应聘求职时的口语介绍”,考虑到学生将会遇到的单位面试,不妨将其延伸至整个应聘面试过程。通过对具体面试案例的分析,恰当应对考官提出的问题,学会从细节入手,严谨细致地分析并回答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素养的全面性要求。
  第三,模块教学法。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设计模块,如应用写作模块,重点加强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的文体的教学,如通知、启事、计划等,为学生将来工作、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第四,以赛促学法。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系列性的语文技能教学活动,可列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语文基本素质清单,用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升。如将辩论赛引进语文课堂,不仅培养参辩者的听说能力,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辩论中发散思维。
  第五,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挑战性问题引导下,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结合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在观看《大国工匠》视频的基础上,先介绍写作方法,再让汽车维修专业的同学们以制动系统为调查内容,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方法撰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在完成调查报告的同时,加深其对汽车维修专业的认识。
  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目前,职业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身处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要主动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从熟悉的课程中挖掘新东西,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文化课教师都应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培养其“工匠精神”改进或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更切合实际的内容,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努力向企业、向社会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
其他文献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主体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8-0015-04  在全国职教战线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之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亮相登场。《意见》是十九大之后发布的首个推动教育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飞机制造师胡双钱就是钳工行业的“状元”。从学历水平来看,胡双钱并非名校毕业。1980年技校毕业后,他进入上飞公司。可是,学钣铆工的他却被分配到了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同时分配的一些人走掉了,可胡双钱留下了。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干劲儿,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多年来,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刻准、划线、锯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职业农民培训;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2-0030-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不愿务农,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我国从农业生产转移出的
用什么来迎接“新时代”  又是新的一年开始了。  回顾2017,职业教育可谓成果丰硕:年初,发布《國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走出去等重要举措一一列入实施日程;5月,以“共筑职教梦 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
【摘 要】比照国际上中高本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中高本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我国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的实质内容是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的接续,提出基于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的中高本课程衔接体系的框架要素和课程内容的进阶化,在实践中需要把握的实施要领:科学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把职业能力作为编制课程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健全职业资格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  【关键词】职业能力发展;中高本职业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小学教育,为了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双面性,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德育。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虽然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方向,但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本文探究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希望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德
李万君,201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被人们称之为“工人院士”。1987年,李万君从职业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长春客车厂,开启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工匠生涯。刚入厂时,李万君就被安排到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成为一名普通焊工。他每天工作的环境都是火花四溅、烟雾缭绕,趴
【摘 要】“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按照产业集群内部岗位链的逻辑关系和对应关键岗位所嵌套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H学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群按照康养产业集群上中下游相关核心岗位的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康养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双高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
这个问题,既是2015年11月我刊主办的第五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的议题,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职业学校对内涵发展孜孜以求,行政、社会、企业行业、家长以及学生都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而必然衍生的话题。当然,在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大背景下,制度设计和学术研究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这个体系框架的搭建、机制的建立、运转关节的链接……就好像建设高楼,要先把架子搭出来,然后再一砖一瓦地垒上去。然而,教
[摘要]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教学是现代职教体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关于“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从“三基”(基于工作过程的信息化微课资源、基于学生兴趣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于职业安全的信息化资源案例)入手,开发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结合岗位工作过程的信息化资源,逐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三基”融合;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