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一式磨真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an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有效诱导?他认为一重提问,二重指点。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压抑课堂气氛;提问得法,则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指点表现在答学生问的“导”,即释疑解惑的过程。对学生所问,无论是否有价值,教师都应很好地予以引导,既不能有问就答,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不懂装懂。教师应提升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磨砺理答机智,从而增强课堂实效。
  一、问中有道——提升问题质量
  1.精选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但课堂容量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择问点。教师可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出一系列平行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 思考反馈了诸多小问题,大问题随之也在无形中解决了。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教师抓住中心句“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起问,逐步引导学生思考:(1)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的?(2)修筑京张铁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3)为什么说这条铁路的修筑成功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展开,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就体会了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就明白了他的杰出之处;而第三个问题则与主问题相呼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化直为曲,曲径通幽激思维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这样的问题不拐弯抹角。但是,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形式呆板,缺少变化,往往难以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所谓‘曲问’,就是让思路拐一个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两相比较,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3.层层递进,一山更比一山高
  钱梦龙老师还说:“一般说来,问题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提问:乌鸦为什么要喝水?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乌鸦是怎么喝水的? 乌鸦喝水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想办法解决了吗?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步步加深,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也步步高升。最后再抛出一个求异性的问题:“你还能帮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喝到水吗?”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二、答而有方——追求理答得当
  1.善用激励性理答
  激励性理答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善意又恰到好处的激励,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时,请学生说一说“难为情”的意思。教师叫起一个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他却站在那里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一只小手挠着后脑勺。这时,另一位学生答道:“‘难为情’就是指事情没有做好,脸面上过不去,特别不好意思。”此时,教师走到第一个学生面前,和蔼地说:“你虽然没有说出‘难为情’的意思,但是你用表情把‘难为情’做出来了,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了什么是‘难为情’。所以说,这位同学回答得这样清楚,有你一半的功劳。”这位教师的激励性理答,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将“难为情”的理解融入了具体的情境中,一石二鸟。
  2.活用“四问法”理答
  一是追问,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追问一般倾向于同一个学生,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也有利于对话深入展开。可以说,追问是纵向深入式的,它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二是探问,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三是转问,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参与讨论而出现的。课堂上,教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四是反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发问,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吗,进而明确自己回答的不足之处。
  语文课堂中的“问”与“答”是教学中关键的两个环节,教学的实际情形是复杂多变的。“学校是让人积极思考的场所”,这也决定了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中的关键作用。教师如果能真正把握好教学中“问”与“答”的“对话教学”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我校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设计出了富有本校特色,具有 “六性”特点的小学语文作业。  一、富有本校特色,具有 “六性”特点的语文作业  (一)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或师生共同讨论。2.完
201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各地评说高考语文试题的热情似乎没有往年高,一方面可能因为今年试题题型稳定,能引发热议的话题似乎都说过了;另一方面,从某些省份的高考语文平均分看,今年分数高于去年,所以大家会认为今年试题比较平易,与预期相符。而实际上,这些年高考语文试题一直都没有停止变化,难度也在悄悄增加。下面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试题为例进行分析,以促广大语文教师明确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中关
这里说一说集中识字的好方法——比较识字(对比识字)。  比较识字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把同音、形近、近义、反义的字放在一起比较异同,以便区分,防止混淆。比如,“人”与“入”,“出”与“山”等,可区别其形来识字;“人”和“出”可进行意义对比来识字;“出”与“粗”可进行读音比较来识字。又如“辨、辩、瓣、辫”等字,学生可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来辨认,并用儿歌“中间点撇
设计理念  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
有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展开实实在在的教学,让学生获得高效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一、情趣课堂,是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先决条件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的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饱受各界人士的质疑,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各大出版社开始把目光聚集在民国时期的教材和教法研究上,这无疑为关心语文教学效果的各界人士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具体来说,这本《抒情文作法》的付印就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相信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非常熟悉这句话。从小学到中学,很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会把这句话挂
2016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古我国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说,而教学是儒家最重视的传统,教师幸福乃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值先师孔子诞辰2568年,2017年9月28日,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看,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被“过度操纵”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往往把学生是否达到情感体验的“巅峰状态”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甚至是唯一标志。这使阅读教学走进了“唯情”、“滥情”、“矫情”的误区,笔者称之为“伪体验”。其实,情感体验不仅仅是具有“情感性”,它同时还应伴随着一种“理性”的思考。因此,阅读教学不
【关键词】散缓,精到,逻辑结构,抒情结构,意蕴结构  陶渊明的诗在其生活的年代及其后的南北朝,基本上是寂寥无闻的。  作为好友,颜延年在《陶征士诔》中只赞誉了陶渊明的高洁人格,对其诗并未给予充分肯定。陶渊明离世六十年后,沈约的《宋书》将其列入《隐逸传》,对其诗学贡献也未加重视。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评论了历代诗人,竟无一字提及陶渊明。梁代钟嵘的《诗品》也只是将陶渊明列入中品,位居陆机、潘岳之下。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富于感情色彩,儿童就乐于接受,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一名教师来说,要使一堂课上得精彩、生动、有趣,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精心地备好教学语言。设计好导人语言是“备语言”的主要方面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几篇课例,对课堂导人语言设计作简要分析。    一、激情导入,打下情感基调    【示例一】  [老师激情演唱《大中国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