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人语言,你设计好了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6415383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富于感情色彩,儿童就乐于接受,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对一名教师来说,要使一堂课上得精彩、生动、有趣,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精心地备好教学语言。设计好导人语言是“备语言”的主要方面之一。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几篇课例,对课堂导人语言设计作简要分析。
  
  一、激情导入,打下情感基调
  
  【示例一】
  [老师激情演唱《大中国卜“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或播放录音)]
  师: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老师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因为“中国”这个名字,对所有华夏儿女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在升旗仪式时,同学们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一定无数次默念着它。你的脑际一定也无数次出现它雄鸡状的版图,你一定会联想起许多关于它的辉煌记忆!这时,你的心中是否也涌起了阵阵波澜,想高歌一曲,来赞颂我们伟大的母亲一中国呢?相信你若读了《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
  
  【评析】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开课采用激情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调。教师让学生深情地、高声地读题,使他们初步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感。
  
  二、娓娓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示例二】
  师: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生:唐玄宗时候的玄奘。
  师: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作品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生1: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高僧,历经磨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生2:他潜心苦读经文,心地善良,一心想普度众生。
  (教师)出示玄奘铜像及相关图片,介绍玄奘的生平。
  师: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评析】
  《生命的林子》讲述了玄奘在方丈的开导下。放弃了去偏僻小寺的想法,决心在法门寺潜心苦修。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的哲理。玄奘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学生对玄奘的理解和认识,大多来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与课文中所要展示的玄奘形象有较大出入。在教学开始时,通过谈话简介玄奘,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为课文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三、巧借媒体,引入课文情境
  
  【示例三】
  一开始上课,教师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歌词中所唱到的辽阔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看完后,教师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们也会由衷地发出赞叹:“草原上的景色真美啊!”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教师引入课题:你们到过草原吗?想去草原看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草原风土人情的课文——《草原》。
  
  【评析】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草原的生活离沿海地区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如何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呢?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阅读之前,学生的情绪已被吸引,他们会带着一种渴望的心情去阅读课文,去体会草原的独特风光。
  
  四、提出话题,揭示文章课题
  
  【示例四】
  师:同学们,先请大家看老师写一个字。(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繁体“爱”字)认识吗?
  生:(齐答)爱。
  师:不错,这是一个繁体的“爱”字。认真观察它的字形,和简体的“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心。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学生愣了一会儿,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师:(微笑着)不要紧,咱们换个问题。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爱呢?
  (许多学生举手,教师让几个学生说)
  师:听着同学们这一个个爱的故事,老师也深受感动。今天,我带来了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看老师写故事的名字。(教师板书“爱之链”,写到“链”时提醒“链”的写法)
  
  【评析】
  《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依无偿地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这节课从“爱”的繁体字入手。提出与爱相关的话题,学生们讲述的关于爱的体验,为本文的学习作了情感的铺垫,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课题。
  
  五、人物类比,激发读书欲望
  
  【示例五】
  师:同学们,大家可能听说过张海迪的名字。张海迪从小学时起患了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长年坐在轮椅上,但是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和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感人的作品,成为我国当代青年景仰的楷模。古今中外有许多这样身残志坚、勇于向命运挑战、创造奇迹的人。今天,我们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板书课题),文中所介绍的人物霍金,其事迹、其精神将会使你更加惊叹,甚至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评析】
  《轮椅上的霍金》一课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人肺腑。多数学生对霍金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张海迪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开课即通过与霍金的命运及精神有相似之处的张海迪的介绍,能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对霍金有大体的了解。“其事迹、其精神将会使你更加惊叹”,“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的让人期待的语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六、解释说明。埋下学习伏笔
  
  【示例六】
  师:对,卓别材料是电影之父。(板书)在电影这一行业里他是老大!算是祖师爷了,谁还知道哪些“之父”?
  生:音乐之父贝多芬。
  师:在中国,有一个人被誉为“导弹之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他就是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板书:钱学森)钱学森,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留学美国。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经过5年的漫长岁月,1955年10月1日,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为我国的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发射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想不想读课文?
  生:想。
  师:好!放开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评析】
  《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貢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导入环节由“电影之父”聊到“导弹之父”,自然、巧妙。这样的导课悄无声息,没有课的痕迹,看似无意,实则“别有用心”,而又顺手拈来,解决了对“之父”的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埋下了伏笔,为钱学森这一人物的出场预作了渲染。 亲爱的老师们,请精心设计好您的课堂导人语言吧!这样,您的课堂将会更精彩。
其他文献
设置选修课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如何有效实施所设置的选修课又毫无悬念地成了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点,甚至可以说已陷入了困境。从课程标准的总要求看,必修课与选修课是并列的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必修课的定位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选修课的定位是为学生提供多样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修是选修的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的拓展提升,两者相辅相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须致力于必修与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我校从2005年开始进行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创新的实验与研究》的课题研究,设计出了富有本校特色,具有 “六性”特点的小学语文作业。  一、富有本校特色,具有 “六性”特点的语文作业  (一)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或师生共同讨论。2.完
201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各地评说高考语文试题的热情似乎没有往年高,一方面可能因为今年试题题型稳定,能引发热议的话题似乎都说过了;另一方面,从某些省份的高考语文平均分看,今年分数高于去年,所以大家会认为今年试题比较平易,与预期相符。而实际上,这些年高考语文试题一直都没有停止变化,难度也在悄悄增加。下面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试题为例进行分析,以促广大语文教师明确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中关
这里说一说集中识字的好方法——比较识字(对比识字)。  比较识字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把同音、形近、近义、反义的字放在一起比较异同,以便区分,防止混淆。比如,“人”与“入”,“出”与“山”等,可区别其形来识字;“人”和“出”可进行意义对比来识字;“出”与“粗”可进行读音比较来识字。又如“辨、辩、瓣、辫”等字,学生可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来辨认,并用儿歌“中间点撇
设计理念  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1.以前你
有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展开实实在在的教学,让学生获得高效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一、情趣课堂,是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先决条件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是影响教学活动的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饱受各界人士的质疑,出于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各大出版社开始把目光聚集在民国时期的教材和教法研究上,这无疑为关心语文教学效果的各界人士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具体来说,这本《抒情文作法》的付印就为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相信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非常熟悉这句话。从小学到中学,很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会把这句话挂
2016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古我国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之说,而教学是儒家最重视的传统,教师幸福乃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值先师孔子诞辰2568年,2017年9月28日,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看,学生的情感体验有被“过度操纵”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往往把学生是否达到情感体验的“巅峰状态”视为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甚至是唯一标志。这使阅读教学走进了“唯情”、“滥情”、“矫情”的误区,笔者称之为“伪体验”。其实,情感体验不仅仅是具有“情感性”,它同时还应伴随着一种“理性”的思考。因此,阅读教学不
【关键词】散缓,精到,逻辑结构,抒情结构,意蕴结构  陶渊明的诗在其生活的年代及其后的南北朝,基本上是寂寥无闻的。  作为好友,颜延年在《陶征士诔》中只赞誉了陶渊明的高洁人格,对其诗并未给予充分肯定。陶渊明离世六十年后,沈约的《宋书》将其列入《隐逸传》,对其诗学贡献也未加重视。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评论了历代诗人,竟无一字提及陶渊明。梁代钟嵘的《诗品》也只是将陶渊明列入中品,位居陆机、潘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