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套路侧空翻转体360°时间分布与落地动作分析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陕西省武术队和西安体院院队现役竞技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的B级跳跃难度动作侧空翻转体360°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给出建议。
  关键词竞技武术;侧空翻转体;动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102-0117-0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竞技武术套路侧空翻转体360°动作起跳阶段为研究对象,以竞技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收集2000年-2010年有关竞技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研究资料,并进行整理分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验法(在西安体育学院武术套路馆用两台美国pulnix高速摄像机架设于套路场地外进行同步拍摄。两摄像机位于运动员正面与侧面13m处并互成90°夹角,摄影机主光轴距离地面110cm,拍摄频率60帧。从录像上截取运动员被确认的最佳动作,划分为助跑踏跳、腾空转体、落地三个阶段,在西安体育学院实验中心用美国艾里尔三维运动图像解析系统对所截取的动作各阶段图像进行解析)。及数理统计法(将解析所得的运动学数据进行选取,用Excel对选取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处理,从而根据数据对该阶段的动作进行分析,以揭示出该动作的时间分布特征与落地阶段的运动学特征)为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1)侧空翻转体360°动作的时间分布分析。我们将完成动作的总耗时界定为从运动员踏跳脚落地开始计算,一直到完成动作落地后动作稳定为止。通过表2中数据可知,男女运动员完成侧空翻转体360°动作的总耗时很接近,分别为0.64±0.02s和0.63±0.03s,差异较小。完成侧空翻转体360°整个动作过程不到1s,整个动作过程由3个阶段组成,动作的每一阶段耗时量与动作质量联系密切,因此在整个动作总耗时一定的条件下合理分配每个动作阶段的用时才能提高动作质量。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男、女运动员时间差异最大的是助跑踏跳阶段的蹬伸阶段和落地稳定阶段的耗时,男子运动员蹬伸阶段耗时为0.05士0.02s,落地稳定阶段耗时为0.29士0.04s;女子运动员蹬伸阶段耗时为0.06士0.03s,落地稳定阶段耗时为0.32士0.02s。在起跳缓冲阶段,男运动员具有较大的缓冲角,下肢的充分屈曲缓冲不仅可以减小因快速助跑被制动后所产生的冲击力量,还使踏跳腿的伸肌群处于适当的拉长状态,为蹬伸动作发力作好了准备。女子运动员由于下肢力量的弱势,缓冲角度相对较小,虽然缓冲时间与男子运动员相同,但是缓冲动作不充分,肌肉的弹性势能转化量相对较小。在蹬伸阶段,男子运动员耗时比女子运动员少,蹬伸爆发力量较大是主要因素,再加上踏跳缓冲阶段男子运动员的充分缓冲,最终才导致了起跳总时间虽然差别不大,但是起跳速度和高度上有大的差别。正是因为男子运动员的起跳效果优于女子,才获得了更好的腾空高度和腾空时间,这对男子运动员完成空中转体和保持优美舒展的空中姿态非常重要。在动作过程的总耗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男子运动员的腾空时间比女子运动员的腾空时间长,更有利于完成空中转体动作,同时有利于落地动作的稳定性,减少动作稳定过程的耗时。
  2)侧空翻转体360°落地阶段动作分析。通过表2中数据发现,运动员在着地瞬间,男子运动员左膝角为164.69士7.86°,右膝角为166.89±6.82°;女子运动员左膝角为161.72±2.15°,右膝角为176.30±1.02°。通过膝角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子运动员左右膝角差别不大,女子运动员左右膝角的差别较大,说明女子运动员在落地时转体动作仍在进行,男子运动员的转体动作落地前做的比女子充分,可以推断男子运动员有更充分的时间做落地阶段的准备姿势,利于动作落地的稳定性。男子运动员的水平速度为2.73±0.25 m/s,女子运动员的水平速度为2.57±0.14 m/s。说明动作落地阶段运动员的水平速度较大,运动员落地时应该尽量将腿伸直并且伸向重心水平速度的方向。其中运动员李龙和谢晓琦水平速度分别为2.79m/s和3.03m/s,因此两位运动员落地时的左膝角都较大,近乎伸直状态,利于动作的稳定性。此外,男子运动员落地时的垂直速度为-4.07±0.55m/s,女子运动员在落地瞬间的垂直速度为-4.09±0.59 m/s,垂直速度都比较大。落地时下肢受到的冲力较大,容易造成下肢的损伤,落地时下肢着地后一定要充分缓冲才能避免损伤,增强落地动作稳定性。
  注:身体重心数据以实際高度和身高的相对值表示,所有数据已做四舍五入处理。
  通过表2数据还能看出,男子运动员的着地角为61.64±7.52°,女子运动员的着地角为56.23±3.15°。说明运动员在落地时上体前倾,一方面有利于缓冲较大的垂直速度;另一方面为了缓冲水平速度,配合下肢缓冲,防止落地后身体在水平速度的影响下产生脚步移动或跳动,有利于提高动作落地的稳定性。
  3结论与建议
  男女运动员完成动作的总耗时差别不大,男子为0.64士0.02s,女子为0.63士0.03s;男子运动员腾空时间稍大于女子运动员,男子为0.24士0.01s,女子为0.23士0.01s,有利于空中转体动作的完成。在落地阶段,女子运动员由于空中转体度数不够,在落地时刻身体仍在转动,落地稳定耗时比男子长,女子为0.32士0.02s,男子为0.29士0.04s,由于腾空高度和腾空时间的限制导致落地稳定性较差。建议在训练中除了腿部爆发力训练之外还应加强下肢各环节的协调性训练,尤其是女子运动员还要加强腰腹肌力量训练。对该难度动作的起跳训练中应注意提示运动员转肩、扭髋。
  参考文献
  [1]张红,等.武术套路中C级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6.
  [2]李玉刚,严发本,肖红征,梅汉超等.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旋风脚720°三维图像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
  [3]王进等.武术套路中旋风脚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朱东,郭志禹.竞技武术C级跳跃难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6(9):47-50.
  [5]樊艺杰,杜胜林等人.旋子转体720°接跌叉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诊断[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4.
  [6]黄强,陶江,程捍东,等.武术旋子转体720°--跌叉动作技术诊断[J].中国体育科技.2002(10):62一64.
  [7]郭明明等.梅寒旋子转体720°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4.
  [8]王燕,傅文礼,杨慧馨等.武术腾空摆莲720°接马步的运动学分析[J].哈尔滨体院学报.2007,10.
  [9]梅汉超,郑隆霞等.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腾空摆莲720°技术动作分析与训练方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5.
  作者简介
  郭西魁,男,汉族,山东菏泽市人,中共党员,安康学院体育系教师,见习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的理论与方法。
其他文献
再入飞行器质量矩控制影响因素很多,使得其机理很复杂.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得出了附加气动力矩是产生姿态运动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了三种因素对姿态控制的
研究了多体航天器多目标姿态跟踪控制问题。主航天器装有一个快速机动天线和一个星载相机。考虑相机对地面目标跟踪,同时天线指向从星的空间任务。通过引入角速度约束,推导了
绳系卫星的展开与回收是绳系卫星应用的基础问题,但通过改变系绳拉力来实现展开和回收的方法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将系绳拉力作为控制力,并在时间域内离散,然后利用粒子群优
液体推进剂对液体火箭动力学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立液体火箭动力学模型时需要考虑其与贮箱壳体的液固耦合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液体火箭动力学建模方面的成果,介绍了
会议
采用已推导的俯仰运动矩形贮箱受控刚-液-弹耦合系统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耦合动力学模型,在刚体上加入控制项,详细分析了系统固有频率的精确解与近似解,随后应用多尺度法对耦合
会议
针对组合式航天器分离后惯量矩阵产生较大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律.利用四元数建立航天器运动学模型,基于Lyapunov稳定理论,用退步控制设计方法设计了控制律.理论
针对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在组合导航系统状态估计问题中的缺陷,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比较热门的一种新的方法--Sigma点卡尔曼滤波(SPKF)用于GPS/DR组合导航系统的非线性状态估计.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基本几何原理,阐明了时间转换模型在该导航方法中的作用和意义.然后从广义相对论出发,重点推导了脉冲到达时间的高精度转换模型,通过分
针对捷联惯导(SINS)/合成孔径雷达(SAR)组合导航系统中,一般递推最小二乘方法和渐消记忆递推最小二乘方法对于时变参数估计性能不好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自适应递推最
本文研究了一类交叉转动惯量较大的偏置动量卫星的姿态控制问题。根据卫星质量分布的特点进行适当简化,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设计了一种非线性偏航观测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