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少数民族文报发展困局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en8431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文报是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喉舌”,始终坚持传播正声音和正能量,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产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在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就是政治、大局,是团结、稳定。而做好民文报的办报工作,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和谐和边防稳固的助推器。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州的德宏团结报社四种少数民族文报发展困难重重,如何破解难题,再启征程,是本文作者试图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民文报;发展;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72-02
  一、办好民文报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字报刊,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生活、最贴近群众的新闻媒体和群众读物。它的重要性非同凡响,办好民文报的意义深远而重大。多年来,德宏州,德宏民族语言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进一步的尊重和保障。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有了可喜的进展;民族语文的翻译、出版、新闻、广播、影视和学术研究取得巨大成绩;民族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双语双文教学体制从无到有,并得到快速发展;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并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民、汉语文水平、事业心强的民族语文专业干部队伍;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的活动深入开展,掌握双语文水平的人越来越多,出现社会用字民汉文并行并举的可喜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多年坚持不懈创办各种少数民族文报的努力分不开。
  1.民文报是党的“喉舌”和传播正能量的平台载体
  德宏州总人口为125万人。全州5 个县、市的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1.95%;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05%。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不懂汉文、不会说汉语,听不懂、看不懂汉文广播、电视。尤其是山区少数民族村寨,对外界的感知和了解,都是通过民族语言、民文报刊书籍获取。德宏州的傣文、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4种民文报创办以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坚持正面舆论导向,传播正声音和正能量。宣传内容着重考虑让少数民族会读、能懂,深入宣传报道党的政策、农村致富思路和技能等信息,成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喉舌,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宣传战线的主力军、主阵地,成为党和各少数民族群众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2.民文报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想产品
  德宏州各种民文报的创办,使边疆德宏的民族语言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全州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进一步的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同时,60年的民文报创办过程,本身就是保护、保留、挖掘、弘扬、传承、传播、交流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各种民文报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示范作用,发挥着培养培训本民族语言文字专家和工作人才的作用。
  3.民文报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
  德宏州地处中缅边境,因历史原因,边民大多同宗同族、跨境而居,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关系密切、往来频繁。民文报创办60年来,不仅是境内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的读物,也是中缅边民相互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各民文报的创办,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边防稳固的助推器。
  二、民文报发展举步维艰
  各民文报创刊以来,历经几代报人的辛勤耕耘,人才队伍、办刊质量、发行传播等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新媒体日新月异,民文报的创办发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1)采编队伍力量薄弱。就目前民文报各编译情况来看:整个民文报的采编队伍老、中、青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其中还有“夫妻办报”现象,采编人员青黄不接,采编、出报工作面临极大的压力。
  (2)通讯员队伍差强人意。从目前调查统计情况来看,各种民文报发展的通讯员队伍都很少。其中,各文种报纸发展的通讯员最多的只有20余人、最少的只有10人左右。而为4种民文报经常投稿的通讯员均在10人以内。通讯员培训发展不足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民文报通讯员队伍有越来越少的危险。
  2.发行工作举步维艰
  从目前调查情况显示,报社每年均拿出数万元专项经费分配给各民文科室开展发行工作。但是,从目前订阅发行情况看,仍然十分有限,而且民文报的发行工作十分艰难。傣文报、景颇文报的年定价仅为10.2元(仅1包烟的价格)。但是,傣文报的发行量从2011年的2650余份下滑到2014年1020余份;景颇文报的发行量也从2011年的1350余份下滑到2014年480余份。而傈僳文报和载瓦文报每年的定价仅为5.16元(仅为2袋盐的价格),但是发行量每年都在1000份的数量上徘徊。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报社尽管每年都在增加发行经费,但是仍然难以保障工作人员足够的发行开支;(2)民文报征订对象均在民族群众聚居的边远乡、村,征订工作量大、效果差;(3)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少数民族群众获取信息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如电视、手机等的普及。同时,懂少数民族文字的群众也在减少,阅读不再仅仅依靠民文报刊。这就使得民文报的订阅对象锐减;(4)从目前订阅数和定价来说,除去办刊经费投入和发行经费外,民文报的发行工作出现发行越多越亏本的现象,办民文报入不敷出现象十分严重。
  3.办刊质量难以提升
  正因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发行工作举步维艰等困难重重,民文报近年来的办报质量难以有较大的提升。能够保障正常出报的基础上,尽力增加发行量和提高办报质量已成为民文报办报的新常态。
  三、破解民文报发展困局的举措
  在边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就是政治、大局,是团结、稳定。而做好民文报的办报工作,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和谐和边防稳固的助推器。针对民文报目前的发展困局,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举措来寻求突破:   1.多渠道争取支持,做大财力支撑
  车马未动,粮草先行。民文报在我们国家,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要性和意义显而易见。那么,面对当前办报困局,我们认为要多渠道争取支持,有充足的财力支撑,才能把民文报办好。
  (1)成立研究小组,做深、做细调查研究,形成科学、规范的书面和影像调查报告,以便向各级、各部门做好汇报、沟通,积极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2)积极向州委、州政府汇报,争取财政支持,在全州实行民文报免费赠阅(其他地区已有先例);(3)向省、国家或者外宣、民宗、民委、文化、口岸等部门积极汇报,争取将民文报的办报工作纳入对外宣传、民族宗教、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口岸建设等的专项扶持范围,获取资金和政策支持。
  2.多平台开展培训,做强人力支撑
  针对民文报采编队伍青黄不接、通讯员队伍逐渐减少的情况,笔者认为重点是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培训、教育,为民文报的出刊、传播做强人才支撑。(1)由州和县市党委、政府牵头,开展培训教育,专门培养本地、本民族懂民族文字、会说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干部;(2)与大专院校合作,委培或者定向培养的形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并及时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3)报社每年组织开展民文报通讯员队伍培训,发展、培养更多的民文报通讯员;(4)在各部门、乡村开展宣传干事选拔培训,重点培育懂民文、民语的基层通讯员;(5)实行民文报免费赠阅,扩大读者群,增加通讯员队伍。
  3.多手段改进办报方法,做实质量提升工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在办刊、办报过程中,重汉文、轻民文的情况比较普遍。无论是资金设备投入、人才队伍培育、发行传播投入等方面相对于汉文来说,都还十分欠缺。这样结果就是汉文报刊、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民文报刊的办刊队伍日渐紧缺、报纸质量止步不前、发行数量下滑明显。笔者认为要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民文报的办报质量,让民文报在边疆、边境、民族地区发挥它特殊重大的作用。
  (1)加强采编队伍的管理。目前4种民文报日常出报工作中,有两种文报是周二刊,有两种文报是周一刊。从出报期数来说,相对较少、工作量也相对较小。所以,加强各民文编译室的管理,提高大家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尤为重要。
  (2)加强采编队伍的培训教育。尽管各民文报的采编人员在业内、州内已属于专家、专业人士。但是,几十年的出报工作,习以为常的思路和举措,让民文报的质量始终难有起色。所以,要加强采编队伍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教育,提高采编队伍整体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培训;可以派编辑记者到民族地区媒体学习取经;可以开展与州内民宗、民委、口岸等部门的交流座谈,既提高我们采编队伍的素质,也能听到提高办报质量的意见、建议。
  (3)积极推进民文报的改版和质量提升工程。当前,各民文报都是4开4版全彩的报纸。尽管从以前黑白变成了全彩报。但是,因为采编人才的紧缺和财力支撑的不足,民文报的栏目设置仍然不够科学;版面设计仍然不够灵活美观;印刷设备、采编人员的办公设备等都还不够先进;民文报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结合仍然没有突破。所以,要增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积极推进民文报改版和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让民文报办报风格和报纸质量有全新的突破。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少数民族文报出版发行工作,对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热孜玩姑丽·阿布来提著.浅谈新疆科技报维吾尔文版的发展现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3).
  [2]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 单晓红.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历史与现状[J].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2010(7).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
期刊
摘 要:绘画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也应该是绘画工具材料的发展历史。新的绘画艺术及视觉效果的全面推进必是在技法革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技法革新又必然是由于出现了以往更先进的新型材料才能进行。研究中西绘画材料差异与演变不仅有助于完善美术史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掌握绘画材料技法的演变规律从而更容易探索出新材料技法开创绘画新风格,对绘画创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绘画材料;宣纸画;布面油画  中图分类号:G211 文
期刊
摘 要:文章简单地阐述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对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以中日当代优秀建筑大师作品本土化的创作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指出日本建筑师的创作理念对于我们今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日建筑师;发展历程;本土化;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60-02  一、引 言  当代艺术这一概念从西
期刊
摘 要:陈洪绶,一位在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画家。他少负高才,喜爱绘画,年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家庭遭遇的不幸以及故国的破灭对他的心境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在人物画上,大体体现为由青年的方折浑厚转为“细劲遒逸、柔中带刚”。本文从陈洪绶早期《屈子行吟图》与晚期《归去来辞图卷》两幅代表性作品谈起,对陈洪绶的人物画艺术风格进行更深一层探析。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
期刊
编者按:新闻出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把握导向、坚守阵地、传播科学文化、传承文明成果、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传统出版也进入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出版形势下,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是新闻出版实现繁荣发展的迫切要求;数字出版时代,传媒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理念的革新和模式的发展。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武汉大学
期刊
摘 要:政务微信是继政务微博之后出现的新兴政务平台,在政务信息公开、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四川南充为研究区域,针对87个政务认证微信账号进行数据追踪和个案剖析,客观反映政务微信的运营现状,分析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政务微信;微政务;政务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
期刊
摘 要: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关键词:诠释;文本中心;“冰山理论”;“阳光普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在日本这种语言和民族都呈现单一形式存在的国家中,其国家主义思想很容易贯穿于新闻传播中,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白虹笔祸”事件,即为一个十分鲜明的体现。日本报业发展初期,在传统军国主义、集团主体的思想影响下,促成了这一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反对言论自由事件,且自此之后,日本新闻界和报界也逐渐丧失了与政府抗争的积极性,开始屈于政府的控制。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这一阶段日本报业的新闻模式概
期刊
摘 要:“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污染和信息碎片化的负面性,给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带来冲击。青年须增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既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更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具体实践,外化为自觉行动。  关键词:微时代;信息污染;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传媒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也举足轻重。就经济新闻报道而言,普利策经济新闻获奖作品对某些经济现象报道的频率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反应值得研究。同时,该获奖作品对经济新闻报料的选择往往多有取舍,这与传播者对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密切相关。该文选取2005~2015年普利策经济新闻报道获奖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倾向性等方面,据以研究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