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沉浸在自己祖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财富积累和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提高……之类的变化中并以此自豪——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国家都在演绎同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亚洲崛起。尽管这个词颇显老套,但却难掩其准确性。韩国银行更以数字表明,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从1960年的12.2%提高到1980年的17.3%,到2003年,这一数字跃为22.5%。预期在2020年经济总量与欧元区相当。
“MasterCard WorldWide Index of Retail”报告预测,由于强势的消费者信心,2008年上半年亚太地区零售业将呈持续性增长趋势,12个地区市场将会共同实现增长,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菲律宾和韩国增长率靠前。
您可能已经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到了这样的变化:近年来我们的收入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在变小,品牌产品和休闲娱乐的支出越来越多,朋友们都开始热衷于投资,经济学中用“基尼系数“反应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实上,亚洲多个国家面对同样的局面:经济快速发展、货币升值、政府致力于推动内需增长和投资市场兴旺,这让亚洲人的消费指数提高不少。英国ECA顾问公司的一项指数很能反映这一变化:

蕴藏巨大机会的亚太消费市场
据瑞士信贷的估计,日本经济逐步复苏、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和中国、印度消费能力的增长,足以让亚洲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Eye On Asia》调研显示,对于在欧洲和北美已经占据市场的国际品牌而言,亚洲仍是新鲜的——交织在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社会中,亚洲式的生活丰富多彩,亚洲人变得富有冒险精神、喜欢挑战和尝试。传统的营销理念并不能有效的找到目标客户,因为消费者的多样性使得划分产生重叠或是有盲点,比如:某国际公司在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发现,办公室里的几个女孩子都用LV皮包,有些女孩子薪水是她的一半,有些甚至只有她的1/8,但她们都是“奢侈品”消费者。新崛起的亚洲,消费者可能是是因为追求生活品质而消费,也可能是为满足品牌诉求或是自我包装的需要……消费者自己在不断地寻找能丰富他们生活的方式,这使得多品牌的选择购买模式变得更为流行。
除了拥有多元的消费诉求之外,亚洲各区域之间还显示出了差异巨大的消费文化。
平均有56%的亚洲人表示非常容易被潮流影响——当然,这一数据超过欧洲国家41%的比例——但在不同国家中结论亦不同:在斯里兰卡有84%的人赞成上述观点,但在日本这一比例只有35%,亚洲消费者是否易被潮流所驱动?答案可能与社会文化、消费者结构甚至是经济增长模式有关,亚洲文化差异性巨大,生活传统也各有不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接受程度自然不同:此外,几个被称为“新兴市场”的国家劳动人口比例高,人口红利为经济注入活力,但一部分80年代崛起的区域却可能进入老龄化社会。

最重要的一点,欧美各国普遍更富有、工作时间更少、寿命更长,但他们也在经历经济增长放缓、过度依赖社会福利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这些“没有活力”的消费者认同自身在社会所处的位置并自然执行这种生活方式:富人是奢侈品牌的消费者,中产阶级消费大众品牌:而亚洲普遍“新富”,因此更具活力,或者说人们对于未来的机会和自己的生活充满期待,人们接受飞快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在不断提升自己跟上发展的速度,消费行为折射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调查数字证明了这一点,有76%的亚洲人非常乐观,他们认为未来要好于过去,但在几个西方国家,仅有57%的人保持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氛围在亚洲中以中国、印度、越南显得格外明显,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同。
亚洲式消费的几个关键点
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个表象之一?当然,反对意见也不在少数,抛下是什么决定了如今的亚洲消费模式这个问题不谈,有一些特点确是共同存在于亚洲各区域的:

1 “精疲力尽”的亚洲人对健康的诉求。
调查显示,很多亚洲人经常超时工作,昔日东京写字楼里日夜不息的灯盏现在出现在北京、首尔、班加罗尔和河内,大量的年轻人在职场努力攀升,以此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度的城市化使压力加大,亚健康情况严重,这一现象带动了两项消费支出加大:娱乐和健康。
多家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亚洲消费者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愿意为此进行消费。事实上,保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AC尼尔森的称之为“腰包变鼓而不是腰围变粗”,GREY称之为“在所有国家地区中有一条不变的伟大真理即追求健康”。
2 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和环保
好消息是,亚洲人的生活习性正被一个新兴的追求愉悦规则统领:先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
当广告商利用数字媒介深入亚洲消费者的生活时,亚洲成了统领移动科技市场的福地。网络无处不在,科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息息相关。网络广告在白领阶级中有很大的市场,随着无线和掌上电脑时代的到来,用户可以随时被联接,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整个亚洲,85%的人相信世界因科技而更美好,中国和印度尤为明显,都超过了90%。而且,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国。
与我们熟知的那样不同的是,调查称86%的亚洲人认为环境保护要重于经济的发展,他们日益意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并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去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且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诚然,这与我们看到的事实有一定出入,但不可否认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就表明离行动已经不远了。
3 奢侈品的身份表述和品牌购买
尽管有80%的亚洲人觉得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品牌是要担风险的,但他们对奢侈品牌的态度却十分热情,在亚洲,消费者对于奢侈的定义已不再是盲目的物质崇拜,而是更多关于感受的过程,奢侈品代表了我如何去享受——显然,赋予奢侈品一个文化价值要比宣传它的物质价值更值钱。
在AC尼尔森的调查中,亚太地区消费者可望拥有的品牌排名与世界排名基本一致,只有LV和DKNY例外并进入到前五——这两个牌子在亚太地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据说是来源于先富起来的日本妇女的追捧。
当然,从市场行为中,我们也看到了品牌销售策略向亚太市场的倾斜,比如:奔驰汽车最近选了两名中国演员作为品牌代言人,章子怡和范冰冰分别代言SLK进口跑车和C系列国产轿车,显示了这一品牌不同的产品定位,但营销重点显然都是亚洲消费者。
“MasterCard WorldWide Index of Retail”报告预测,由于强势的消费者信心,2008年上半年亚太地区零售业将呈持续性增长趋势,12个地区市场将会共同实现增长,中国大陆、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菲律宾和韩国增长率靠前。
您可能已经从自己的生活中观察到了这样的变化:近年来我们的收入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在变小,品牌产品和休闲娱乐的支出越来越多,朋友们都开始热衷于投资,经济学中用“基尼系数“反应这种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实上,亚洲多个国家面对同样的局面:经济快速发展、货币升值、政府致力于推动内需增长和投资市场兴旺,这让亚洲人的消费指数提高不少。英国ECA顾问公司的一项指数很能反映这一变化:

蕴藏巨大机会的亚太消费市场
据瑞士信贷的估计,日本经济逐步复苏、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和中国、印度消费能力的增长,足以让亚洲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Eye On Asia》调研显示,对于在欧洲和北美已经占据市场的国际品牌而言,亚洲仍是新鲜的——交织在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社会中,亚洲式的生活丰富多彩,亚洲人变得富有冒险精神、喜欢挑战和尝试。传统的营销理念并不能有效的找到目标客户,因为消费者的多样性使得划分产生重叠或是有盲点,比如:某国际公司在上海分公司的总经理发现,办公室里的几个女孩子都用LV皮包,有些女孩子薪水是她的一半,有些甚至只有她的1/8,但她们都是“奢侈品”消费者。新崛起的亚洲,消费者可能是是因为追求生活品质而消费,也可能是为满足品牌诉求或是自我包装的需要……消费者自己在不断地寻找能丰富他们生活的方式,这使得多品牌的选择购买模式变得更为流行。
除了拥有多元的消费诉求之外,亚洲各区域之间还显示出了差异巨大的消费文化。
平均有56%的亚洲人表示非常容易被潮流影响——当然,这一数据超过欧洲国家41%的比例——但在不同国家中结论亦不同:在斯里兰卡有84%的人赞成上述观点,但在日本这一比例只有35%,亚洲消费者是否易被潮流所驱动?答案可能与社会文化、消费者结构甚至是经济增长模式有关,亚洲文化差异性巨大,生活传统也各有不同,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接受程度自然不同:此外,几个被称为“新兴市场”的国家劳动人口比例高,人口红利为经济注入活力,但一部分80年代崛起的区域却可能进入老龄化社会。

最重要的一点,欧美各国普遍更富有、工作时间更少、寿命更长,但他们也在经历经济增长放缓、过度依赖社会福利和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因此这些“没有活力”的消费者认同自身在社会所处的位置并自然执行这种生活方式:富人是奢侈品牌的消费者,中产阶级消费大众品牌:而亚洲普遍“新富”,因此更具活力,或者说人们对于未来的机会和自己的生活充满期待,人们接受飞快变化的环境的同时在不断提升自己跟上发展的速度,消费行为折射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调查数字证明了这一点,有76%的亚洲人非常乐观,他们认为未来要好于过去,但在几个西方国家,仅有57%的人保持乐观态度。这种乐观氛围在亚洲中以中国、印度、越南显得格外明显,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同。
亚洲式消费的几个关键点
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个表象之一?当然,反对意见也不在少数,抛下是什么决定了如今的亚洲消费模式这个问题不谈,有一些特点确是共同存在于亚洲各区域的:

1 “精疲力尽”的亚洲人对健康的诉求。
调查显示,很多亚洲人经常超时工作,昔日东京写字楼里日夜不息的灯盏现在出现在北京、首尔、班加罗尔和河内,大量的年轻人在职场努力攀升,以此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度的城市化使压力加大,亚健康情况严重,这一现象带动了两项消费支出加大:娱乐和健康。
多家研究机构的调查表明,亚洲消费者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愿意为此进行消费。事实上,保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需求量在逐年上升。AC尼尔森的称之为“腰包变鼓而不是腰围变粗”,GREY称之为“在所有国家地区中有一条不变的伟大真理即追求健康”。
2 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和环保
好消息是,亚洲人的生活习性正被一个新兴的追求愉悦规则统领:先满足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
当广告商利用数字媒介深入亚洲消费者的生活时,亚洲成了统领移动科技市场的福地。网络无处不在,科技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息息相关。网络广告在白领阶级中有很大的市场,随着无线和掌上电脑时代的到来,用户可以随时被联接,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整个亚洲,85%的人相信世界因科技而更美好,中国和印度尤为明显,都超过了90%。而且,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国。
与我们熟知的那样不同的是,调查称86%的亚洲人认为环境保护要重于经济的发展,他们日益意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并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去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且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诚然,这与我们看到的事实有一定出入,但不可否认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就表明离行动已经不远了。
3 奢侈品的身份表述和品牌购买
尽管有80%的亚洲人觉得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品牌是要担风险的,但他们对奢侈品牌的态度却十分热情,在亚洲,消费者对于奢侈的定义已不再是盲目的物质崇拜,而是更多关于感受的过程,奢侈品代表了我如何去享受——显然,赋予奢侈品一个文化价值要比宣传它的物质价值更值钱。
在AC尼尔森的调查中,亚太地区消费者可望拥有的品牌排名与世界排名基本一致,只有LV和DKNY例外并进入到前五——这两个牌子在亚太地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据说是来源于先富起来的日本妇女的追捧。
当然,从市场行为中,我们也看到了品牌销售策略向亚太市场的倾斜,比如:奔驰汽车最近选了两名中国演员作为品牌代言人,章子怡和范冰冰分别代言SLK进口跑车和C系列国产轿车,显示了这一品牌不同的产品定位,但营销重点显然都是亚洲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