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近日公布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地区的竞争力从去年排第18名前进到第13名。以细项分析,台湾民间部门竞争力在全球居领先地位。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0MD)近日公布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地区的竞争力从去年排第18名前进到第13名。以细项分析,台湾民间部门竞争力在全球居领先地位。台湾竞争力的强项包括:技术劳工充裕度(第1名)、劳动成本(第2名)、企业家创业精神(第3名)以及中小企业活跃度(第4名)。另外,台湾在科技竞争力也明显领先,领先的项目为:居民平均拥有知识产权数目(第2名)、理工科系学生比率(第3名)和高科技出口(第4名)。但台湾的产业也并非一蹴而就。
从作坊起步的台湾工业
在深圳台商协会副会长庄世良的眼中,驻扎大陆的台商们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迁徙,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沿海一带奔赴政策更优厚的内陆城市,如同二十年前的那场艰难的还乡之行“二十多年前,因为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被迫寻找成本更低的区域,有些人去丁东南亚,比如郭台铭,而另一些人转移到了大陆”,在深圳多年的生活也没有改变庄世良浓浓的闽南腔,为了让记者更容易理解台湾的早期产业结构,他将台湾类比成温州:“你可以把早期的台湾想成现在的宁波、温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作坊,接单代工生意很好。台湾比大陆的发展要早二十年接纳外资,早期外资进入的时候,谁都不了解工业,所以我们贡献勤奋和劳力,帮外资的工厂做零件、开纺织机,学了一技之长之后,我们开始自己干,这样涌现出的中小企业有很强的竞争力。”
回忆起来,18年前的鸿海仅仅有300人的规模,如今的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当时也只是众多台湾土老板之一。而伴随着台湾产业的变迁,鸿海也成为台湾企业的代表——在美国、捷克、芬兰,墨西哥都有上千人的工厂,等于在世界三大洲都有出货据点,美国的商业周刊干脆直接称呼郭台铭为“代工之王”。
Made in Japan,made in Taiwan
从现在的视野来看,80年代以“亚洲四小龙”身份崛起的台湾,比任何地区都更早地触摸到世界的脉搏,当人们还在大肆讨论台湾新竹模仿美国硅谷,是否会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国际笑话时,众多台湾企业早已进驻其间,开始了开始并不清晰的全球化产业整合之旅,直到进入新世纪前后,众多台湾代工企业的崛起,才让人们看清了台湾的定位。
“都是从模仿开始,那个时候都没有什么创新的力量。当时made in japan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台湾开始模仿日本,所以那个时候made in Taiwan是劣质东西的代名词。如果说日本企业是专科的学生,美国是大学生,那么,台湾可能是一个中学生,而大陆企业才刚刚起步,还是小学生。”庄进良这么比喻。
台湾经济大环境
我们不妨以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撰写的《2008年台湾经济情势总展望报告》来同步与台湾真实的经济一起脉动,简言之,“出口趋缓、内需平稳”是台湾经济最新的写照。在台湾出口部门在国际经济成长趋缓的压抑下,成长幅度将明显缩小。预计2008年台湾实质GDP的成长率在出口趋缓而内需平稳的情势下,将由2007年的5.15%滑落至4.31%。
而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国际需求的下降,台湾实际商品及服务输出年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7.71%显著滑落到3.48%;而实质商品及服务输入亦将由2007年的3.14%缩减为1.45%。
此外,新台币的小幅升值亦有助于进出口价格的平稳,预测2008年台湾趸售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6.41%大幅缩小至2.27%。2007年第四季度在风灾的助虐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心理的助涨下,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已呈现相当大的涨幅。被抬高的物价无法在短期间有效向下调整,故2008年前二季度的物价涨幅仍在2%以上,但下半年则会明显下滑,预计2008年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率将会从2007年的1.84%小幅扬升为1.93%。
小马哥爱台十二项
马英九上台“马上”就要推动的“爱台十二项建设”基本上是一项欢迎陆资投资台湾的两岸大格局思维,这些建设包括了全岛便捷交通网、高雄自由贸易及生态港、台中亚太海空运筹中心、桃园国际航空城、智慧台湾、产业创新走廊、都市及工业区更新、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绿色造林以及防洪治水及下水道建设。
在马英九的规划中,预定在未来8年内投入近4兆元,每年提供12万人的就业机会,让GDP提升1.2%,百姓所得达到3万美元。在这近4兆元中,扣除1兆3400亿元的民间投资,政府部门估计要投入的资金高达2兆6500亿元,这样的计划规模也已经获得大陆商务部的正面响应,初步估计,其中有2500亿元人民币投资规模会吸引大陆企业,因为其在承包工程有比较优势,可以预见,未来两岸将有很多的合作投资机会马上展开。
此外,马英九也打算在7月完成两岸直航,配合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希望随着两岸人流、金流任督二脉的打通,让台湾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当然,陆资企业家也可以藉此大展身手。其实春江水暖鸭先知,大陆许多旅游业者已经摩拳擦掌,专注于台湾旅游项目等外围商机的开发,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的热潮还可以与陆资企业家投资台湾产业的步调相辅相成,让台湾的经济发展水涨船高。
两岸交流催生投资契机
至于台湾开放陆资直接在台投资上市柜股票、基金等证券业务的日子也已经为时不远,未来台湾股市中概股、观光、航空、营建等类股都将是直接受惠族群;而且将来在两岸生产事业大陆生产回销台湾的大趋势下,陆资与台资合作整合企业资源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
由这些两岸新互动格局来看陆资的投资台湾市场布局与前景来看,当然还是要回头具体掌握台湾目前的经济现况与金融、证券等市场,才能从脉动中求得最大的发展机会。
台湾人口已经接近2400万人口,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一般人的购买力与消费力在中上水平,而M型社会趋势下,豪宅、名牌、精品市场也是逐年大幅成长,即便是对外资都具有相当吸引力,更何况是陆资。
台湾过去八年的经济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不仅“政府”公共投资明显不足,而且民间消费水平也偏低,是造成近五年来经济成长率保持温和成长走势的原因。也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速度过于缓慢,使得马英九的两岸开放以及“爱台十二项建设”要如此双管齐下,并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年,台湾每年平均约4%的经济成长率几乎全仰赖出口成长,原本应该扮演景气成长主要推手的“消费”始终低迷不振,未来如果重回民间消费意愿提高的正轨,而不是仰赖出口拉抬,那台湾便可以不用靠大规模投资或支出,只要透过股市或资本市场,充分反映台湾许多优质企业应有的价值,将被高度低估的获利能力与股价还原,这当然是陆资也可以掌握的契机。
整体而言,陆资未来思考投资台湾首先应以占台湾GDP七成以上的服务业优先。其中包括房地产、旅游、休闲设施、观光、交通等产业都是值得长期规划的投资标的,同时,如果还能善用台湾优质中高阶经理人力资源来经营顶级消费市场,更是再好不过的企业蓝海战略了。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0MD)近日公布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地区的竞争力从去年排第18名前进到第13名。以细项分析,台湾民间部门竞争力在全球居领先地位。台湾竞争力的强项包括:技术劳工充裕度(第1名)、劳动成本(第2名)、企业家创业精神(第3名)以及中小企业活跃度(第4名)。另外,台湾在科技竞争力也明显领先,领先的项目为:居民平均拥有知识产权数目(第2名)、理工科系学生比率(第3名)和高科技出口(第4名)。但台湾的产业也并非一蹴而就。
从作坊起步的台湾工业
在深圳台商协会副会长庄世良的眼中,驻扎大陆的台商们又要开始新一轮的迁徙,从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沿海一带奔赴政策更优厚的内陆城市,如同二十年前的那场艰难的还乡之行“二十多年前,因为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被迫寻找成本更低的区域,有些人去丁东南亚,比如郭台铭,而另一些人转移到了大陆”,在深圳多年的生活也没有改变庄世良浓浓的闽南腔,为了让记者更容易理解台湾的早期产业结构,他将台湾类比成温州:“你可以把早期的台湾想成现在的宁波、温州,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作坊,接单代工生意很好。台湾比大陆的发展要早二十年接纳外资,早期外资进入的时候,谁都不了解工业,所以我们贡献勤奋和劳力,帮外资的工厂做零件、开纺织机,学了一技之长之后,我们开始自己干,这样涌现出的中小企业有很强的竞争力。”
回忆起来,18年前的鸿海仅仅有300人的规模,如今的台湾科技首富郭台铭当时也只是众多台湾土老板之一。而伴随着台湾产业的变迁,鸿海也成为台湾企业的代表——在美国、捷克、芬兰,墨西哥都有上千人的工厂,等于在世界三大洲都有出货据点,美国的商业周刊干脆直接称呼郭台铭为“代工之王”。
Made in Japan,made in Taiwan
从现在的视野来看,80年代以“亚洲四小龙”身份崛起的台湾,比任何地区都更早地触摸到世界的脉搏,当人们还在大肆讨论台湾新竹模仿美国硅谷,是否会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国际笑话时,众多台湾企业早已进驻其间,开始了开始并不清晰的全球化产业整合之旅,直到进入新世纪前后,众多台湾代工企业的崛起,才让人们看清了台湾的定位。
“都是从模仿开始,那个时候都没有什么创新的力量。当时made in japan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台湾开始模仿日本,所以那个时候made in Taiwan是劣质东西的代名词。如果说日本企业是专科的学生,美国是大学生,那么,台湾可能是一个中学生,而大陆企业才刚刚起步,还是小学生。”庄进良这么比喻。
台湾经济大环境
我们不妨以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撰写的《2008年台湾经济情势总展望报告》来同步与台湾真实的经济一起脉动,简言之,“出口趋缓、内需平稳”是台湾经济最新的写照。在台湾出口部门在国际经济成长趋缓的压抑下,成长幅度将明显缩小。预计2008年台湾实质GDP的成长率在出口趋缓而内需平稳的情势下,将由2007年的5.15%滑落至4.31%。
而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国际需求的下降,台湾实际商品及服务输出年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7.71%显著滑落到3.48%;而实质商品及服务输入亦将由2007年的3.14%缩减为1.45%。
此外,新台币的小幅升值亦有助于进出口价格的平稳,预测2008年台湾趸售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将由2007年的6.41%大幅缩小至2.27%。2007年第四季度在风灾的助虐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心理的助涨下,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长率已呈现相当大的涨幅。被抬高的物价无法在短期间有效向下调整,故2008年前二季度的物价涨幅仍在2%以上,但下半年则会明显下滑,预计2008年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率将会从2007年的1.84%小幅扬升为1.93%。
小马哥爱台十二项
马英九上台“马上”就要推动的“爱台十二项建设”基本上是一项欢迎陆资投资台湾的两岸大格局思维,这些建设包括了全岛便捷交通网、高雄自由贸易及生态港、台中亚太海空运筹中心、桃园国际航空城、智慧台湾、产业创新走廊、都市及工业区更新、农村再生、海岸新生、绿色造林以及防洪治水及下水道建设。
在马英九的规划中,预定在未来8年内投入近4兆元,每年提供12万人的就业机会,让GDP提升1.2%,百姓所得达到3万美元。在这近4兆元中,扣除1兆3400亿元的民间投资,政府部门估计要投入的资金高达2兆6500亿元,这样的计划规模也已经获得大陆商务部的正面响应,初步估计,其中有2500亿元人民币投资规模会吸引大陆企业,因为其在承包工程有比较优势,可以预见,未来两岸将有很多的合作投资机会马上展开。
此外,马英九也打算在7月完成两岸直航,配合全面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希望随着两岸人流、金流任督二脉的打通,让台湾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当然,陆资企业家也可以藉此大展身手。其实春江水暖鸭先知,大陆许多旅游业者已经摩拳擦掌,专注于台湾旅游项目等外围商机的开发,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的热潮还可以与陆资企业家投资台湾产业的步调相辅相成,让台湾的经济发展水涨船高。
两岸交流催生投资契机
至于台湾开放陆资直接在台投资上市柜股票、基金等证券业务的日子也已经为时不远,未来台湾股市中概股、观光、航空、营建等类股都将是直接受惠族群;而且将来在两岸生产事业大陆生产回销台湾的大趋势下,陆资与台资合作整合企业资源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
由这些两岸新互动格局来看陆资的投资台湾市场布局与前景来看,当然还是要回头具体掌握台湾目前的经济现况与金融、证券等市场,才能从脉动中求得最大的发展机会。
台湾人口已经接近2400万人口,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一般人的购买力与消费力在中上水平,而M型社会趋势下,豪宅、名牌、精品市场也是逐年大幅成长,即便是对外资都具有相当吸引力,更何况是陆资。
台湾过去八年的经济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不仅“政府”公共投资明显不足,而且民间消费水平也偏低,是造成近五年来经济成长率保持温和成长走势的原因。也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速度过于缓慢,使得马英九的两岸开放以及“爱台十二项建设”要如此双管齐下,并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年,台湾每年平均约4%的经济成长率几乎全仰赖出口成长,原本应该扮演景气成长主要推手的“消费”始终低迷不振,未来如果重回民间消费意愿提高的正轨,而不是仰赖出口拉抬,那台湾便可以不用靠大规模投资或支出,只要透过股市或资本市场,充分反映台湾许多优质企业应有的价值,将被高度低估的获利能力与股价还原,这当然是陆资也可以掌握的契机。
整体而言,陆资未来思考投资台湾首先应以占台湾GDP七成以上的服务业优先。其中包括房地产、旅游、休闲设施、观光、交通等产业都是值得长期规划的投资标的,同时,如果还能善用台湾优质中高阶经理人力资源来经营顶级消费市场,更是再好不过的企业蓝海战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