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把一种教学方法比作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活’”(吕叔湘语)。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一、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在信息处于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仅仅依靠几本教科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通渠道,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引进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教学内容“活”起来。那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呢?
  其一,源于那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都是语文学习材料的资源。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旅行、参观、访问、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跨出校门,涉足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到街头去当宣传员,到乡间田头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览;从城市到乡间,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当然,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主题,有周密的计划,有切实可行的步骤。绝不采用“放羊式”的管理,放而无度。
  其二,源于那浩如烟海的人文文化。
  走进名家,研读经典。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倍增,由厌学语文转而爱学语文。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例如我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安排时间开设了“时事述评”课,从取材到组稿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材料主要来源于报纸、电视等媒体。活动中同学们有的热衷于《焦点访谈》的精彩点评;有的倾心于《今日说法》的深度剖析;有的谈环保;有的讲教育;有的评明星……这样的语文“活水”让人惊叹。难道我们不该引来浇灌祖国的花朵吗?
  二、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灵活多变是教学方法的生命。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吸引学生激活课堂。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只要一成定例,就会令人乏味,束缚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必须从实际出发,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其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入选文章一般体现出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及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二,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学会“藏拙”。长于朗读的,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提高技能,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要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要巧设疑问,引生入胜……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及优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三、让师生双方“活”起来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不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就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其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我们则虚心听取。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學生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
  其二,呵护学生的灵性。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位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时,往往会遭到老师的责备,甚至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会被老师认为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活力,学生失去灵性。
  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语文教学,只有让我们行动起来,多作尝试,敢于标新立异,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
  高拥军,山东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疃里镇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执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课堂上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课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思考后在下列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字,以概括文章内容。  ___花,___花,___花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阅读1—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紫藤萝花的。  (4)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赏析,要求按“我最喜欢的佳句是_
一、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优点  随着语文新课程有效教育的深入开展,对语文教学做出了一些改变,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就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资源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分组合作教学学习能力,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此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提升
期刊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迸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让音乐荡漾在语文课堂,尝试用音乐涤荡学生的心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一、用音乐激发学生走近作者  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乔羽的作品知道的不多,为了让学生走近乔羽,我是这样给学生介绍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期刊
日本画是具有其民族特色及其精神的绘画.公元6世纪,由于佛教的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也同佛教美术传到日本,从而日本的绘画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方法,接受了中国绘画的矿物质
到目前为止,新课标已走过了7年的历程,课改理念也耳熟能详,那么怎样才能让新课改理念来改变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教育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把新课标理念贯彻到教育上,不仅要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更应该关注课堂这块主阵地,把课堂作为第一观测点,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适合的知识与技能,让课堂真正富有生机与活力,以此来确保新课改持续有效地进行。而语文课堂要想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要求教师正视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色彩和主体地位,设计语文话题突出有效对话教学。  一、在兴趣点处对话  “兴趣是最佳老师”,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感兴趣了,才会自主的投入知识学习,并且乐此不彼。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优势,寻找语文教学兴趣点,围绕兴趣点设计话题,吸引学生探究注意力
期刊
我来自农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小就与乡间的泥巴为伍;后来在城市读大学,念硕士;现在,仍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1  听母亲说,我读小学低年级时,语文常不及格,可到了中高年级,语文成绩却有了显著提高。或许是连环画看多了罢。那时,我父亲在镇小教书,每周都从学校给我带回几本连环画。这在当时的农村,特别是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是非常吸引人的。对于这些连环画写的什么内容,我现在已没有太深的印象,
一、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创设情境是关键,而创设理想的情境则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理想的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想学、爱学、乐学的良好境界,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草原》时,我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引生入境。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高亢、深情的歌声,一下子打动了学生的心弦,歌声
期刊
新课程理念提出:语文课堂要以生成为价值追求——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形成知识的过程,超越了预设的目标和价值。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巧用各种小抓手,去促进课堂中的精彩生成,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课堂评语  生活中总有一些话语,让我们心中漾起情感的涟漪,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做人,产生了前进的动力。课堂互动中也是如此,不管哪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课堂评语会影
期刊
阅读指导似乎该精益求精。这一类读物对少年儿童的好处既然在潜移默化,就得让他们在认真阅读之中自己有所领会,而不宜把他们能够领会的先给指出来。自己领会出于主动,印象深,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