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更好的语文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iuya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自农村,是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小就与乡间的泥巴为伍;后来在城市读大学,念硕士;现在,仍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1
  听母亲说,我读小学低年级时,语文常不及格,可到了中高年级,语文成绩却有了显著提高。或许是连环画看多了罢。那时,我父亲在镇小教书,每周都从学校给我带回几本连环画。这在当时的农村,特别是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是非常吸引人的。对于这些连环画写的什么内容,我现在已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学着连环画给小伙伴讲故事的情景却记忆犹新。
  读初中时,周银娣老师经常用圆润的普通话在课堂上朗读我的作文,给我很大的鼓舞。到了高中,贺俊佳老师在作文本上批阅“我愿意做你的第一读者”的评语让我至今仍心怀感激。
  或许是受老师的影响吧,抑或是对语文仍有期待。读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系。但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在语文方面与同学的明显差距。其他同学很快就能完成作业,而我得比其他同学花更多时间去搜集资料,准备发言提纲,有时还不得不熬夜赶作业。记得有天晚上,我在宿舍赶论文,直到半夜还没有头绪。为了宣泄压力,焦躁的我跑到宿舍楼尽头的洗手间,大声唱许巍的《我的秋天》,唱《故乡》。就这样,我在手忙脚乱的匆忙中走过了大学,没有摩登,没有浪漫。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为了赶作业而阅读的那些书籍,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北京文学》上刊发的一组声讨语文教学现状的文章,让我对“语文”的“误尽苍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回想起我大学以前经历过的语文课,满堂灌、题海练、肢解课文、扼杀性灵……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好的语文课。
  2
  2005年,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一所农村中学教语文。刚站上讲台,我就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语文课。特别在物欲膨胀、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语文课更要在学生心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农村中学留守学生居多,当我在校园中看到他们那自以为是、肆意妄为、不懂礼貌、不知敬畏的表现时,很为他们精神世界的荒芜而扼腕。记得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门外谈》里说道:“我们的语文,应该要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我们的语文教师要给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而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学生,是多么需要语文的熏陶和滋养啊。
  为了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站立的教师,用独立的人格去感染他们。我想,只有教师挺直腰板,学生才能抬头审视世界。如果教师跪着传教,那么学生只有趴在地上匍匐。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自己坚持用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和教学,还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听课时学会质疑和批判。为此,我专门准备了一本挑刺本,鼓励学生给我的教学提建议,挑毛病。在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下,我的语文“讲堂”逐渐成为学生快乐的“学堂”。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我努力把众多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研读消化,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并积极参加各种讲课比赛,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我曾先后获得阳新县、黄石市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湖北省中学语文说课竞赛二等奖,全国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在这里,我要感谢阳新县教研室胡家朗老师和吕毅平老师给我的关心与指导,感谢陶港中学罗光勇老师给我的鼓励与帮助。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我努力让学生成为疯狂背诵的“狂人”,专心阅读的“呆子”,痴情体验的“情种”。在班上,为创建图书角,我带头捐书、写读书笔记。几年下来,图书角里数百本书共同见证了学生在阅读上的收获与成长。他们在蒙学经典中熏染,在唐诗宋词上泛舟,在中外名著间神游,在美文小品里徜徉……广泛的阅读逐渐在学生的体验中沉淀为他们独特的精神。而学生在阅读中沉淀的独特精神,会在不经意间,闪耀着思想的火花,照亮他们前行的人生路。
  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我努力将自己的写作体验、获奖(发表)文章带到课堂里和学生一起分享。我不仅在博客上写诗、作文,后结集取名《在路上……》给学生传阅;还参加各种教学征文比赛,多篇论文获国家一等奖;并向报纸杂志投稿,常有文章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语文周报》《文学教育》等刊物发表。
  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我努力把各种语文试题分门别类,琢磨研究,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命题。在班上,我们始终有两个类别的语文练习本。一本是我设计的习题,供学生自主设题时参考;一本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习题,供同桌练习时使用。别出心裁的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中巩固了知识,还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为了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我努力消除师生关系的隔膜,主动分担他们的烦恼,真诚分享他们的快乐。和他们一起晨练,一起看电影,一起过愚人节,一起打雪仗,一起祝福新年……
  看着班上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我很庆幸,没有把他们变成考试的机器。
  3
  2008年,我有幸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培训活动。在华中师范大学10天的培训中,我为教授们的深厚学养而折服,并萌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在离开华师的那一刻,我在心里默念,一定要考到华师来。
  顶着各种压力,经过紧张的复习备考,2010年,我坐在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室里,成为了一名语文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在华师的学习,让我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能近距离向教授们请教,惭愧的是,在课堂里,我越发觉得自己学识的浅陋。
  记得做王先霈老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作业时,我自信满满地交上“‘互文性’分析”作业,以期得到表扬。但当王老师讲解“互文性”时,我才发现,我连“互文性”的基本内涵都没弄清,真是羞愧难当。后来,通过研读《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小说鉴赏》《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和评论家金立群、李遇春在《文学教育》里的小说评论文章,才在期末分析《心随野蜂飞》时,少了些窘迫。
  金立群老师讲授《阅读教学论》,他的课新锐而率真。有一次,他向我们征集教学设计以作教学分析。课后,我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用邮件发给金老师,并从心里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第二周刚上课,金老师就直接用他那犀利的刀法剖析我的教学设计,并指出诸多缺陷,且展示了他自己的创意,特别是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里“数字化抒情”的发现、提炼和拓展延伸,堪称典范。惭愧的是我当时没有勇气站起来承认那是我的教学设计,但对于金老师一针见血的剖析和精辟独到的创意很是心悦诚服。后来,在金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逐渐增强了反思语文教学的勇气,也提升了理性诊断语文教学的能力。
  梁卫星老师教授《课堂教学设计论》,他的课理性而自由。在梁老师那直抵语言内核与本质的讲授中,我深感自己仅仅带领学生在语言表面滑行的浅陋。特别是在阅读梁老师的《成人之美兮》后,我对“海无言老师”的语文课充满了无限向往。
  晓苏老师教我们《写作教学论》,他的课个性而鲜活。有一次,晓苏老师在讲“主题的要求”时,让大家结合作文教学来思考主题有哪些要求。我思考后,围绕中考作文评分规则,具体阐述了作文主题要有教育性,要旗帜鲜明,要明确单一的观点。答完后,我发现晓苏老师表情凝重,半天没说话。许久,他沉重地对大家说:“作为大学写作教师和语文杂志主编,我深感痛苦和无奈。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阅读写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仍然没有改观。我认为,作文的主题应该更多的体现审美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听完晓苏老师的话,我惭愧不已。想当初,大学毕业后为了实现心中的语文梦而奔赴农村,不曾想,自己竟然被环境同化而不自知。为了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教学,后来,我把中学生作文虚假现象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并得到了导师晓苏老师的同意。在晓苏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中学生作文虚假现象批判》在答辩时被评选为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
  回首华师的读研生活,虽然艰难与窘迫一路相随,但却难以掩饰我收获的兴奋与重生的喜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农村,当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选择农村,可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选择语文,或许是一辈子孜孜以求的人生路。
  刘杰,湖北省阳新一中语文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曾获全国中学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有多篇文章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报》《语文周报》《文学教育》等刊物发表。责任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方法和载体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否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实践性的完善,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语文教学对于帮助小学生实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则贡献良多。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我们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方式,便成为一项势所必然的工作,就目前来讲,笔者认为其工作重心应当放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多元评价方式构建等几个角度。  一
期刊
编者按:凯瑟琳·博尔斯(Katherine C Boles)博士从70年代起一直从事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课堂教学,现任哈佛大学教授和“教师与领导艺术”和“教与学”教学项目主任.除了执
戏剧文学欣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现行诸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戏剧篇目。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为主要内容的中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人们对语文课堂的期望越来越高,过去单一的课堂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还学生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内容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堂显得非常紧迫。与其他科目相比,语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是现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处难点,但是也是语文教学走出目前困局的突破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思想上大胆放开,探索和打造一种全新的综合性课堂模式---语文综合大课堂。与以往课堂只强调师生之
期刊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有位老师执教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课堂上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课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思考后在下列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字,以概括文章内容。  ___花,___花,___花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阅读1—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紫藤萝花的。  (4)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赏析,要求按“我最喜欢的佳句是_
一、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优点  随着语文新课程有效教育的深入开展,对语文教学做出了一些改变,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就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资源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分组合作教学学习能力,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此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内容如下:  1.有利于提升
期刊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迸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让音乐荡漾在语文课堂,尝试用音乐涤荡学生的心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三年级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浆》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一、用音乐激发学生走近作者  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对乔羽的作品知道的不多,为了让学生走近乔羽,我是这样给学生介绍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期刊
日本画是具有其民族特色及其精神的绘画.公元6世纪,由于佛教的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也同佛教美术传到日本,从而日本的绘画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方式方法,接受了中国绘画的矿物质
到目前为止,新课标已走过了7年的历程,课改理念也耳熟能详,那么怎样才能让新课改理念来改变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教育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要把新课标理念贯彻到教育上,不仅要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更应该关注课堂这块主阵地,把课堂作为第一观测点,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适合的知识与技能,让课堂真正富有生机与活力,以此来确保新课改持续有效地进行。而语文课堂要想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要求教师正视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色彩和主体地位,设计语文话题突出有效对话教学。  一、在兴趣点处对话  “兴趣是最佳老师”,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感兴趣了,才会自主的投入知识学习,并且乐此不彼。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优势,寻找语文教学兴趣点,围绕兴趣点设计话题,吸引学生探究注意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