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把语文教育理解为这样三个层次:接受——感受——享受。接受教育的由来已久和暗淡乏味,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属于一种“人”的教育,它无视人的感受,甚至是人的存在,只是专横地按一定程序把各种信息与数据向人脑灌输。接受完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形象思维变得与阿拉伯数字一样简单、明了,缺少了灵动,对语文的印象就只剩下两个字:厌烦。
感受,现在是一个很时兴的词。它开始顾及受教育者的感受,是对教育主体的尊重,是人文精神的起步。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是增添了活力。但这似乎还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少了些许美感、愉悦和后劲。因为,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究竟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育境界是“享受语文”。我想象,通过我们的语文教育,孩子们已经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与他们的一日三餐一样,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享受。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美,享受着爱,享受着生命的律动,享受着人性的提升。最终,语文成为他们一生的渴求、永久的伴侣。
一
享受语文的前提是享受语文课,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我一直以为,语文课应该与其他课有着巨大的区别,语文的模糊性、争议性,答案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课始终难以与严谨、周密等联系在一起,它更需要平等、民主、轻松、和谐,需要自由、舒畅、灵动、敏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心智才能得到解放,才会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乐园,把身心都融入其中,尽情享受语文带来的欢乐。
我们谁都不会忘记于永正老师和他的语文课。他在他的课堂中创造了多么和谐的境界!听着他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看着他对每个答案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感受着他对每个孩子期待的神情,我们常常为之感动。在他的语文课堂中,没有权威,没有指责,没有约定俗成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说,尽情地笑,无拘无束。这就是语文课,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孩子们在他的课堂上能从课始欢愉到课终,我甚至相信,这种快乐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老师威严的目光中战战兢兢,在老师责怪的话语中黯然低头,我就想,这些孩子享受不到语文的乐趣了,他们可能从此厌弃语文,这是语文教育多大的悲哀啊!
二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汉语言的造型美、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是我们语文课取之不尽的宝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就是他最享受的时刻。文学作品的魅力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时,产生的美感是无可言喻的。我们如何利用语文本身的这种优势,引导孩子享受到语文的快乐呢?我实在想不起还有比读书更好的途径。学校工作的经验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我确信语文教育的真谛就是“读”。阅读,是孩子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孩子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达成一种默契、一种相融、一种心灵交汇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生动有趣的。当孩子们在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偶像时,他们兴奋;当他们找到他们最想说的话时,他们激动;当他们读到高兴处,他们手舞足蹈;当他们读到悲伤处,他们哽噎无语——这就是阅读的美感,就是享受成功阅读带来的喜悦。我们的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引导学生自愿地进入这样的阅读中去。我看过一位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课。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在朗读中十分投入,似乎自己与作品主人公已浑然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孩子们享受了人物品质唤起的崇高的美感,享受了充分表达情绪的快感。
课外阅读,更应是孩子们享乐的天地。每当看到孩子们埋头于课外书籍时,我就由衷地高兴,就不忍心去打扰他们,但有时又忍不住也伸头去瞧两眼,想从他们那里分享一点乐趣。可惜的是,孩子们的这种乐趣有时并不易得,因为有的老师很功利,很“现实”,认为看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文。于是,他们剥夺了孩子看“杂书”的权利,“钦点”了学生的“必读书目”,也是仅有的书目——作文大全、作文精选、作文汇编、作文……我相信,这样下来,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烟消云散。阅读的享受就在于随心所欲,就在于自由自在,任何强制手段,都会让人生厌。
三
曾几何时,孩子们把我们以前习惯使用的“做作业’改成了“写作业”。他们总说,“你作业写完了吗?”“我作业写了两个小时。”为什么会把一个外延大的概念换成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呢?这样说准确吗?我留心观察过一段时间,发现这样换实在是无可厚非,孩子们的作业问题非“写”不可,说成写作业不是更贴切吗?单从语言来讲,孩子们在抄词语,抄课文,做练习册,做“AB卷”,弓腰驼背,昏天黑地地写。孩子们那辛苦的情形,让人看得心酸;那毫无乐趣的样子,让人觉得残酷。
“写作业”现象反映的是语文教学课外安排的单调、陈旧、古板,它是泯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作业习惯,让语文课外作业变得丰富多彩,使它成为学生享受语文的又一高地。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给我们这样的提示: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把我们的语文作业向生活延伸,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是一条重要途径。
我在这方面做过一点尝试。我让学生自由组织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定期在班级公演;当校园小记者,进行小范围的采访、新闻追踪,每周发一篇新闻报道稿,在班级晨周会或学校“小主人”广播台报道;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竞赛活动,使学生徜徉于书海之中,尽情漫游;周末安排学生进行自发的参观、浏览活动,自由地写一点随感……我努力把课外的机械作业压到最低限度,给孩子腾出时间来做他们喜欢的更有趣的语文作业。
另外,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成功带来的动力是无穷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对学生,我从不吝啬赞美,孩子们在赞美中更多地享受了语文,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我看过施建平老师的一堂作文评讲课,主题是《校园里的童话》。这是一堂成功教学的范例。教者的主要设计是:让孩子们介绍自己作文中最精彩的片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得让听课者都觉得心潮澎湃。它与我们平时习惯使用的“挑刺式”的作文评讲课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思想是:给孩子自信,给孩子成功!我觉得,这堂课中,所有孩子都是幸福的,他们都享受到了语文的快乐。
当语文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享受的时候,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
感受,现在是一个很时兴的词。它开始顾及受教育者的感受,是对教育主体的尊重,是人文精神的起步。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是增添了活力。但这似乎还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少了些许美感、愉悦和后劲。因为,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究竟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育境界是“享受语文”。我想象,通过我们的语文教育,孩子们已经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与他们的一日三餐一样,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享受。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美,享受着爱,享受着生命的律动,享受着人性的提升。最终,语文成为他们一生的渴求、永久的伴侣。
一
享受语文的前提是享受语文课,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我一直以为,语文课应该与其他课有着巨大的区别,语文的模糊性、争议性,答案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课始终难以与严谨、周密等联系在一起,它更需要平等、民主、轻松、和谐,需要自由、舒畅、灵动、敏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心智才能得到解放,才会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乐园,把身心都融入其中,尽情享受语文带来的欢乐。
我们谁都不会忘记于永正老师和他的语文课。他在他的课堂中创造了多么和谐的境界!听着他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看着他对每个答案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感受着他对每个孩子期待的神情,我们常常为之感动。在他的语文课堂中,没有权威,没有指责,没有约定俗成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说,尽情地笑,无拘无束。这就是语文课,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孩子们在他的课堂上能从课始欢愉到课终,我甚至相信,这种快乐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老师威严的目光中战战兢兢,在老师责怪的话语中黯然低头,我就想,这些孩子享受不到语文的乐趣了,他们可能从此厌弃语文,这是语文教育多大的悲哀啊!
二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汉语言的造型美、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是我们语文课取之不尽的宝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就是他最享受的时刻。文学作品的魅力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时,产生的美感是无可言喻的。我们如何利用语文本身的这种优势,引导孩子享受到语文的快乐呢?我实在想不起还有比读书更好的途径。学校工作的经验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我确信语文教育的真谛就是“读”。阅读,是孩子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孩子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达成一种默契、一种相融、一种心灵交汇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生动有趣的。当孩子们在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偶像时,他们兴奋;当他们找到他们最想说的话时,他们激动;当他们读到高兴处,他们手舞足蹈;当他们读到悲伤处,他们哽噎无语——这就是阅读的美感,就是享受成功阅读带来的喜悦。我们的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引导学生自愿地进入这样的阅读中去。我看过一位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课。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在朗读中十分投入,似乎自己与作品主人公已浑然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孩子们享受了人物品质唤起的崇高的美感,享受了充分表达情绪的快感。
课外阅读,更应是孩子们享乐的天地。每当看到孩子们埋头于课外书籍时,我就由衷地高兴,就不忍心去打扰他们,但有时又忍不住也伸头去瞧两眼,想从他们那里分享一点乐趣。可惜的是,孩子们的这种乐趣有时并不易得,因为有的老师很功利,很“现实”,认为看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文。于是,他们剥夺了孩子看“杂书”的权利,“钦点”了学生的“必读书目”,也是仅有的书目——作文大全、作文精选、作文汇编、作文……我相信,这样下来,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烟消云散。阅读的享受就在于随心所欲,就在于自由自在,任何强制手段,都会让人生厌。
三
曾几何时,孩子们把我们以前习惯使用的“做作业’改成了“写作业”。他们总说,“你作业写完了吗?”“我作业写了两个小时。”为什么会把一个外延大的概念换成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呢?这样说准确吗?我留心观察过一段时间,发现这样换实在是无可厚非,孩子们的作业问题非“写”不可,说成写作业不是更贴切吗?单从语言来讲,孩子们在抄词语,抄课文,做练习册,做“AB卷”,弓腰驼背,昏天黑地地写。孩子们那辛苦的情形,让人看得心酸;那毫无乐趣的样子,让人觉得残酷。
“写作业”现象反映的是语文教学课外安排的单调、陈旧、古板,它是泯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作业习惯,让语文课外作业变得丰富多彩,使它成为学生享受语文的又一高地。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给我们这样的提示: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把我们的语文作业向生活延伸,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是一条重要途径。
我在这方面做过一点尝试。我让学生自由组织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定期在班级公演;当校园小记者,进行小范围的采访、新闻追踪,每周发一篇新闻报道稿,在班级晨周会或学校“小主人”广播台报道;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竞赛活动,使学生徜徉于书海之中,尽情漫游;周末安排学生进行自发的参观、浏览活动,自由地写一点随感……我努力把课外的机械作业压到最低限度,给孩子腾出时间来做他们喜欢的更有趣的语文作业。
另外,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成功带来的动力是无穷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对学生,我从不吝啬赞美,孩子们在赞美中更多地享受了语文,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我看过施建平老师的一堂作文评讲课,主题是《校园里的童话》。这是一堂成功教学的范例。教者的主要设计是:让孩子们介绍自己作文中最精彩的片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得让听课者都觉得心潮澎湃。它与我们平时习惯使用的“挑刺式”的作文评讲课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思想是:给孩子自信,给孩子成功!我觉得,这堂课中,所有孩子都是幸福的,他们都享受到了语文的快乐。
当语文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享受的时候,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