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感受·享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把语文教育理解为这样三个层次:接受——感受——享受。接受教育的由来已久和暗淡乏味,我们都是深有体会的。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属于一种“人”的教育,它无视人的感受,甚至是人的存在,只是专横地按一定程序把各种信息与数据向人脑灌输。接受完这样的语文教育,我们的形象思维变得与阿拉伯数字一样简单、明了,缺少了灵动,对语文的印象就只剩下两个字:厌烦。
  感受,现在是一个很时兴的词。它开始顾及受教育者的感受,是对教育主体的尊重,是人文精神的起步。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是增添了活力。但这似乎还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就少了些许美感、愉悦和后劲。因为,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究竟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育境界是“享受语文”。我想象,通过我们的语文教育,孩子们已经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与他们的一日三餐一样,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享受。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美,享受着爱,享受着生命的律动,享受着人性的提升。最终,语文成为他们一生的渴求、永久的伴侣。
  
  一
  
  享受语文的前提是享受语文课,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我一直以为,语文课应该与其他课有着巨大的区别,语文的模糊性、争议性,答案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课始终难以与严谨、周密等联系在一起,它更需要平等、民主、轻松、和谐,需要自由、舒畅、灵动、敏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心智才能得到解放,才会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乐园,把身心都融入其中,尽情享受语文带来的欢乐。
  我们谁都不会忘记于永正老师和他的语文课。他在他的课堂中创造了多么和谐的境界!听着他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看着他对每个答案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感受着他对每个孩子期待的神情,我们常常为之感动。在他的语文课堂中,没有权威,没有指责,没有约定俗成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说,尽情地笑,无拘无束。这就是语文课,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孩子们在他的课堂上能从课始欢愉到课终,我甚至相信,这种快乐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老师威严的目光中战战兢兢,在老师责怪的话语中黯然低头,我就想,这些孩子享受不到语文的乐趣了,他们可能从此厌弃语文,这是语文教育多大的悲哀啊!
  
  二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汉语言的造型美、音韵美、节奏美、意蕴美,是我们语文课取之不尽的宝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就是他最享受的时刻。文学作品的魅力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时,产生的美感是无可言喻的。我们如何利用语文本身的这种优势,引导孩子享受到语文的快乐呢?我实在想不起还有比读书更好的途径。学校工作的经验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我确信语文教育的真谛就是“读”。阅读,是孩子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孩子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达成一种默契、一种相融、一种心灵交汇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吸引力的、生动有趣的。当孩子们在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偶像时,他们兴奋;当他们找到他们最想说的话时,他们激动;当他们读到高兴处,他们手舞足蹈;当他们读到悲伤处,他们哽噎无语——这就是阅读的美感,就是享受成功阅读带来的喜悦。我们的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引导学生自愿地进入这样的阅读中去。我看过一位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课。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营造了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在朗读中十分投入,似乎自己与作品主人公已浑然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就是一种享受,它让孩子们享受了人物品质唤起的崇高的美感,享受了充分表达情绪的快感。
  课外阅读,更应是孩子们享乐的天地。每当看到孩子们埋头于课外书籍时,我就由衷地高兴,就不忍心去打扰他们,但有时又忍不住也伸头去瞧两眼,想从他们那里分享一点乐趣。可惜的是,孩子们的这种乐趣有时并不易得,因为有的老师很功利,很“现实”,认为看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文。于是,他们剥夺了孩子看“杂书”的权利,“钦点”了学生的“必读书目”,也是仅有的书目——作文大全、作文精选、作文汇编、作文……我相信,这样下来,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孩子的阅读兴趣就会烟消云散。阅读的享受就在于随心所欲,就在于自由自在,任何强制手段,都会让人生厌。
  
  三
  
  曾几何时,孩子们把我们以前习惯使用的“做作业’改成了“写作业”。他们总说,“你作业写完了吗?”“我作业写了两个小时。”为什么会把一个外延大的概念换成一个外延小的概念呢?这样说准确吗?我留心观察过一段时间,发现这样换实在是无可厚非,孩子们的作业问题非“写”不可,说成写作业不是更贴切吗?单从语言来讲,孩子们在抄词语,抄课文,做练习册,做“AB卷”,弓腰驼背,昏天黑地地写。孩子们那辛苦的情形,让人看得心酸;那毫无乐趣的样子,让人觉得残酷。
  “写作业”现象反映的是语文教学课外安排的单调、陈旧、古板,它是泯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打破这样的作业习惯,让语文课外作业变得丰富多彩,使它成为学生享受语文的又一高地。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给我们这样的提示: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把我们的语文作业向生活延伸,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是一条重要途径。
  我在这方面做过一点尝试。我让学生自由组织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定期在班级公演;当校园小记者,进行小范围的采访、新闻追踪,每周发一篇新闻报道稿,在班级晨周会或学校“小主人”广播台报道;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竞赛活动,使学生徜徉于书海之中,尽情漫游;周末安排学生进行自发的参观、浏览活动,自由地写一点随感……我努力把课外的机械作业压到最低限度,给孩子腾出时间来做他们喜欢的更有趣的语文作业。
  另外,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次成功带来的动力是无穷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对学生,我从不吝啬赞美,孩子们在赞美中更多地享受了语文,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我看过施建平老师的一堂作文评讲课,主题是《校园里的童话》。这是一堂成功教学的范例。教者的主要设计是:让孩子们介绍自己作文中最精彩的片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得让听课者都觉得心潮澎湃。它与我们平时习惯使用的“挑刺式”的作文评讲课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思想是:给孩子自信,给孩子成功!我觉得,这堂课中,所有孩子都是幸福的,他们都享受到了语文的快乐。
  当语文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享受的时候,我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会更容易实现。
其他文献
盘点2008年的流行语,有报道说。熟词“被”字使用频率很高,其中“被自杀”一词周知率尤为突出,甚至有网友调侃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确。在“自杀”前面加一“被”字,使一个原本很普通的词立刻变得非同寻常起来——突破常规的另类句法搭配既吸引眼球,又耐人寻味。  之所以说“被自杀”是个突破常规的另类搭配,是因为按照语法规则。“被”在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被动标记,通常是不能与不及物动词搭配构成被动句的。跟它搭
大陆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与台湾大学学科能力测验,都是高等学校入学选拔性考试,都为中学教学起导向作用。由于它们所从属的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所体现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素养要求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但两岸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拥有共同的文化传统,其高考语文试卷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因此,对两岸高考语文试卷进行比较,不仅可以看出两岸语文教育的异同,也可以为
[2007年10月,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江苏盐城市第二小学执教自编教材一思乡组诗》。这两节课体现了他情智语文的特点,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在此,我们特刊发这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及孙老师的课后反思,以飨读者。]    一、音乐渲染情境,导入思乡主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组思乡的诗歌。  师:对家乡的感情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在你离开家乡的时候对家乡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一首诗,这首诗谱
语文能“疯狂”起来吗?    《学语文》杂志社曾对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状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中小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两小时以下的占20.9%。为此。北京教科院的专家王俊英建议,中小学应专门拿出一些时间,设立“疯狂语文”阅读活动。(2007年12月5日中国新闻网)  我十分
《汉语三论》出版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了,读者反映还不错,有的先生还写了热情洋溢的书评,在此深表感谢。为了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现将其改为两本小册子分别出版。改正了几十处印刷上的或原稿就有的文字上的错误,个别地方有所增删,基本内容没有什么改动。  《汉语三论》之所以值得改版重印,是由于书中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有自己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八年中也没有出现可以取而代之的类似著作。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一篇科普读物,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一些国际互联网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注意语言浅显易懂的同时,还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大网”非常生动地把连接亿万台电脑的无数有形和无形的线所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表现出来,而“地球村”则表明国际互联网使生活在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沟通就像生活在一个村子里那样容易。那么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理念新、编排新、内容新,有不少教师认为难度较大,把握不到教材的要领;也有一些教师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按照老办法进行教学,不能充分落实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要求。要用好统编教材,就要理解教材围绕任务群设计的“结构化”形态,把握教材最基本的特点;理解课文组织方式的多样化,把握课文的多元化价值;理解写作融合在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设计,把握“深度写作”的理念和要求;对于实践活动类单元,则要抓住“
疑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差不多”  A.在三年级的一次评课时,我们发现执教老师的教案上没有教学目标。老师说这是为上教研课而重新备的课,主要是把上课要讲的写下来,教学目标还没来得及从教参上抄上去。  B.参观语文教师教案展览,许多老师竟生发相同的感慨:怎么教学目标都可以用“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或感染”这三条“推而广之”呢?不同年级、不同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三用作家卡片中的小诗,先引导学生进入“深情”的状态,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再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师生的情境对话、资料拓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充满灵性地感悟文章的主旨,体会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亲切关怀,激发学生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初读小诗,引领入情  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近一位老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以往对课文作烦琐的分析讲解的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领悟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见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设计特色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