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契入思维导图的初中地理在线翻转课堂

来源 :地理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背景下,为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创建更加高效的在线课堂,本文基于钉钉直播平台和iMindMap软件,契入思维导图教学工具构建初中地理在线翻转课堂,为后疫情时代的初中地理在线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其他文献
PBL模式是践行研究性学习最有效和最系统的方法,其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提升体验品质.本文将PBL模式应用于研学旅行,以驱动问题为统领,以子问题为支撑,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落脚点,深入分析研学问题设计的常见偏误,列举真实研学活动案例,系统设计研学实施过程,助推研学旅行走向高质量发展.
单元学习凭借其整体性特点成为跨学科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选取目前社会热点问题“能源革命”中的电力供给作为跨学科单元学习主题,通过设计学校屋顶“植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方案,认识光伏发电的特点以及影响光伏发电效能的主要因素,论证不同区域实施光伏发电的可行性.本文引导学生从地理、物理视角理解发展光伏产业对国家能源战略的意义与价值,使其养成系统、动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培育其勇于探究、善于思辨的科学精神,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综合育人价值.
在“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学习是一个侧重在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自主或合作建构形成新经验、不断提升学科素养能力的过程.基于素养本位的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基于真实情境的、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框架,选取真实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激发思维冲突,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自我探究学习、同伴合作学习、“小先生引领”等途径,逐步形成地理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方法,并运用已建构的思维方法解决具体地理情境问题.形成深度学习“问—究—思—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构建可操作的课堂教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动能力与意志品质.情境教学可以作为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学看地形图”为例,以真实情境为线索,以实际问题为基点,探索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可行方法.
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的尝试.本文以上海版高中必修《地理一》主题8“海水的性质与运动”为例,通过地理实验探究海水盐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探索地理实验设计的路径,反思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优化方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要求教学转向“课标本位”,新版教科书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对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为例,结合“家乡的水稻种植变化”乡土情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课前调查、课堂学习、课后梳理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随着研学旅行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旅游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旅游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从狭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内外都侧重于学生教育,将旅游作为一种扩展学生校园课程教育的实践手段.从广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细分、教育旅游的意义、个体发展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国内相关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思路较单一,主要集中于研学旅游研究、不同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产品开发研究.本文针对国内研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旅游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本文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为基础,聚焦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依托北部湾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北部湾海岸带野外考察”为例,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与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优化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指导与借鉴.
研学旅行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中学生地理研学需求的分析,能够帮助学校、研学机构更加有序地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本文以杨陵第四初级中学和杨凌高新初级中学28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在地理研学旅行认知、经历、参与意愿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杨陵区城乡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需求进行比较.以期为城乡中学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提供参考,在研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为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地理研学方案,推动城乡中学地理实践教育活动的均衡发展.
2021年高考广东卷地理第20题以“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主要内容,考查了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知识和原理.试题注重考查地理特征、地理联系和地理过程,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基于高考试题的分析,指出“回归教材”在高考备考中的重要地位,并针对性地提出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