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在诊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及时准确的病原体诊断是控制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检测血清特异抗体可间接判断病原体感染情况和机体的免疫状态。血清检测包括酶联免疫法、间接免疫荧光法、血凝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等方法。临床研究表明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具有其技术优势和诊断价值,结合其他方法学可为临床呈现客观全面的病原学结果。(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697-700)

其他文献
临床感染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使细菌的药敏试验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检验科负有向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合理用药信息的责任。我国已将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的标准化文件作为国标。国内许多专家多年来为介绍和贯彻此国标作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1]。CLSI的部分标准化文件也获准在国内刊印[2]。这极大地推动了我
期刊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同时检测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6月1日至9月30日所有抗dsDNA抗体检测的病例2712例,记录每份病例的抗dsDNA抗体检测结果及其临床诊断。计算IIF和ELISA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运用Kappa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ELISA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1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M100-S22文件主要更新和变化情况,内容包括:(1)一般变化;(2)试验和报告推荐药物变化;(3)解释标准(折点)和注释变化;(4)质量控制和其他变化;(5)附录和术语表变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676-678)
提高临床抗感染疗效的关键是正确诊断,包括感染的诊断、病原菌的诊断和耐药性的诊断。面对日益复杂的病原菌和耐药性,临床与实验室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努力提高病原菌的诊断水平,正确报告和解读微生物检验报告,阐明细菌耐药机制,积极探索多重耐药菌的治疗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炎性指标的指导价值,努力提高抗感染水平。(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679-681)
每年两个大型国际会议都会吸引全球众多的临床微生物学家,它们是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Amre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Xth General Meeting, ASM)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与感染性疾病大会(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ECCMID)。第22届ECCM
期刊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ies,DMD)和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ies,BMD)。DMD/BMD共同的分子基础是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部分缺失、重复、点突变或者重组。DMD基因共79个外显子,研究发现,约65%DMD/BMD患者存在DMD基因外显
期刊
患者男,48岁。反复发热咳嗽7个月,脸部皮肤红肿3周入院治疗。既往史:患者2004年10月14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发热,最高40 ℃,伴寒战、发冷、咳嗽、痰中带血。无胸痛、咽痛,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黑便史,无关节痛。当地医院予以输液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好转。2004年10月19日转省级某院呼吸科,一般查体尚可,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2.6×109/L, Hb 56
期刊
目的通过对未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患者中分离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分析,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从未使用碳青霉烯治疗的住院患者中分离出37株亚胺培南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通过肉汤稀释法测试了外排泵抑制剂 (PAβN)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的
本文从做药敏试验的原则和考虑因素、无需做药敏试验的情况、选择最适药敏方法、复核罕见耐药表型结果、连续监测治疗中重复分离株的耐药性发展、检测耐药机制对药敏报告及治疗的影响等方面解读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最新药敏标准文件,并综合了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的相关药敏规则,帮助广大临床微生物室正确应用药敏标准,向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药敏结果。(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685-689)
耐药性细菌的传播和流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根据耐药机制,可将细菌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天然耐药是由染色体所决定的,不同的细菌细胞结构与化学组成不同,使其本身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如大肠埃希菌对万古霉素天然耐药;获得性耐药是由于敏感的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所产生的,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mecA基因,产生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细菌的天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