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英:手艺人要技术也要艺术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uejava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件红木雕刻作品可以通过用料、造型、工艺来判断其优劣。而在木雕大师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明式家具非遗传承人周雪英眼里,作品更重要的是整体感觉,是形和神的统一。周雪英把它称为“韵”。
  1978年,17岁的周雪英进入光福镇上唯一一家红木雕刻厂,跟着师傅史建根学习红木雕刻。每天去厂里来回要走上两个小时,出于对红木雕刻的热爱,周雪英坚持了下来。天长日久的积累,一刀一凿之间,红木雕刻对周雪英来说,已经从一份工作变成了一份事业。
周雪英

  周雪英的丈夫许惠华是木匠。儿子出生后,周雪英走出工厂和丈夫开了一家红木家庭作坊。作坊很小,只有60多平方米,却是她梦想的开始。周雪英白天照看孩子,到了晚上,她就拿出刻刀,在丈夫打出的双面绣架上雕一些花纹,练习技艺。
  孩子渐渐长大后,周雪英多了一项爱好,空余时间就去市里看老家具,既看家具的造型,也看它的线条。周雪英说,做事情没有捷径,想要提高自己的审美,动手做之前就要多看。看得多了,脑子里就有了概念,做出来的家具才灵动。
  2000年,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要在孙武苑的兵圣堂内建一个大屏风,长8.8米,高2.85米,由72块花梨木板拼镶。研究会看上了周雪英的手艺,希望她把全文6097字的《孙子兵法》刻在屏风上,并在屏风的上下边框上雕刻花纹、人物。
  为了把这件作品做好,从选料、搭配到雕刻,周雪英花了很多功夫,尤其是刻字,要极其用心,不能刻错一个字,也不能走样一个笔划,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周雪英带着十几个工人,忙了三个多月才最终完成。这件《孙子兵法》经文长屏受到孙子兵法研究会、国家文物研究所专家的赞誉,并得到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多国研究访问团的肯定,现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收藏于穹窿山。
  对红木雕刻的热爱让周雪英的技艺不断精进,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红木工艺品,红木事业也逐渐走上正轨。
  2003年,周雪英把家庭作坊发展成工厂。年轻人入厂,她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希望他们在师傅的带领下练好一门手艺,每个人在厂里工作生活,能有家的感觉。
  四川眉山小伙曹雄的家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受灾严重,灾后他想回家查看情况。当时,他来周雪英厂里打工只有一个多月,家里还欠着8万多元的债务,手头拮据。周雪英得知后,立即给他结了一个月的工资,还另外给了2000元。曹雄当天就踏上了回家的火车。一个月后,曹雄又回到周雪英的厂里。期间,周雪英也一直在生活上关照他。
  2010年,周雪英创立了圣恩坊红木艺术家具馆,主要制作明清仿古红木家具与现代红木家具,在工艺上既要保留一部分传统工艺,又要加入现代元素。作为手工艺人,要有技术,也要了解艺术,如何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是周雪英一直以来的探索。周雪英把多年研究所得写成了《浅谈明式家具的审美特征》《谈明式家具的历史发展对我的创作启示》《从〈紫檀木雕龙大橱〉看明式家具的纹雕艺术》等学术论文。
  从业几十年,周雪英带过很多徒弟。每天,工厂里都有徒弟等着把做好的东西给她看。从木工、漆工到雕花,她倾囊相授。“我们其实是家庭式的管理。厂里有些员工从作坊时期就跟我们在一起共事了,积累了30多年的感情,已经是一家人了。”周雪英说。

要想创造未来就要知道过去

周雪英指導徒弟

Q:光福镇工艺雕刻历史悠久,是苏作、苏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A:我觉得,苏工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给人一种协调的感觉,无论是用料、雕花还是样式,搭配起来很协调。我雕刻作品就像做衣服,注重什么样的领子、袖口配什么样的纽扣是一体的。我眼中的苏作家具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稳妥大方,不管是放置在江南园林的亭台楼阁,还是普通居民家中,都很合适。

Q:《孙子兵法》经文长屏是你的得意之作,后来你也加入了孙子兵法研究会,《孙子兵法》对你有何影响?


  A:我喜欢《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自己会什么,别人擅长什么,企业才能不断进步;知道每位员工的需求,相处才能融洽。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了儿子。如今,儿子负责厂里的新中式家具项目。我对他说,想要创造未来,就要知道过去,从传统苏式家具中寻找新中式的灵感。
其他文献
1893年,30岁的挪威画家蒙克创作了《呐喊》,此时忧虑与疲惫已过早爬上这个年轻画家的脸庞。之后他又五度将《呐喊》搬上画布,反复描摹那个张口大叫的秃顶人像,仿佛一种持续不断的宣泄,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来看,也许那就是他独门的减压方式吧。  蒙克可能想不到,未來,焦虑不再是个人情绪了,它甚至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在《柳叶刀》2018年发布的世界主要城市人群问卷调查中,焦虑等心理问题俨然成为全球范围的
期刊
“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这是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她的新书《幽微的人性》中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心理健康之于人的重要性。  李玫瑾,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警监、犯罪心理学家。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深受大家欢迎。  在《幽微的人性》中,她以与人聊天的形式,结合近年来轰动全国的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向普通读者介绍了她所
期刊
《致白瓷》  [日]黑田泰藏 著 张逸雯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黑田泰藏的白瓷作品享誉国际,他的“白”被誉为是一种带有禅意的白,隐含深邃静谧的意境,这是一本给“瓷器的情书”,蕴藏艺术家对瓷器与陶器的思考。《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美]切特·雷莫 著 高爽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通过天上繁星的排列以及关于它们的故事与神话,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追寻黑夜的灵魂的朝圣之旅”,天文学不再
期刊
地处吴根越角的江苏苏州,位于太湖下游,田畴平展,河流密布,吸引了许多候鸟栖息。人文荟萃的姑苏,先天有一种独特的气韵泽浸,让许多游子如候鸟一般,落栖于此,发展于此。华莹  20年前,暑假期间在苏州游历的华莹,就被这种气韵吸引。当时在北方一所高校任职的她,毅然决定留在这个古韵悠长又充满希望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发展,也让华莹获得了许多机会。如今身为苏州启迪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她,每每回想起来,依然觉
期刊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既要保存体力长期作战,又要完成每一个当下动作。”2020年伊始,曹燕写下这样的话。作为企业高管,她十年如一日专注口腔行业,普及口腔知识,投入公益活动,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她说:“我的人生每一天都是刚开始。”  土生土长的江苏常州女孩曹燕,一开始的梦想并非从医。大学毕业后她进入当地电视台,跟着老师们跑新闻。一次机缘巧合,接触到口腔医疗行业,从此深耕于此。曹燕  经过几年摸爬滚打,
期刊
“我一直都说自己所从事的环保事业是寂寞里开出美丽的花。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没有掌声,需要淬炼和时间来证明的事业。”刚刚接触环保时,张鸿嫔对“环保”的认知就是街道清扫垃圾,简单、枯燥又肮脏。领导不看好她,她也不看好这个领域。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份“不看好”的事业,却一干就是18年。张鸿嫔  “初转行的我被总部派往北京南宫垃圾处理厂接受一线锻炼。”上岗第一天,正值北方最冷的季节,张鸿嫔的工作就是了解垃圾
期刊
采访江苏常州常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亚红时,她正在南京参加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一袭红色呢子大衣温柔又精神。  2000年供销社体制改革,34岁的徐亚红下岗了。面对生活压力,凭着不怕吃苦的拼劲,她开始寻求出路,收过旧货,推销过保险,卖过花生……最终,她专注在大米这份香甜的事业上,和丈夫在凌家塘集贸市场做起了大米批发生意。没有经验,没有本钱,没有进销渠道,夫妻俩吃了不少苦。徐亚红  “那时候
期刊
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民战争中,处处皆战场,人人是战士,形成了这个时代共克时艰的中国抗疫精神。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抗疫精神延伸在神州大地一行行逆行的脚步里,体现在一个个“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里,凝结在一笔笔捐款、一车车
期刊
隆冬时节,万木萧疏,但江苏康地源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广袤的艾草种植基地里,却是一片清香。艾香从这里四溢开去,朱成娟的梦想便也从这里起航……  见人就笑的朱成娟,身上有一股淡淡的艾草香味,这让已55岁的她看上去依然年轻。“事业上的百折不挠,是让人保持年轻的良方。”朱成娟说,“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我的创业历程,一点也不为过。”  起初,走出校门的朱成娟在邻近的县城从事幼教工作,过着稳定而闲适的生活。可血液
期刊
顾云蕾  2009年,顾云蕾毕业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获得金融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双学位,在美国投资银行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次考察中她发现,国内一些医学院的基础实验室环境较差,很少有人关注。比如由于实验需要用到福尔马林试剂,空气中甲醛浓度高,师生们都戴着口罩上实验课,严重影响着师生们的健康。在进一步了解中,顾云蕾看到院校实验室的污水处理也亟待解决,由于实验废水毒性强,废水量不大,也非持续性,非常难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