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五个被歪曲的历史情节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书刊在描述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时,为“制造”看点,故意曲解事实,颠倒黑白,造成许多讹传。
  
  解放军围困长春饿死大量居民
  
  传言:
  近年出版的某些报告文学作品,描写三大战役时认为,人民解放军围困长春时采取的封锁措施导致大量居民饿死。
  真相:
  1948年春,国民党军近十万人被包围在长春,这股守军既不突围又拒绝投降,同时还不断派兵从民间搜掠强征粮食(只发给形同废纸的国民党政府的大额钞票),以利长期固守。从战争的基本规律出发,人民解放军在尚不能攻城的情况下,只能对其进行封锁,包括禁止城内外人员随便出入前线,不许粮食和物资运进城内。国民党军于是在城内开始大肆抢夺民粮。同年夏天,市内居民出现粮荒,不少居民因饥饿而死亡。
  人民解放军后来发现饥民在两军对峙的中间地带大量死亡的现象后,马上采取了措施,定时在指定哨卡经检查后分批放难民出城。为防止饥民因暴食而亡,还在各哨卡设置了粥棚,并发给居民“难民证”,由城外各地政府对其进行安置。
  1948年10月中旬,长春守军或起义或投降,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又马上对市内居民发粮救济,很快制止了非正常死亡继续扩展。
  
  为壮大力量收编所有战俘
  
  传言:在淮海战役中,除毙伤者外,我军总计收容了国民党军官兵38.4万人,传言我军为壮大军队实力,将这些官兵全部收编到解放军部队。
  真相:
  对于起义者,我军采取了将其整建制改编的做法。如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张克侠、何基沣在台儿庄率西北军旧部2.3万人起义,中共中央贺电称:“争取冯治安部三个半师加入人民解放军方面……”(冯治安为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系副司令)。该部队随即开往山东临沂休整,稍后移守黄河。又如国民党110师师长廖运周率部在双堆集起义后,被编为二野14军42师,廖运周继续担任师长,率全师参加了渡江战役。
  对于投诚的国民党军官兵,由我军指定地点集合缴械,解放军负责保证其生命安全。团长以上军官参加我军所办的军官团的学习,其余士官过一段时间可释放回家,吸收普通士兵参加解放军。原国民党第72军上校科长李清回忆:“团长以上均住到解放军招待所,其余的各级军官在与陈官庄未参与起义的人员连同在山东滕县解训第二分团的人员,一起学习了一段时间即被释放了。”
  
  粟裕歼敌人数多于林彪
  
  传言:一些网站肆意编造关于三大战役的情况,特别对比了林彪与粟裕的战绩,称粟裕率部歼敌人数最多。
  真相:
  辽沈战役中,林彪指挥东北野战军以70余万对国民党军55万,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淮海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5.6万人,其中粟裕直接指挥不足36万人的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44.3万人。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分别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共64.3万人;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精锐47.2万人。
  可见,粟裕在解放战争中歼敌数多于林彪,但在三大战役中,林彪歼敌数要多于粟裕。
  
  邱清泉系自杀身亡
  
  传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出版的各种战史、回忆录等,在提到国民党将领邱清泉时,都说是“击毙”。但是,时隔40多年以后,又冒出了邱清泉是“自杀身亡”的说法:当时邱清泉命令通信兵何永福向自己开枪,一枪击中左胸,一枪击中右胸。邱清泉倒地,但双目未闭,自知未死,又拿枪自射两枪,后因流血过多而死。解放军找到了邱清泉的尸体,先用民工、后用汽车运到了单庄。还有人说:“解放军辨明为邱将军后,即以拙劣手法在遗体上补打几枪并拍照”,以“假造战报”。
  真相:
  当时,华野一纵政治部《前锋报》摄影记者徐光赶到2师师部驻地,由师政治部保卫科长包可悦安排保卫干事和几名战士,带着邱清泉的李姓副官和贴身卫士沿着邱清泉逃跑的方向往前寻找。
  大战结束已几天,战场刚打扫完毕,被击毙的国民党军官兵的尸体已全部掩埋。徐光等人只好请群众帮忙,逐个挖出敌尸辨认检验,终于在张庙堂附近(安徽萧县大屯区单庄西北约三里处),挖到了邱清泉的尸体。
  时值1月中旬,正是数九寒天,邱清泉的尸体完好无损。解开士兵服,大家看到邱清泉胸部连中7弹(现在有的资料说是中6弹,上世纪80年代,据徐光和陆茨等人共同回忆,是连中7弹)。当时分析判断,是一长串机枪子弹扫射过来将其击毙的。如果邱清泉真的是自杀,应该朝头部开枪,怎么会在胸部连中7弹呢?
  
  卫立煌是中共“卧底”
  
  传言:
  很多媒体在评论辽沈战役时,将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国民党将领卫立煌是中共方面在国民党中的卧底,在战斗中按兵不动,由此里外呼应,国民党大败。
  真相:
  事实上,卫立煌从未表示做“卧底”,而是看清了当时的战争形势,顺应民心而为。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卫立煌曾受邀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多次会见。卫立煌因此被告发有“亲共”嫌疑。1941年5月,蒋介石借口中条山作战失利,免除卫立煌兼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职务,革去其上将军衔,让其领饷奉养在成都的老母。当时,周恩来对卫立煌说:“你是受了我们的累。”对卫立煌来说,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此话。
  在游历欧美期间,他拍电报给中国共产党,主要内容是:我意尽快结束内战,决心站在人民一边,与“有关方面”合作,鉴于当前环境险恶,希望绝对保守秘密云云。然后,通过与中共有秘密联系的亲戚转到“有关方面”。
  卫立煌到东北后,蒋介石虽然任命他为总司令,但只给军事指挥权,不给人事任命权。他难以全权调动部队,连身边的警卫团都难以指挥。而他的重要举动,则随时有特务向蒋介石密报。因此,他当时只能按兵不动,故意延误战机。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抛开卫立煌亲自指挥。当时,被围锦州之敌急盼沈阳救兵,而卫立煌始终按兵不动。10月18日,蒋介石再次飞抵沈阳,怒称要革除卫立煌职务。卫立煌抓住最后机会,暗示廖耀湘“稳扎稳打、缓速推进”,促使其丧失战机,终成俘虏。
  1948年12月25日,中共公布国民党43名战犯,卫立煌被列第13名,意在对其保护。正因如此,他才躲过杀身之祸,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卫立煌乔装逃离魔掌后取道上海,乘英轮抵香港,于1955年回到内地。毛泽东曾评价卫立煌“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摘编自《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周末》、《党建文汇》等
其他文献
经常收到这种“获奖通知”,奖品有时是宝石,有时是金器,偶尔还有把汽车做奖品的,见多不怪。比如,我在办公室拆开一封信,轻轻地告诉邻座的同事:“我中了一等奖,28万元。”他会头也不抬不以为然地说:“什么世道!一等奖竟然才28万!”要不就说:“你怎么从来没中过二等奖?”  但是这回我中的正是二等奖,奖品是汽车。更值得一说的是,我在一天内收到三封来自x省x县的信,收信地址是打印的,我连拆三封,刮开后竟然全
期刊
近日看到一则资料,极为震撼和担忧。资料记载,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美国飞行员自行组织了一个五十余人的观光团来中国大陆访问,遭到中国官方和中国媒体的冷遇。  1988年5月20日晚,以当年的飞行员汤姆斯准将为团长的观光团乘坐的飞机在昆明巫家坝机场着陆。汤姆斯团长异常激动,抢先冲出舱门向下面的人群频频挥帽致意,当他正打算与前来迎接的中国官员热烈拥抱时,不料却被那官员的随从拦住了:“先生
期刊
30余名老人密集地站着,让这间只有20余平方米的房间显得甚为拥挤。他们大多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在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女人带领下,老人们时而伸出双臂上举,时而竖起手掌前推,嘴里配合发出“嘻……”“嘿……”的声音。  老人们正在练一种名为“六字诀”的养生术,他们被店方告知,只要坚持练习,并辅以店里销售的保健品,就可以远离疾病。  62岁的李秀兰(化名)家住海淀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三个月来,她每天上
期刊
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清晰地感受到物价飞涨。尤其是,这次它影响的不再是钢铁、化工,而是与老百姓的寻常日子息息相关的日用品。  在上海,降价六元钱的卫生纸、便宜两角钱的鸡蛋常常被一抢而空。家庭主妇们忙着在购物车里堆满花生油,餐馆老板则成箱地抱走食盐和白糖:“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反正什么都在涨价。”菜市场上的大蒜十元一斤,饺子馆里的免费蒜泥已经不见踪影。  “豆油涨价,粮食涨价,蔬菜涨价,糖涨价,燃气涨
期刊
拒绝再婚  一个刚离婚的男人对朋友说他不肯再婚的原因:“我现在已经有了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八哥,够了!”  朋友问:“这些能代替妻子吗?”  男人回答:“那只狗整天咆哮,八哥整天骂人,那只猫则整夜不回家,完全可以取代妻子!”    说话对象  病人从手术室逃出来找院长说道:“护士讲,不要害怕,镇定点,手术很简单。”  院长:“这话不对吗?”  病人:“可她是对主刀医生讲的!”    是不是你爸  
期刊
话说从前,广东潮汕某地有一位姓张的秀才,自以为满腹才学,因而趾高气扬,看不起别人。这可惹怒了他那15岁的小姨子。别看小姨子年纪不大,可她却很有文才。她决心找机会将姐夫戏弄一番,煞一煞他的威风。  且说这年正月初三,张秀才带着妻子王氏来到岳父家给岳父母拜年。当张秀才给岳父母叩头施礼后,小姨子见有机可乘,遂调皮地对张秀才说道:“姐夫,有道是礼多人不怪。你也给我施个礼吧,我同样给你一份压岁钱。”  姐夫
期刊
从来没有哪一顿晚饭会让中国的超级富豪们如此矛盾。这场私人聚会的主办者,是来自美国的两位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参与者则是数十位中国富豪。  一个原本单纯的聚会,因为巴菲特和盖茨的慈善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沉重。有人郑重其事地“裸捐”,有人低调地婉拒推辞,而更多的中国富豪,则选择了沉默。  很显然,美国式“裸捐”冲击的不仅是87.5万个中国千万富豪和5.5万个中国亿万富豪,也冲击着普通中国人
期刊
杜月笙发迹后的确与文化界过从甚密,是上海滩“三大亨”(另两位是黄金荣、张啸林)中唯一能在知识界、文化界也周旋得游刃有余的人。他与文化人的交往以及赞助文化事业还留下了不少掌故乃至佳话,比如优待其门徒中的记者、编辑,资助学者、诗人和名士,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子女向学向善,都给人以很深印象。解析杜月笙的文化事迹,对民国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杜月笙本人可多一份了解。  杜月笙亲近文化界,首先肯定是出于现实利
期刊
在青岛市原德国租界区,当初由德国建造的下水道出现了小故障,工作人员检修后发现是零件老化了。但这个下水道系统已用了百余年,当年那家建筑公司早已不复存在。  青岛城建公司咨询了其他德国建筑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的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青岛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搜索后,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这些零件历经百年,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处在“牢不可破”时期,为了便于两国领导人随时通话,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架设了一条热线电话。后来两国关系疏远,这条热线变成了死线,再无人使用。  1969年3月21日晚8时,这条电话线上的指示灯突然亮了。年轻的中国女话务员惊诧地插上了机塞。  “喂,是北京吗?”对方问道。  “是啊!请问您找谁?”话务员反问道。  对方说:“请接毛泽东主席的电话,我要同他通话。”  话务员感到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