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下水道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岛市原德国租界区,当初由德国建造的下水道出现了小故障,工作人员检修后发现是零件老化了。但这个下水道系统已用了百余年,当年那家建筑公司早已不复存在。
  青岛城建公司咨询了其他德国建筑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的范围内,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
  青岛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搜索后,果然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这些零件历经百年,依旧光亮如新。
  为100年后留下备件,这大概是只有德国人才能造就的传奇。很多人好奇,是什么样的动力和机制,能够催生出德国人的这种严谨。殊不知,这种对规范的遵守与对质量的追求,几乎成了德国人的“潜意识”,不需要约束,就能自觉履行。
  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世界名琴,这架钢琴的生产者是德国人亨利·施坦威。1836年,木匠出身的施坦威在自家厨房里,神奇地制造出他的第一架钢琴。此后,这个德国人按照最苛刻的规程,建立了一套“施坦威体系”,从设计到流程,甚至连某一个零件的材质,都做了最细致的规范。正是这套潜心研究出来的秩序和规范,让“施坦威钢琴”成为钢琴制造的典范。如今,全世界所有的三角和立式钢琴,都要遵循这个德国人所制定的尺度和设计指南,每一个钢琴家都以能使用“施坦威”牌钢琴演奏为荣。
  德国西门子公司前总裁彼得·冯·西门子解释为什么“德国制造”是质量的保证时说:“这靠的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细节的重视。”严格制定生产规范,一丝不苟地执行,对于处在起步期的企业来说,似乎得不偿失。在“长期质量”和“短期利益”的较量面前,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正是如此,我们这个时代才鲜有伟大的作品出现。
  对现实而言,这个“德国制造”的百年下水道,既是一个启示,也是一个讽刺。
  摘自《37°女人》
其他文献
贪官的死法,真是五花八门。  但是,焦令谌却独辟蹊径,死得令人耳目一新。  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租给农夫耕种。  这一年大旱,农夫将旱情告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收入谷子的数目罢了,不知道旱灾。”农夫就告到太尉段秀实那里。焦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你竟敢议论我!”焦令谌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  太尉段秀实知道后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当即亲
期刊
“文革”前夜,曾名扬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直接引发了风靡全国的大比武活动,这种练兵方法的精髓如今还在人民解放军的训练中被广泛运用,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大比武”的功臣、“郭兴福教学法”的领潮人——郭兴福却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尝尽了人间的悲欢荣辱、生死离合……    作者:杨旭  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提起郭兴福,上世纪60年代当过兵的人,一定都记得那时候的全军军事训练“大比武”,当时
期刊
经常收到这种“获奖通知”,奖品有时是宝石,有时是金器,偶尔还有把汽车做奖品的,见多不怪。比如,我在办公室拆开一封信,轻轻地告诉邻座的同事:“我中了一等奖,28万元。”他会头也不抬不以为然地说:“什么世道!一等奖竟然才28万!”要不就说:“你怎么从来没中过二等奖?”  但是这回我中的正是二等奖,奖品是汽车。更值得一说的是,我在一天内收到三封来自x省x县的信,收信地址是打印的,我连拆三封,刮开后竟然全
期刊
近日看到一则资料,极为震撼和担忧。资料记载,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美国飞行员自行组织了一个五十余人的观光团来中国大陆访问,遭到中国官方和中国媒体的冷遇。  1988年5月20日晚,以当年的飞行员汤姆斯准将为团长的观光团乘坐的飞机在昆明巫家坝机场着陆。汤姆斯团长异常激动,抢先冲出舱门向下面的人群频频挥帽致意,当他正打算与前来迎接的中国官员热烈拥抱时,不料却被那官员的随从拦住了:“先生
期刊
30余名老人密集地站着,让这间只有20余平方米的房间显得甚为拥挤。他们大多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在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女人带领下,老人们时而伸出双臂上举,时而竖起手掌前推,嘴里配合发出“嘻……”“嘿……”的声音。  老人们正在练一种名为“六字诀”的养生术,他们被店方告知,只要坚持练习,并辅以店里销售的保健品,就可以远离疾病。  62岁的李秀兰(化名)家住海淀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三个月来,她每天上
期刊
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清晰地感受到物价飞涨。尤其是,这次它影响的不再是钢铁、化工,而是与老百姓的寻常日子息息相关的日用品。  在上海,降价六元钱的卫生纸、便宜两角钱的鸡蛋常常被一抢而空。家庭主妇们忙着在购物车里堆满花生油,餐馆老板则成箱地抱走食盐和白糖:“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反正什么都在涨价。”菜市场上的大蒜十元一斤,饺子馆里的免费蒜泥已经不见踪影。  “豆油涨价,粮食涨价,蔬菜涨价,糖涨价,燃气涨
期刊
拒绝再婚  一个刚离婚的男人对朋友说他不肯再婚的原因:“我现在已经有了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八哥,够了!”  朋友问:“这些能代替妻子吗?”  男人回答:“那只狗整天咆哮,八哥整天骂人,那只猫则整夜不回家,完全可以取代妻子!”    说话对象  病人从手术室逃出来找院长说道:“护士讲,不要害怕,镇定点,手术很简单。”  院长:“这话不对吗?”  病人:“可她是对主刀医生讲的!”    是不是你爸  
期刊
话说从前,广东潮汕某地有一位姓张的秀才,自以为满腹才学,因而趾高气扬,看不起别人。这可惹怒了他那15岁的小姨子。别看小姨子年纪不大,可她却很有文才。她决心找机会将姐夫戏弄一番,煞一煞他的威风。  且说这年正月初三,张秀才带着妻子王氏来到岳父家给岳父母拜年。当张秀才给岳父母叩头施礼后,小姨子见有机可乘,遂调皮地对张秀才说道:“姐夫,有道是礼多人不怪。你也给我施个礼吧,我同样给你一份压岁钱。”  姐夫
期刊
从来没有哪一顿晚饭会让中国的超级富豪们如此矛盾。这场私人聚会的主办者,是来自美国的两位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参与者则是数十位中国富豪。  一个原本单纯的聚会,因为巴菲特和盖茨的慈善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沉重。有人郑重其事地“裸捐”,有人低调地婉拒推辞,而更多的中国富豪,则选择了沉默。  很显然,美国式“裸捐”冲击的不仅是87.5万个中国千万富豪和5.5万个中国亿万富豪,也冲击着普通中国人
期刊
杜月笙发迹后的确与文化界过从甚密,是上海滩“三大亨”(另两位是黄金荣、张啸林)中唯一能在知识界、文化界也周旋得游刃有余的人。他与文化人的交往以及赞助文化事业还留下了不少掌故乃至佳话,比如优待其门徒中的记者、编辑,资助学者、诗人和名士,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子女向学向善,都给人以很深印象。解析杜月笙的文化事迹,对民国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杜月笙本人可多一份了解。  杜月笙亲近文化界,首先肯定是出于现实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