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大佬杜月笙也会装斯文

来源 :长江文艺·精品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zm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月笙发迹后的确与文化界过从甚密,是上海滩“三大亨”(另两位是黄金荣、张啸林)中唯一能在知识界、文化界也周旋得游刃有余的人。他与文化人的交往以及赞助文化事业还留下了不少掌故乃至佳话,比如优待其门徒中的记者、编辑,资助学者、诗人和名士,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培养子女向学向善,都给人以很深印象。解析杜月笙的文化事迹,对民国时的中国社会状况和杜月笙本人可多一份了解。
  杜月笙亲近文化界,首先肯定是出于现实利益,把他看成是一个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奇人”只能是一厢情愿。杜月笙对新闻界人士最舍得花钱,对投入他门下的记者、编辑,不但不收取他们的孝敬钱,反而每月予以优厚津贴。据说受津贴者如将此款存入银行,一年下来可买一辆汽车。杜月笙每年在这方面的支出达两百万银元之巨。
  不过,杜月笙的这笔钱可不是用来支持“神圣的新闻事业”的。有这层关系,上海的报纸就很难见到说杜月笙坏话的文章。《新闻报》资深编辑唐世昌某日见一头条新闻稿,内容是揭露杜月笙的犯罪行为,他立即抽走了。
  此外,如果其他社会名流有不光彩事要见报,他们知道杜月笙在新闻界的能耐,便求到杜月笙处请求遮掩,遂愿后必然对杜月笙感恩戴德,更加俯首帖耳。杜月笙跟新闻界的结交及对其投入,为的就是控制媒体,操纵舆论,扩大声望和势力。
  他与律师界的往来与之类似。当时著名的大律师秦联奎曾在杜月笙开办的赌场“消费”,结果连输四千大洋。秦悻悻离开时恰被杜月笙看见,杜月笙问清秦的身份后立即将这四千大洋托人如数奉还,并传话体贴地说:“当律师的靠摇笔杆、用心血、费口舌为生,没有多少钱好赚,我不能赢他的钱。”秦联奎自然十分感激,从此他经常到杜处询问是否有事需要“帮忙”,后成为杜的忠实法律顾问。
  除了维护和扩大实际利益,我们自然想到杜月笙结交文化界的另一目的是附庸风雅。杜月笙有钱有势,可是出身贫寒,读书很少,独缺风雅,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品位”,终究“上流”不起来。要真的成为一个有地位的人,就必须让文化人看得起。杜月笙在这方面更是煞费苦心,最著名的是他和大学者章太炎的相识相交。章不仅为杜做事,而且还以一代国学大师的身份,为杜月笙修订了家谱,“考证”出“杜之先出于帝尧”。
  除了结交章太炎,杜月笙的座上食客还有学者章士钊、名士杨度、诗人杨千里、才子杨云史等,都是当时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有了这样一批文化名人朋友环绕左右,人们再不好把杜月笙看成“黑社会头子”、“大流氓”了,他已成真正的“大人物”。
  更有很多文化人拜杜为师,按黑社会规矩,拜“老头子”必须开香堂,呈上写明三代简历的门生帖子,并行三磕头礼,杜月笙十分通达:“如今我在‘明社会’也身兼几十个董事长、理事长、会长,是企业家、金融家、社会活动家,你拜我为师不丢脸,但要你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向我一个半文盲跪拜磕头之类也太为难人了。”于是,杜月笙改革了礼仪:“老头子”改称“老夫子”,“门徒”改称“学生子”,开香堂改为点香烛,三代简历帖改为“永遵训诲”一句话,三磕头改为三鞠躬。这为文化人投入杜门大行方便。经过和文化界的接触交往,杜对文化人的心理已是十分了解,和“风雅”沟通起来已得心应手。
  杜月笙如此热诚地“附庸风雅”,目的当然是为提高自身地位。由此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雅还是值钱的,还是值得去趋附的。
  还有必要提及杜本人的心性。并不是每一个先低微后发达的人都有风雅之心,财势已在手,文化何值一提?何况“粗人”们很清楚文化人在心里瞧不起自己,更容易对知识分子产生敌视和仇视。
  这种小人得志的浅薄蛮横嘴脸和报复之心杜月笙倒真是没有。他虽是粗人出身,但心里一直有对文化的向往和敬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意识积淀在他心灵深处。成名后的杜月笙回忆童年:“当时一个月学费只有五角钱,可惜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读到第五个月,先母缴不出学费,只好停学。”不难看出话里含着缕缕心酸,他似乎真是有心向学的。
  等他有了足够的钱势,也想回头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在门厅高悬的对联是“友天下士,读古人书”,然而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处世方式;他一度勤练书法,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杜镛”二字终可潇洒地到处签写;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对手下说“衣食足,应该礼仪兴了,再不能让人一看就害怕讨厌”,不论天气多热,他长衫最上面的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
  经过长期自律和培养,杜月笙的整个气质形象都起了很大变化。著名老报人徐铸成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会是怎样的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像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杜月笙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业,严禁他们沾染烟赌娼。儿子杜维藩高中时一次大考逃考,被他狠甩两个耳光;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被他用鞭子责打十下。杜氏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至今活跃在海外商界,其子杜维善还是一位著名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近年来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古钱币共计一千八百余枚,上博设专馆陈列。
  杜月笙还在法租界善钟路(今常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并在老家浦东耗资十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办学并不是赚钱的买卖,这除了扩大社会名声,也是他对自己早年失学的心理补偿吧……
  摘自《民国多少事》
其他文献
都管80后叫“我一代”,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被家里人当宝儿宠着长大的,有的都快三十了,还整天由父母开车接送,就差给脖子上挂饼了。当然,更多的80后是自己闯社会。前几天一个朋友还跟我抱怨,他们公司招人,从两百多个里挑出俩不错的,试用期虽然钱少点,但比起那些没工作喝西北风的不强多了吗?可一周后这俩就不干了,也没说辞职,愣蹲,公司打电话问才说不想干了,因为觉得公司轻视他们,只让打杂,严重挫伤了他们的事业
期刊
贪官的死法,真是五花八门。  但是,焦令谌却独辟蹊径,死得令人耳目一新。  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租给农夫耕种。  这一年大旱,农夫将旱情告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收入谷子的数目罢了,不知道旱灾。”农夫就告到太尉段秀实那里。焦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你竟敢议论我!”焦令谌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了他二十杖。  太尉段秀实知道后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当即亲
期刊
“文革”前夜,曾名扬全军的“郭兴福教学法”直接引发了风靡全国的大比武活动,这种练兵方法的精髓如今还在人民解放军的训练中被广泛运用,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大比武”的功臣、“郭兴福教学法”的领潮人——郭兴福却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尝尽了人间的悲欢荣辱、生死离合……    作者:杨旭  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提起郭兴福,上世纪60年代当过兵的人,一定都记得那时候的全军军事训练“大比武”,当时
期刊
经常收到这种“获奖通知”,奖品有时是宝石,有时是金器,偶尔还有把汽车做奖品的,见多不怪。比如,我在办公室拆开一封信,轻轻地告诉邻座的同事:“我中了一等奖,28万元。”他会头也不抬不以为然地说:“什么世道!一等奖竟然才28万!”要不就说:“你怎么从来没中过二等奖?”  但是这回我中的正是二等奖,奖品是汽车。更值得一说的是,我在一天内收到三封来自x省x县的信,收信地址是打印的,我连拆三封,刮开后竟然全
期刊
近日看到一则资料,极为震撼和担忧。资料记载,曾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美国飞行员自行组织了一个五十余人的观光团来中国大陆访问,遭到中国官方和中国媒体的冷遇。  1988年5月20日晚,以当年的飞行员汤姆斯准将为团长的观光团乘坐的飞机在昆明巫家坝机场着陆。汤姆斯团长异常激动,抢先冲出舱门向下面的人群频频挥帽致意,当他正打算与前来迎接的中国官员热烈拥抱时,不料却被那官员的随从拦住了:“先生
期刊
30余名老人密集地站着,让这间只有20余平方米的房间显得甚为拥挤。他们大多头发花白,衣着朴素。在一位身穿白大褂的中年女人带领下,老人们时而伸出双臂上举,时而竖起手掌前推,嘴里配合发出“嘻……”“嘿……”的声音。  老人们正在练一种名为“六字诀”的养生术,他们被店方告知,只要坚持练习,并辅以店里销售的保健品,就可以远离疾病。  62岁的李秀兰(化名)家住海淀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三个月来,她每天上
期刊
人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清晰地感受到物价飞涨。尤其是,这次它影响的不再是钢铁、化工,而是与老百姓的寻常日子息息相关的日用品。  在上海,降价六元钱的卫生纸、便宜两角钱的鸡蛋常常被一抢而空。家庭主妇们忙着在购物车里堆满花生油,餐馆老板则成箱地抱走食盐和白糖:“能囤就赶快囤点货吧,反正什么都在涨价。”菜市场上的大蒜十元一斤,饺子馆里的免费蒜泥已经不见踪影。  “豆油涨价,粮食涨价,蔬菜涨价,糖涨价,燃气涨
期刊
拒绝再婚  一个刚离婚的男人对朋友说他不肯再婚的原因:“我现在已经有了一只狗、一只猫和一只八哥,够了!”  朋友问:“这些能代替妻子吗?”  男人回答:“那只狗整天咆哮,八哥整天骂人,那只猫则整夜不回家,完全可以取代妻子!”    说话对象  病人从手术室逃出来找院长说道:“护士讲,不要害怕,镇定点,手术很简单。”  院长:“这话不对吗?”  病人:“可她是对主刀医生讲的!”    是不是你爸  
期刊
话说从前,广东潮汕某地有一位姓张的秀才,自以为满腹才学,因而趾高气扬,看不起别人。这可惹怒了他那15岁的小姨子。别看小姨子年纪不大,可她却很有文才。她决心找机会将姐夫戏弄一番,煞一煞他的威风。  且说这年正月初三,张秀才带着妻子王氏来到岳父家给岳父母拜年。当张秀才给岳父母叩头施礼后,小姨子见有机可乘,遂调皮地对张秀才说道:“姐夫,有道是礼多人不怪。你也给我施个礼吧,我同样给你一份压岁钱。”  姐夫
期刊
从来没有哪一顿晚饭会让中国的超级富豪们如此矛盾。这场私人聚会的主办者,是来自美国的两位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参与者则是数十位中国富豪。  一个原本单纯的聚会,因为巴菲特和盖茨的慈善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沉重。有人郑重其事地“裸捐”,有人低调地婉拒推辞,而更多的中国富豪,则选择了沉默。  很显然,美国式“裸捐”冲击的不仅是87.5万个中国千万富豪和5.5万个中国亿万富豪,也冲击着普通中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