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分子育种进展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5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优质不仅是水稻基础研究的重点,更是水稻育种应用的主要方向.稻米品质主要包含加工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性状.本文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分类、影响因素、遗传研究进展和稻米品质育种改良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稻米品质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遗传改良以及优质稻品种培育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改革重点在于“新”和“应用”,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针对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分析了《机械运动学与动力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着重加强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兴趣学、应用学的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期为其他工科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以“新工科”建设为切入点,从民办学院工科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出发,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民办学院弱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了当前民办学院工科建设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和研究了民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是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分析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目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教学存在过于注重实践、课程内容庞大、知识点间难以融会贯通等问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在以往教学模式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建设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硕士教学案例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阿克苏地区农业部门围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机采种植模式试验,推进以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化控、精准施肥、机械采摘、精准农业等技术为主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工作.以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的,以引进推广成熟的农机装备为支撑,引导和扶持土地承包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实现棉花育(选)种、栽培技术、农机装备和棉花生产各环节机械化技术的配套,提升阿克苏地区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
为了解凤尾竹对逆境条件适应性的强弱,以期为现代园林景观和土壤盐渍化严重的滨海区筛选抗性优良竹种提供依据.应用盆栽育苗浇灌盐的方法,研究凤尾竹在不同NaCl处理浓度[0(CK)、0.2%、0.3%、0.5%、0.8%]的胁迫下,细胞质膜的透性、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NaCl胁迫浓度低于0.5%的情况下,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小,当NaCl胁迫浓度超过0.5%时,凤尾竹的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凤尾竹适宜
近年来,双创教育发展势头强劲,在国家政策、高校改革、企业对接的推动下,学生获得了政策、资金、培训等多方面的资源.服务三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农业产业升级都需要懂农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当前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要结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创业教育改革与专业建设特色密不可分.通过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创新,旨在培养有服务三农意识的技能型人才.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地开始在全球蔓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打破了各高校传统的教学格局,线上教学方式逐渐成为了各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各高校教学部门的组织水平、管理水平、应急处置水平是一次大的考验,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结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从线上教学方案的设计、线上教学的实施、课堂的管控、课程的考核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工业机器人工装工艺课程“蓝墨云班课+腾讯会议”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其他在线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提供借鉴,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
当前,我国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稳定面积难度大、产需对接难度大、突破性品种少、种粮效益偏低和轻简型高产技术储备不足等突出问题,水稻产业发展呈现种植规模化、品种优质化、技术智能化、消费个性化和经营兼业化趋势,据此本文提出稳面提质保供、优化政策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完善市场调控等战略对策.
如何平衡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科学家提出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建立全基因组育种选择技术体系,挖掘出一批高产、抗逆、优质、抗病虫以及养分高效利用的绿色性状基因,培育大量绿色超级稻品种并推广应用,推动了作物育种目标和育种模式的转变.本文总结了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发展历程以及绿色超级稻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就绿色营养优质水稻的培育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氮素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水稻生长过程中需求最大的元素,而氮肥的大量使用在保障水稻产量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稻米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综述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碳氮生理基础及其对氮肥的响应机制;并提出今后要开展精确定量施肥研究以提高水稻的氮素利用率,相关研究将更注重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理论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