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飘零月断魂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辛格的小说对女性命运给予了深切关注,他着重从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和女性自身的个性与追求这两个方面,揭示出了造成女性命运困境的主要因素。而在更深层次的思考中,他也看到了社会与时代所决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观念,特别是男女两性的不平等等因素对女性生命与命运的根本性制约。
  关键词:辛格小说;女性命运;两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101-02
  
  辛格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复杂多样,涉及各种性格、各种年龄和各种类型的女性。辛格对不同的女性形象刻画也有褒有贬。而对女性情感与命运的深切关注,则是辛格小说中较为突出的内容。但在国内辛格作品的研究中,对这方面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选取了辛格四篇短篇小说进行重点分析,以考察辛格关注女性命运的目光焦点和思想态度。
  一、为谁零落为谁香:《泰贝利和魔鬼》中的人“鬼”奇情
  小说中的泰贝利是一位心地善良、勤恳、诚实的犹太女人。她原本与丈夫有过三个孩子,可惜都患病死掉了,她也不能生育了。丈夫在某一天突然不辞而别,远走他乡。三十三岁的泰贝利就这样成了弃妇。犹太社区里教师的仆人阿尔乔农穷困潦倒,丧妻五年,也无子嗣。他对泰贝利早已爱慕在心,于是假扮犹太传说中的魔鬼,夜晚潜入她的卧室,利用她的惊慌和迷信迫其就范。从此他每周两次晚上悄悄光顾她的小屋。他的出口成章、妙语生花、乱开玩笑,竟逗得泰贝利开心不已。时间一久她就爱上了这个待她温柔体贴的“魔鬼”。有一段时间阿尔乔农患了重病,接连两个晚上没有按时赴约,泰贝利对这个“魔鬼”十分挂念,难以入眠。很快,阿尔乔农孤单地死去。而泰贝利至此仍然不知道他就是那个令她开心而又牵挂的“魔鬼”。就这样泰贝利又开始了一个人孤单的生活。第一次遗弃她的是自己的丈夫,第二次遗弃她的是一个“魔鬼”,而后者是她心中永久的秘密。
  这是一个发生在人“鬼”之间的奇异的情爱故事。不过这个“鬼”是一个“犹太好鬼”。我们可以把这故事看作是犹太社会底层人们的情爱悲欢录。故事中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一对男女情虽相依、命却难相依。而泰贝利作为犹太社会中普通的女性代表,其坎坷、曲折的情感历程和个人命运,更让人哀叹不已。
  二、暴雨摧红恨悠悠:《大喜之日》中的少女悲剧
  小说中的菲拉是一位天真单纯、春情萌动的犹太少女。让她心醉神迷、坠入情网的是一位具有诗人才华的波兰将军。菲拉在情书中称他为“伟大的英雄、诗人,我灵魂的主人。”收到菲拉的情书后,将军很快就回了信,确定了约会的时间地点。菲拉大喜过望,欣喜若狂,立即好好打扮一新,准时赴约。来到将军的住所,两人才刚刚见面,将军就一把将她按在床上,野蛮、粗暴地把她奸污了。他在强奸时口里还骂道:“你这婊子!你这犹太娼妇!”处女的鲜血流个不停,菲拉在神思恍惚中回到了家,幸好没让家人发觉。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菲拉剪开了自己的动脉,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她死的时候,一个士兵捧着鲜花走进来,说是将军派他来向菲拉“表示敬意”。
  如果说前一篇小说中的泰贝利遇到的“魔鬼”是假魔鬼、真好人的话,那么这篇小说里的菲拉姑娘就遇到了一个假好人、真魔鬼——一个戴着“英雄、诗人”光环的魔鬼和野兽。可怜那多情的花季少女哪里想得到自己顶礼膜拜的“英雄”竟是披着人皮的恶魔!天真少女情遭践踏命被摧的可悲命运,让人切齿痛恨邪恶魔鬼的凶残、伪善和丑恶。
  三、已是黄昏独自愁:《来自克罗卜斯托克的引用语》中的圣女情痴
  故事发生在波兰华沙。特雷莎是华沙一位有名的未婚女教师。她纯真、温柔,直到五十多岁还是处女之身。一位比她年轻三十岁的所谓“文学才子”马克斯?珀斯基,需要在一个故事中引用克罗卜斯托克写的《弥赛亚》,请特雷莎帮忙查找,两人就此开始接触。马克斯?珀斯基是个喜好吹牛、浪荡成性的花花公子,而且很自私、残忍,特雷莎却把他当做才华横溢的天才,迅速爱上了他。而马克斯·珀斯基并未把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当真,只是当做兴之所至的游戏而已。他到处拈花惹草,还将自己的风流韵事讲给特雷莎听。而特雷莎竟然不但包容着马克斯的所有放荡行为,而且对他始终痴情不减,像母亲一样温柔、仁慈地呵护着他。由于生活逐渐陷入窘境,特雷莎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在与马克斯的最后一晚相聚中,她悄然去世了。惊慌之中的马克斯竟然将她弃尸街头。圣女般的特雷莎就这样走了,当地民众给她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
  如果说《大喜之日》中菲拉最初对将军是一片痴情的话,那么小说中的特雷莎对马克斯的痴情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常说,爱上一个才子就如同爱上一次燃烧。此言在特雷莎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虽然马克斯?珀斯基自私、放荡、不负责任、随心所欲,他所谓的“才华”也主要是吹牛的才华。可特雷莎却像鬼迷了心窍,陷在马克斯的光环之中,完全被迷惑、被吸引,彻底失去了自我。她无条件地、心甘情愿地、不知所以然地爱上了这么一位浪荡公子,被他牵着鼻子走,完全沦为了他的附属品。在这男女之间的感情极其不对称的两性关系中,女人付出的是不需回报、不计后果的大爱,而男人回报的则是游戏和冷酷。特雷莎的悲剧不仅在于她的所爱并非她的所依,而且还在于她在感情的漩涡里完全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她的情感命运只能让人悲叹、哀怜和惋惜。
  四、浮萍无根任漂流:《三次偶遇》中的追寻“美国梦”
  小说中“我”和莉夫基尔是某个犹太乡村的同乡。我们初次相遇是在家乡,那时莉夫基尔正是清纯漂亮的妙龄少女,刚刚订婚。这次相遇中,“我”给莉夫基尔生动地描述了现代化都市的迷人生活,激起了她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两人第二次相遇是在两年后的华沙。此时的莉夫基尔成了一位打扮入时的时尚女郎。她向“我”哭诉,自己听说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后,就解除了婚约,与一个回到家乡的美国犹太人攀上了关系。谁知这个美国犹太人是一个已有家室、子女成群的骗子。他诱奸了她,欺骗了她。如今她已是走投无路。这一切全是因为“美国梦”而导致的。面对她的困境,“我”也无能为力。两人第三次相遇是在九年后的纽约。“我”靠给报社撰稿谋生。莉夫基尔突然造访,她已像个中年妇女了。原来她还是想方设法来到了美国,先是与一位美国人结婚并且改信天主教,没想到丈夫因杀人而入狱了。她只好在一家餐馆打工谋生。在看到报纸上“我”写的文章后,才设法找到了“我”。她说家里人因她改变宗教信仰而不认其为女儿了,现在漂泊在外,不知路在何方,前途一片迷茫。她还说想和“我”一起生活,“想再次成为犹太女儿”。而“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这是千万个“美国梦”追寻与幻灭的故事中的一个。小说女主人公从封闭的犹太乡村走到现代化的纽约都市,从一个乡村少女变成都市女郎,她身上具有一般犹太女性所缺乏的那种敢于追求新生活、新理想,敢于反抗旧环境、旧传统的勇气和精神。作为一名漂泊异国、失去家园根基的犹太女子,要想在复杂、陌生的现代社会中闯荡出一条新的生活之路,其间要经历几多坎坷、几多辛酸!从莉夫基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执着于梦想追寻之中的女性一旦与坚硬、冷酷的现实接触,随着美好梦想的支离破碎,她们也会迷失自我定位,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变得茫然了。虽然旧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她们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了,但是美梦的破灭、心灵的孤独,仍使她们期望回归曾经生她养她的犹太家园。
  五、结语
  女人的生命需要感情的滋养,一个“情”字就是女人的半条命。女人命运的顺逆总是与情感上的起伏、悲欢紧紧相连。所以我们看到,在辛格的上面四篇小说中,前三篇都是侧重从女性的情感历程、情感变化和情感悲剧等方面,来揭示两性之间的情感关系对女性命运的至为关键的影响。而在另一方面,女人的个性特点和生活追求也是影响其命运走向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辛格的《三次偶遇》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然而从辛格的这四篇小说总体来看,无论是女性的情感还是她们的个性和追求,都受制于社会与时代的各种文化环境和文化观念。应该承认,无论是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在现代文化中,男女两性并非真正平等,权力和资源仍然更多地掌握在男性手中,男性眼光仍然或隐或显地支配着两性价值判断,男性话语仍然是中心话语。因此,要想消除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陷阱,将是一个极其遥远和漫长的过程。艰难跋涉于人生路上的女人们,在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之中所孜孜以求的也就是“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然而她们的命运之舟真能由自己掌舵吗?即使由自己掌舵,最终又会飘向何方呢?这些仍是辛格小说留给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艾·辛格.艾·辛格的魔盒——艾·辛格短篇小说精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
  [2]辛格.傻瓜吉姆佩尔[M].万紫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乔国强.辛格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2.
其他文献
摘要:司法鉴定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诉讼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理论及实务界对司法鉴定内涵及外延认识上存在不同看法,影响了司法鉴定功能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司法鉴定概念的辨析着手,分析司法鉴定的本质属性及功能。  关键词:司法鉴定;鉴定意见;概念;功能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73-02    一、司法鉴定的概念辨析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审判机关的司法权威存在较大问题,作者阐述了树立司法权威的必要性,并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地树立和维护法院的司法权威。  关键词:司法权威;法院;司法  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87-03    《现代汉语词典》对“权威”一词的解说有两种:一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者事物。在法学上最早
期刊
摘要:我国用人单位违法要求劳动者加班加点现象依然存在,劳企关系因此陷入紧张情势。究其原因在于法律体系、法律用语、执法及劳工团体方面存在缺陷。我国应借鉴国外优秀成果,立足我国国情,从修改现行《劳动法》、补充行政法律法规、完善劳工团体法律制度等立法层面予以改进。  关键词:加班加点;工时;工资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97-01 
期刊
摘要:当今各国交往日渐频繁,许多国人走出国门,谋求在国外生存发展。与此同时,国人在异国他乡受到屈辱、歧视、无理侵犯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如何保护在外国的国人成为了世界性课题。本文归纳了中国在国民保护方面的现状且结合案例指出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以期有所作用。  关键词:国家;国民;外交保护;双重国籍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96-01 
期刊
摘要:按照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其酒店岗位实习是其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酒店管理这种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来说,顶岗实习过程对于实习生、企业和学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个案,归纳总结学生酒店实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酒店实习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酒店管理;顶岗实习;对策研究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成果显著,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因素,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对活动价值性认识偏差、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特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已经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69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遵义市也推出了“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的新农村发展模式。伴随着该项活动的深入发展,在市郊的周边乡镇逐渐呈现出以“农家乐”为模式的乡村旅游潮,每逢节假日和周末,成了许多城里人消遣和放松的场所。随着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而提供服务的场所和服务质量未能及时得到改善和提升,特别是其中的餐饮服务的
期刊
摘要:非真实性话语(非真实性话语decption 简称DEC),不仅是一种有效地语用策略,而且是一种艺术。本文试图以中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为范本,来探析非真实性话语的艺术性。经分析得出,根据各种情景和需要说出不同的非真实性话语的确是一种艺术,这充分显示出非真实性话语的艺术性。  关键词:非真实性话语;《三国演义》;艺术  中图分类号:I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
期刊
摘要:明末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的历经阶段,《崔待诏生死冤家》曾被收入《警世通言》。本文试以《警世通言》中的《崔待诏生死冤家》为依托,关注近代汉语动词,研究其词义及用法的演变及演变的方式,由此看出近代汉语动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词义;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100-02    本文试以《崔待诏生死冤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侵权责任法已经正式通过,即将生效。对于多年来被广泛关注和议论的生命权之损害赔偿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规定,本文仅从生命权之损害赔偿角度对侵权责任法中的相关规定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生命价值;侵权责任;死亡赔偿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6-0095-01    一、死亡赔偿请求权理论基础的有关学说  关于死亡赔偿请求权基础的学说有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