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境观视角下译者原文识解/译文产出的自我调适

来源 :外语与外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提出,翻译是一种话语的“再语境化”,是译者参与社会实践、发挥主观作用的过程,也是译者与原文及译文的互动活动.本研究将批评话语分析对“语境”“互文性”等的讨论与“去/再语境化”理论相结合,指出“元话语—原文—译文”的生成转换过程从历时角度看是一个不断“去/再语境化”过程;考察“互文”关系是回溯追踪话语生成转换过程合理性的依据,也是揭示译者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自我调适行为的手段.
其他文献
预制语块在语言加工和使用中以整体形式反复出现,并促进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的研究发展.然而,预制语块在已有的口译研究中却受实验条件和数据规模小的限制,仅以概念讨论和个案分析为主.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口译语料库成为在预制语块和口译研究之间的方法论接口.因此,本研究基于PACCEL从性别、口译语境、口译水平3个因素,考察在交替传译中学生使用预制语块的差异情况,分析预制语块对交替传译中认知压力的缓解效应及其成因.
工作坊是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先借鉴现代课程论内涵因素尝试建立现代工作坊模式,然后通过对上海市某重点高校外语类教师工作坊跟踪调查和特色分析,反思修正该模式,最终尝试构建外语类学术工作坊模式,希望能为未来外语类学术工作坊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洛特曼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学家和符号学家,他创造性地将文化学和符号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学体系,这既是对文化学的独特贡献,也是对符号学发展的延续.然而,就目前学术界来看,对于洛特曼的研究大多拘泥于文艺学和文化学领域,很少有学者从符号学视角考量其理论贡献.本文试图以洛特曼的符号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借欧陆符号学、英美符号学及俄罗斯本土符号学进行比较分析,以深入探究这种隐形对话对现代符号学发展及走向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口译能力通过口译活动得以界定和描述,具体由特定领域中某类专题下的口译任务来体现.典型口译活动是指口译行业和教育领域最具代表性、需求量较大的口译活动,对口译实践和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研制典型口译活动量表是口译能力等级量表应用性分量表开发的重要工作,有助于凸显量表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在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前期基础上,通过文献梳理、统计分析和专家判断,对典型口译活动进行分类探究,初步构建典型口译活动量表,并阐述其在口译教、学、测中的应用价值.
认知负荷是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核心要素,是了解译员大脑运作的重要窗口.但是,目前认知负荷的概念、特质和理论仍有待明晰.本文首先论述认知负荷的本质,辨析认知负荷、注意/认知资源、认知努力等相关概念,阐述口译认知负荷的理论构建;其次详细讨论口译认知负荷眼动研究的3个热点问题,即口译难点的识别、口译多模态过程的认知负荷以及认知负荷与口译专业能力的关系;最后指出目前口译认知负荷眼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辩论课因其在思辨能力、沟通技巧、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能更好地助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构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教学模式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基于问题的学习”路径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自我学习能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本文以“基于问题的学习”路径为切入点,阐释问题—思辨—探究的课程设计.
截止至2020年,全国共有21所院校开设俄语翻译专业,教学中翻译能力的界定一直是翻译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为基础,对俄语翻译硕士专业的翻译能力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测试构念和效度两方面问题进行剖析,以测促评,以测促建,对俄语翻译硕士专业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
作为口译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外交口译虽引起学界关注,但对其过程中互文性意义的实现与例示化机制探源较少.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从互文性口译符号的功能和实现层次、意义的发生过程及意义的实现和例示化3个方面,本研究聚焦探讨在外交语境下口译过程中互文性意义的实现与例示化机制.研究发现,外交口译中互文性意义的实现是由外交语境为发言人提供互文形成的情景、外交互文语境为译员提供例示化产生的意义潜势与目的 语例示化连续体3个机制程序促动.而且,外交口译中互文性意义是由语内互文向语际互文转移.希望本研究对外交口译中互文性
在符号学研究中,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都是实符号,即有具体表现形式的符号,如一般语言符号、交通标志符号和声音符号等,而对于没有形式表现但却能够表达特定意义的空符号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在国内外对空符号的研究中,经常会把索绪尔的二元符号观和皮尔士的三元符号观中的某些概念混为一谈,从而带来能指是否可以为“空”的问题.本文以语言空符号为例,通过对能指、符号载体和再现体等概念的解析,指出在索绪尔的经典符号学框架中,能指不可以为“空”,“空”的只是符号载体;空符号必须具有可识别性,其依据是结构或概念语义的完整性;语言空符号
学术写作是一种实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作者通过这种交流与读者达成共识,寻求读者对其研究发现的认可和接受,而模糊语正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共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在Hyland(1996)模糊语体系框架内,探讨元话语中的模糊语在促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构建共识方面的作用.分析表明,学术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可降低作者观点的表达力度,给读者留下解读的空间,并与读者就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协商,构建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说服力和可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