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者论与文本细读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艾嘉是位有个性的女导演,她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个人情怀关注着港台两地都市女性的生存状态,以温柔委婉的手法塑造着一个个的女性形象,用带有女性特有的委婉柔和的方式触及社会中的无从表达的一群人的喜怒哀乐,构成了张艾嘉“作者电影”的风格。本文以她的电影《念念》为例,来试析张艾嘉的电影文本风格,以便为更好地研究她的电影做铺垫。
  关键词:电影作者论;文本解读;女性形象
  2015年4月由张艾嘉编导(荫山征彦为编剧之一),梁洛施、张孝全、李心洁等演出的《念念》,是一部关于陷入阴影轮回中的两个家庭中的三个平凡的年轻人的自我救赎的电影。该片虽依旧凭借明锐的触角和异乎常规的表现手法对人物、情节进行精准把握,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却是张艾嘉成为电影作者的进一步确立。
  张艾嘉在香港新浪潮和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影响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自编自导了影片《最爱》。从那时开始,她就在践行法国电影新浪潮主将、所谓“三剑客”之一的弗朗索瓦·特吕弗所倡导的“电影作者论”①。就像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所认为的那样,他谈到信赖主演没有信赖导演可靠,电影的价值最终还是由作者(即电影的导演)决定的。所以,我们提到的“作者论”,它的核心要旨就是特吕弗所强调的突出并且确认在整部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导演要占据绝对中心的地位②。其路径就是导演应该从题材的选取到剪辑制作的全过程进行把关。简言之,即编导合一。在本文中,我们将联系着“电影作者论”,将导演张艾嘉的作品《念念》作为文本进行讨论。
  一、电影作者:张艾嘉
  在华语电影圈中,张艾嘉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出色的女性电影导演。1995年在第40届亚太电影节上,她凭借《少女小渔》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1999年在第1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她凭借作品《心动》获得最佳编剧奖。一路走来,她一以贯之地坚持着自己独具个人风格和特点的电影语言。在其影片中,女性的感情世界被她投入了极深沉的关注,女性的真实生活状况也是她试图拨开的一片迷雾,她用自己特有的才思和经历,用带有女性特有的委婉柔和的方式触及社会中的无从表达的一群人的喜怒哀乐,构成了张艾嘉“作者电影”的风格。
  从比较直观的层面上看,张艾嘉所执导拍摄的影片均在“作者论”的影响下并试图达到“作者论”所期待的导演作为制作核心和灵魂的宗旨。她的影片朴实恬静,睿智从容,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光线和构图,声音和画面,直观与内在的交错辉映中,充满偶然却又必然的故事在我们眼前展开,如民谣般悠远,却又跟生活紧紧相连。
  纵观张艾嘉的作品序列,无不折射着“电影作者论”的特征,它们都体现着欧洲艺术电影传统所标举的“纯”艺术的旗帜,是全球一系列电影新浪潮、新电影的一部分。在她的电影中,如影随形的体现着“个人”这一概念,这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美文化与反文化运动的主要词汇。个人主义在欧洲的现代性话语建构中,是一个核心的意识形态概念,它在不同的形态下诠释着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但是在激进女性主义者那里,“个人即政治”甚嚣尘上。所以,关于“个人”这一词汇的表达和再阐释,就成为张艾嘉电影作品中时隐时现的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③。
  二、《念念》:主题与归宿
  “电影作者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影片《念念》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大概不存在任何疑问,影片在序幕里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爱和自由,或者是它的另一种形态,爱的不可定义与自由的不可能。张艾嘉在《念念》的宣传曲的开头说道:“人生中不只是爱情,爱其实可以包含太多东西了,只有在你是因为爱而付出的时候,你会是快乐的,你会是幸福的”。《念念》中选取的主题以及随着节奏深入的剧情,都带有张艾嘉电影语言的深刻烙印。所谓的爱和自由,是以父母的离异及兄妹的分离为起始的,剧中的育美由此长久地被这个降临在自己幼年记忆里的事件纠缠。她从小到大最相信母亲,相信母亲所讲的每一个故事,然而从父母离异的那一刻起,她开始怀疑母亲,怀疑自己被母亲欺骗了,怀疑母亲并不爱自己……
  在这个骤然分离的家中,其实母亲是早已有追寻自由的诉求的,所以在她一遍遍讲美人鱼的故事的时候,都是对外面世界的更深一层地向往。然而对孩子来说,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育美顿时失去了父亲和哥哥,而育美的哥哥也瞬间远离了母亲和妹妹,两个孩子失去了对他们而言最原初最珍爱的一切。但在母亲的眼里,这同时意味着她摆脱了被长久囚禁在一个小岛上的一个面馆里的束缚和责任,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曾经只能在自己编织的童话里的自由。
  然而在张艾嘉式的关于爱和自由的命题中,任何一种爱和自由同时又是一个不爱的证据和自由的不可能。母亲认为的离开小岛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里追寻自由,到最后自由依然在远方,她仍旧还是要在一个面馆里招呼顾客,唯一变化的只是这些客人换了一拨,而身边的爱人虽然可以理解自己,但他却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这些依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画面依旧证明自由不可能,母亲只是从一个囚禁进入了另一个囚禁,最后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此,我们看到张艾嘉的主题建构与表达方式:追寻爱与自由,爱的不可定义与自由的不可能,爱和自由最终总是有他的前提并且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生命的自我救赎
  从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来看,《念念》的主题正是生命的自我救赎。影片关于爱和自由的表述,与其说是爱的不可定义和自由的不可能,毋宁说是生命的自我救赎。在影片的绝大部分,所有人物事实上都置身于爱与不爱的追问中,追求自由而自由不可得的悖论中。这首先表现在时空的交错,记忆的闪现,梦境和幻觉的杂糅。相当引人注意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中出现的,育男在“藤”酒吧喝醉之后的梦境,阿翔在钓鱼时与父亲的对话,育美偶遇产妇生产,在看到新生儿的瞬间。
  在影片中,育男的梦境是在他返回绿岛和邱牧师坐下来聊天的时候穿插进来的,中间也就提到父亲出事的前一天夜里,因为台风而被困在台北,在台北的大街上打不到出租车最后被一个好心的人叫住坐上了一辆出租车,误打误撞进入一间酒吧,然后喝醉不省人事进入梦境。在这个连续的梦境呈现中,出现了八次画面渐隐的运用。在惯常的电影语言的使用中,渐隐(画面渐渐消失隐藏在黑暗之中),被用来表示某种视觉画面的删节,表明一个视觉段落的结束,一段时间的消失,或略过不表。但在《念念》中,渐隐被用在未曾间断的梦境时间的呈现之中,而成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心理表述。
  如果说,育男在梦境中“幸运”地完成了心灵救赎,和与母亲和解的可能,那么育美的男友阿翔也在得知育美怀孕而怀疑自己能否做好一个父亲的纠结中,于海边码头钓鱼时通过与父亲的对话完成了自我认知,自己的努力练拳只是想让父亲知道而已。育美更是通过看到新生儿的出生得知生命的伟大,明白了爱的神圣,好像在一瞬间开启了爱的闸门。她把情感与记忆融入她的画笔,出版了《送小鱼回家》……
  四、结语
  “这是一个说不完的故事,以前,我一直在寻找结局,现在我延续着,说着这个故事”。育美的声音消失在一片深蓝色的海底,似乎我们也隐约看到了一条美人鱼,也只是隐约。在影片的叙述中,三个年轻人最后都完成了与记忆和情感和解的过程,但爱与自由,爱的不可定义和自由的不可能,生命的出生与死亡的主题依然在延续。影片的末尾,与其说是母亲在远方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不如说是为我们展示了生生不息的人类向往爱和自由的绝美画面,如童话,如呓语,为这绝非完美的世界,但却值得付出一切的世界。
  注释:
  ①吕婧.张艾嘉的电影艺术研究[D]. 河北大学 2010
  ②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2)
  ③王英杰.电影“作者论”视阈中的贾樟柯电影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参考文献:
  [1]吕婧.张艾嘉的电影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刘维娟.张艾嘉电影的女性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4]周晨.张艾嘉电影的女性意识建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王英杰.电影“作者论”视阈中的贾樟柯电影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6]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2).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一生都在等你》原载于《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2期,转载于《读者》2008年第17期 ,是一篇较新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对爱人长达二十年的爱而不言的故事。本文通过对阿尔塔莫诺娃的分析来阐述文本背后作者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  关键词:我一生都在等你;阿尔塔莫诺娃  随着苏联解体,政治变化引起了文学变化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蓬勃发展。女性文学(又称女性小说)是由女性作家
期刊
摘 要:《诗经》中的“比”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中大量运用“比”这一表现手法来描写人或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本体和喻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及联想意义,因此在翻译中,对于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运用了“比”这一表现手法,《硕人》即为一典例,由“比”来形容女子之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对该诗这一表现手法的翻译历来是研究的重点
期刊
摘 要:《陌上桑》中秦罗敷的形象历来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赏析其多样的艺术手法,从而认识秦罗敷的“美”,以及这种“美”对后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陌上桑;秦罗;美  《陌上桑》是乐府名篇,虽然在文学研究上的争议颇多,但其艺术成就却毋庸置疑,而秦罗敷之“美”更是归功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秦罗敷之美,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的美不一样的。秦罗敷是貌美,智美与德美的集合者。这种对“美”的
期刊
众所周知,理欲之辩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初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乐记》首提"存理灭欲"将理欲对立起来。到宋代,儒家学说集大成者朱熹继二程之后,把《礼记·乐记》这一观点发挥至极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玉簪记》的戏剧冲突亦主要由“理”与“欲”这两个元素组成。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高濂在理欲之辩中所持的态度。  一、道观佛寺的理、欲冲突  佛寺道观被人们视为宗教圣地,出家人应该六根清
期刊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二者都以爱情为主题,细腻的展示了一位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举动以及心理。但由于不同作家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因为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两部作品中截然不同的爱情结局,但两部作品都传达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宣言——我爱你与你无关,只是不同主人公具体展示有所不同。本文对两部作品简略地作比较阅读,从创作背景出发,尝试解读不同作家对爱情主题的理解和建
期刊
摘 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东西方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的文论著作,二者关于美学、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都是非常深刻的,对中西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与《诗学》的深入分析,探究二者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文心雕龙》;《诗学》;文艺的社会功用  在我国现存的古典文学理论著作中,刘勰的《文心雕龙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绘画艺术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莫过于明代画家徐渭所创的大写意花鸟画了。他的笔法放纵不羁,采用了酣畅淋漓的泼墨法,其中他的大写意笔法更是运用得大刀阔斧般畅快,他的画作《牡丹蕉石图》在注重物象层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探究其内在意义,在绘画上做到了将精神和心灵相融合,从此作品中也可看出徐渭的自身的心境以及他所要创造的理想人格。本文主要探析《牡丹蕉石图》中的“大写意”。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
期刊
摘 要:“学院派”民间舞发展至今风雨兼程六十多年,对于“学院派”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是舞蹈界探讨不休的话题。“学院派”民间舞要有正确的发展主流,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本文选取代表九十年代“学院派”民间舞发展的张继刚,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求学,毕业季创作的一台《献给俺爹娘》晚会中诞生了诸多优秀经典的民间舞作品。本文分析张继刚创作特点,与当下“民间舞现代化”的创作进行对比并反思,让舞蹈学者立足于本
期刊
摘 要:作为舞台表演形式的一种,舞台布景对于歌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是舞台布景的出现和发展,拓展了歌剧的演出空间,形象地加强了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从而使歌剧的所有舞台活动和场景得以顺利进行。  舞台布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建筑、材料、照明、科技及美学等诸方面。它的风格和形式对于一部剧作来说至关重要,能从根本上影响一部歌剧的风格和样式。因而,导演和舞台设计师合作的默契与否,舞台
期刊
一、概念综述  礼貌的概念源于Erving Goffman 关于面子的文章《礼仪的相互作用:面对面的行为论集》。Goffman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Goffman认为面子是人类行为和自我体现的指导,是一种在社会中自我保护的内在的情感支撑,是一个人在交往中按照能被其他人接受的方式有效的为自己确立正面的社会价值,实现自我形象的重要工具。更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社会价值,是个体按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