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意识上的“学院派”民间舞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re2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院派”民间舞发展至今风雨兼程六十多年,对于“学院派”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是舞蹈界探讨不休的话题。“学院派”民间舞要有正确的发展主流,应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本文选取代表九十年代“学院派”民间舞发展的张继刚,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求学,毕业季创作的一台《献给俺爹娘》晚会中诞生了诸多优秀经典的民间舞作品。本文分析张继刚创作特点,与当下“民间舞现代化”的创作进行对比并反思,让舞蹈学者立足于本土,为当今学院原创舞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关注到民间舞蹈“根”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院派”;民间舞;创作;传统
  纵观“学院派”民间舞蹈创作,可见从最初着眼于动作素材的挖掘到民间喜庆大场的舞台仿生,再到现代舞元素支撑的创作,“学院派”民间舞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创作上均表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编导力求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审美理想的舞蹈作品。面对层出不穷的舞蹈作品,其创作手法新颖别致,编舞技巧的运用让人目不暇接,甚至一些民间舞的创作与传统形态渐渐背道而驰,出现让人无法界定舞种的尴尬局面……代表九十年代“学院派”民间舞发展的张继刚,他曾经的创作思潮影响着民间舞系的发展。回望二十多年前的《女儿河》、《一个扭秧歌的人》、《黄土黄》、《好大的风》等作品,可谓堪称经典,仍值得我们细细品鉴,与当下舞院民间舞创作进行对比,更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的空间。
  一、寻找“根”性意识的民族精神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张继刚很早便接触到了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包括民间舞、民歌、传说等,在他的舞蹈作品中都有所呈现。《献给俺爹娘》整台晚会运用汉族秧歌,从《一个扭秧歌的人》、《黄土黄》、《俺从黄河来》等作品可以看出,张继刚不单表现的是农民,而是将其升华为农耕文明中“民族脊梁者的形象。”①舞蹈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文化底蕴深厚,抒发出黄土地孕育出来的华夏儿女百折不挠的民族豪情。“黄土情结”似乎成为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张继刚立足于民间的“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时代气息浓厚、生动的舞蹈艺术形象,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张继刚对家乡、对故土、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将生生不息的民族情结发挥到极致。用舞者的身体语言传达出他对黄土地、黄河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炽热的感情,凝聚着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张继刚的寻根意识在于把“自我”和民族的“大我”融为血液,注入舞蹈,使舞蹈带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一种鲜明的文化形态出现在舞台上。
  二、遵循民间舞原生形态,力求动作整体性
  由于张继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十分熟知,使他不断地“寻根”、“爱根”、“护根”,把对民族浓浓的爱融入到他的舞蹈中,向世人展现“黄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创作过程中,他长期深入民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民间获取灵感,真实而深切地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张继刚的舞蹈之所以“接地气儿”,是因为他提取民间传统秧歌动律,在尊重原有形态的前提下,根据音乐的结构变换队形、造型,扩展其艺术表现力。舞台上表演的秧歌,不仅是从广场进入剧场,从民间自娱艺术转向艺术家表演艺术,它更被置于当代舞台空间新感觉下,用其特有的张力结构新的意义。例如《黄土黄》中,编导将万荣花鼓原生形态直接搬上舞台,男群舞中出现大量“前推后挑”、“撇击划圆”、“弓步掏裆击”等击鼓动作,双腿颤膝、配以头部晃动的“老头步”等,再现了黄河儿女在茫茫无垠的黄土地上欢歌起舞的场面,秧歌在张继刚手里散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对当下“学院派”民间舞的创作启示
  当今一些民间舞创作,凸显出编导个人情感与个性,用自身所擅长的情感表达模式去替换原有民族的共通的情感,为此创作出的作品在整体审美上就会出现与原有民族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取向错位的问题。把现代舞技术和个性化审美植入民间舞的创作中,对于民间舞的动作结构编排、舞句重组有了质的突破,依附于传统民间“根”性舞蹈语汇基础上产生出新的民间舞蹈,将拆解重构的民间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力求体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人文精神。舞蹈变得脱“俗”就“雅”,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审美取向。但是这样的民间舞,势必离传统形态越来越远。张继刚的舞蹈创作立足于本土,凸显传统文化“根”性意识。启示舞者,民间舞作为活生生的艺术,它生动、质朴的乡土气息,率真、自然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特有的浸入的“味道”,它富于民间舞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美。在不失本源,保持其固有风格的前提下,去挖掘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用多元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来丰富它、提升它,而不是改变它。
  四、结语
  我们在遵循民间舞蹈传统时不能一成不变,更重要的是,在发展创新时不能失掉我们民族的“根”。舞蹈工作者在面对现代化冲击的时代变迁中,要不遗余力的继承民间舞这块“活化石”。只有蕴含着民族风采,浓缩了百姓真情,蕴含时代节奏的民间舞,才真正具有蓬勃、鲜活的生命力。
  注释:
  ①张华,张继刚问题手记[J].舞蹈,1991(4):20
  参考文献:
  [1]北京舞蹈学院图书馆视频库——《赵汝横张继刚白淑湘》.
  [2]吴子连.黄土的情感厚度[J].舞蹈,1991(5).
  [3]郭磊.试论现当代学院派民间舞创作的困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17.
  [4]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84.
其他文献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作为二战后日本国内的文学大师之一,他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高度声誉,在西方世界也得到了崇高的评价,甚至有人称他为“日本的海明威”。他的主要作品有《盛夏之死》、《假面的告白》、《丰饶之海》和《金阁寺》等。其中《金阁寺》于1956年发表在文学刊物《新潮》上,并因此于同年获得了“读卖文学奖”,成为三岛由纪夫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取材于1950年7月2日日本京都金阁寺纵火
期刊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南非阿非利肯人,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对于南非田园生活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对南非自然风光的深切依恋,也有对朴素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些情感贯穿库切的整个写作生涯,并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少年时代》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但同时库切明确表示从南非殖民历史开始至今,白人殖民者从未真正热爱过这片土地,他们所关注的只是物产与财富。尽管这两种观点看似冲突,但并不妨碍库切在其作品中反复讨论
期刊
摘 要:《简爱》塑造了一位命途多舛且具极强个性,敢于同命运进行抗争的女性人物。小说展现了女主角与命运抗争性格萌芽、产生、发展与高潮阶段,通过女主角坎坷的命运,揭示了女性尊严问题。该小说为女性自由、平等的正确吹响了号角,也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女性命运与尊严问题。  关键词:简爱;命运;女性;尊严;反抗性格  一、背景介绍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一个贫穷牧师家庭中,在她幼年时期自己的母亲便去世了。在其
期刊
摘 要:《我一生都在等你》原载于《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2期,转载于《读者》2008年第17期 ,是一篇较新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对爱人长达二十年的爱而不言的故事。本文通过对阿尔塔莫诺娃的分析来阐述文本背后作者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  关键词:我一生都在等你;阿尔塔莫诺娃  随着苏联解体,政治变化引起了文学变化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蓬勃发展。女性文学(又称女性小说)是由女性作家
期刊
摘 要:《诗经》中的“比”即“以彼物比此物”,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诗经》中大量运用“比”这一表现手法来描写人或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本体和喻体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及联想意义,因此在翻译中,对于词汇的选择尤为重要。  《诗经》中有大量的诗运用了“比”这一表现手法,《硕人》即为一典例,由“比”来形容女子之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对该诗这一表现手法的翻译历来是研究的重点
期刊
摘 要:《陌上桑》中秦罗敷的形象历来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赏析其多样的艺术手法,从而认识秦罗敷的“美”,以及这种“美”对后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陌上桑;秦罗;美  《陌上桑》是乐府名篇,虽然在文学研究上的争议颇多,但其艺术成就却毋庸置疑,而秦罗敷之“美”更是归功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秦罗敷之美,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美女形象的美不一样的。秦罗敷是貌美,智美与德美的集合者。这种对“美”的
期刊
众所周知,理欲之辩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初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乐记》首提"存理灭欲"将理欲对立起来。到宋代,儒家学说集大成者朱熹继二程之后,把《礼记·乐记》这一观点发挥至极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玉簪记》的戏剧冲突亦主要由“理”与“欲”这两个元素组成。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高濂在理欲之辩中所持的态度。  一、道观佛寺的理、欲冲突  佛寺道观被人们视为宗教圣地,出家人应该六根清
期刊
摘 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二者都以爱情为主题,细腻的展示了一位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举动以及心理。但由于不同作家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因为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两部作品中截然不同的爱情结局,但两部作品都传达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宣言——我爱你与你无关,只是不同主人公具体展示有所不同。本文对两部作品简略地作比较阅读,从创作背景出发,尝试解读不同作家对爱情主题的理解和建
期刊
摘 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东西方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的文论著作,二者关于美学、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都是非常深刻的,对中西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与《诗学》的深入分析,探究二者在文艺的社会功用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文心雕龙》;《诗学》;文艺的社会功用  在我国现存的古典文学理论著作中,刘勰的《文心雕龙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绘画艺术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莫过于明代画家徐渭所创的大写意花鸟画了。他的笔法放纵不羁,采用了酣畅淋漓的泼墨法,其中他的大写意笔法更是运用得大刀阔斧般畅快,他的画作《牡丹蕉石图》在注重物象层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探究其内在意义,在绘画上做到了将精神和心灵相融合,从此作品中也可看出徐渭的自身的心境以及他所要创造的理想人格。本文主要探析《牡丹蕉石图》中的“大写意”。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