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 友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hong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好!”
  我推开窗,猫跳了进来。
  这是只流浪猫,但是我从不叫它流浪猫,因为我不觉得给一个自由的生命加上限定词的做法有多少意义。既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而它也没有告诉我的意思,那么我只要叫它猫就好了。
  六年前,我刚搬到这个小区,在我书房窗外的空调风机顶上,猫就住在那儿。上帝用墨水把它涂得漆黑。它并不常住,每年只在我的窗外待一个月左右,那都是在春暖花开或者是秋高气爽时节。有时候,一般是礼拜天,我会推开窗,邀请猫进来坐一会儿,聊上一会儿天。它是只极其绅士的猫,它会趴在我的书桌上,有时候是蹲踞在我对面的方凳上,还有的时候——比如现在——是坐在我平时常用的靠背椅上,是真正的坐,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但它的腿太短,跷不成二郎腿。我们无话不谈,而且我也不觉得有任何障碍,当然我使用的是不太标准的现代汉语,偶尔也会用苏北方言,而它则用它一贯的呼噜噜呼噜噜或者呼噜呼噜,恕我耳拙,我听不出它的口音和籍贯来。
  我一直在努力教会它弄明白自己是谁。作为朋友,我想我有这个责任。
  我做了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大大的汉字——猫。
  “你是谁?”我微笑著引导我的朋友,“请跟我念:猫——”
  “喵——”
  “猫——”
  “喵——”
  我承认,在引导我的朋友建立自我意识方面,六年来毫无进展。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教学相长的热情。每年它独自来到我的窗外,举起前肢优雅地敲敲窗,又敏捷地跳到我的书桌上,又轻轻一跃稳稳当当地落在它的专用座椅上——那平常是我的座席,气定神闲地捋一捋胡子,然后开始它的身份练习。
  猫有些胖了。这六年来,每一次归来它都会有些新的变化,有时候是变得时髦,有时候是变得强壮,有时候是晒得更黑了,而最近两三年,则一年年沉稳起来。
  我们微笑着相互打量,用目光拥抱。然后,我从书架后面拿出了我们的小黑板。
  这是第几堂课?我不记得了。
  “请跟我念:猫——”我说。
  我的朋友在喉咙里面呼噜噜嘟哝了一句。我想它大概是还没有完全回忆起来我们以往所学习的。
  “猫——”我说。
  我的意思是,“喵——”。
  突然,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吓了我一跳:
  “猫。”
  它似乎也吓了一跳,猛地耸身,毛发奓起,扭头从大开着的窗子里跳了出去,像一道胆战心惊的黑色的闪光消失在茂密的草地上。我知道,我的朋友从此再也不会出现了。
其他文献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住在东昌府坝郊的崔秀才前来报案。原来,前天晚上崔秀才和夫人争吵了两句,然后崔夫人便收拾包裹走出了家门,没想到,从此失踪。  知府冯文龙心想,也许崔夫人被恶人劫持走了,或是被人杀了。可一连找了几天,都没有得到任何线索。  因崔家人口失踪搞得冯文龙心绪甚烦,这天他叫来最为信任的捕快方勇,去郊外散心。此时正是惊蛰时节,一片春意萌动的景象。忽然,冯文龙听到不远处有一位老年妇人站在一个田
期刊
单位领導生病住院,几个部门的人凑钱买了礼品一起去看。  到了楼下,机灵的人都空着手走在前面准备在第一时间见到领导握手,给领导一种他们带队来看望的样子。  剩下帅帅跟几个老实人掂着礼品走在后面。  上楼梯的时候,帅帅说:“停下!等五分钟再上。”  于是,几个拿礼品的等了五分钟才进病房。看到那些机灵人们空着手在病房站着,帅帅赶紧打招呼:“你们今天也来了?怎么不叫上我们一起来啊!”  选自《民间传奇故事
期刊
红木雕窗外,几茎浅绿泛黄的柳丝,在微风中轻漾,漾得依窗看书的夏如心双眼发饧,慵慵思睡。宰相家的千金小姐,虽然养尊处优,可夏如心常郁郁不乐。  夏如心因犯困,手中的书卷掉到了地上,她蓦地警觉,叹气般自语:“这是怎么了?”这时房内一个清亮的声音说:“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夏如心捡起掉在地毯上的《牡丹亭》,笑嗔:“只可惜了你这副伶牙俐齿。”然后正色教读,“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期刊
下班后,屁股还没落座,老婆就吩咐我说:“过几天就是我妈的生日了,我给她买了件夹袄,你下午寄过去吧!”  我拿着夹袄走在街上,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白发亲娘。仔细想想她生日已经过了几个月了,我竟然忘得一干二净,我甚至不知道母亲穿多大的衣服。我這个儿子做得太失败了。  母亲和岳母胖瘦差不多,应该穿一样的码。于是我给母亲也买了件一模一样的夹袄寄过去,还偷偷从我皮鞋里面拿出仅剩的两百元塞进母亲夹袄口袋里。做完这
期刊
西边有山,东边是河。山是老君岭,河是洗脂河。周其伟做梦也没有想到,黄昏时分,他途经黄泥湾,此路不通;返回山那边的家里,山里有野狼,他不敢在夜晚冒这个险;河里山洪爆发,他又去不了对岸。他傻眼了。  正在村边的土路上犯难的时候,一个晚归的大嫂牵着牛,向他走来。  请问大嫂,你们村谁家方便让我留宿一夜?周其伟走上前去攀谈,把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况向大嫂说明以后,客气地问。  大嫂爽朗地一笑,说,谁还能顶着自
期刊
良宽禅师居住在山脚下一座小茅庐中,生活过得非常简单。一天晚上,小偷光顾他的茅庐,结果发现没有一样东西值得偷。  良宽从外面回来,碰见这位老兄。“你也许是长途跋涉而來,”他对小偷说道,“不该空手而归。请把我身上的衣服当作礼物拿去吧。”  小偷感到不知所云,拿了衣服就溜。  良宽赤着身子坐下看月。“可怜的家伙,”他在心里沉吟道,“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选自《特别关注》
期刊
阿梅最爱迟到,上周老板正式和她说:“如果你再遲到,直接卷铺盖走人。”今天,阿梅起来看了看表,傻眼了,闹铃竟然没响,不用说又迟到了,阿梅赶紧穿衣服打车到单位。  隔着玻璃就看见老板正在前面站着,下面站着三个人低着头,都是一个办公室的,老板唾沫星子纷飞,用手指着三个人,吼着:“你们迟到,是猪啊,还是不想干了,早点说,都和阿梅学的,她今天又迟到了,还没来,等她来了我让她好看。”  阿梅本想推门进去,一听
期刊
安东城的徐记烟坊在南小街,陌生人如果在街上转一圈,估计根本找不到──这个烟坊门面儿太窄,根本就没有挂过匾牌。  它不但在南小街一个旮旯,而且不管什么时候,门板也只下个三四块,远远一望,黑黢黢的一片。  民国年间徐记烟坊的柜台是老板娘白薇站的,这个女人永远是一副三十多岁的样子,头上梳个琵琶鬏,无论寒暑,都穿一件月白色的旗袍。  ──门面的里面有一扇小门,推开来,嚯,豁然开朗。  是个小院,徐记烟坊的
期刊
因为看戏,二叔和二婶又打架了。  村里唱戏,二婶这个“戏家”肯定要到场。二婶不是戏剧演员,得这绰号是因为二婶好看戏。四村八鄉的哪里有戏,哪里就有二婶。挂在二婶嘴边的一句话是:要是一天不看戏,日子蔫蔫没意思。一天要是看场戏,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看戏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可二婶看戏丢过凳子椅子不说,有一次把娃给丢到半道上,她自己自顾自兴奋地跟人说戏,回到家,二叔问二婶娃呢?二婶揣揣怀里包裹娃的棉褥子
期刊
有个长得极丑但极有钱的男人说:“人的长相和智商成反比。”  他这话不对,孩子都知道。但因为他有钱,没人反对。有人曾站到镜子前,抚着脸嗟叹自己缺陷不够。他是把丑当做偶像,我对此的态度是躲远。  因为需要,我在生活里也有过偶像,只不过他们不够丑,也不够有钱,所以无人知晓。连他们本人也不知道。他们一闪即逝,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个小碎片,碎得都不是个完整的事,而且也不感人。我姑且叫做际遇。但他们对我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