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分裂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yan09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紫晗,1998年出生,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新诗研究。

出梅入夏


  陆忆敏
  在你的膝上旷日漂泊
  迟睡的儿子弹拨着无词的歌
  阳台上闲置了几颗灰尘
  我闭上眼睛
  抚摸怀里的孩子
  这几天 正是这几天
  有人密谋我们的儿子
  夜深人静
  谁知道某一张叶下
  我储放了一颗果实
  谁知道某一条裙衣里
  我暗藏了几公顷食物
  谁知道我走出这条街
  走出乘凉的人们
  走到一个地方
  蹲在欢快的水边
  裹着黑暗絮语、笑、哭泣
  直到你找来
  抱着我的肩一起听听儿子
  咿叽嘎啦的歌
  并抱着我的肩回家
  这一如常人梦境
  这一如阳台上静态的灰尘
  我推醒你
  趁天色未明
  把儿子藏进这张纸里
  把薄纸做成魔匣
  独具特色的女性意识构成了陆忆敏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使她成为19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同于“第三代”其他女诗人们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手法,陆忆敏诗歌中更多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相结合的方式,在文本中形成对话,显现出某种“自我分裂”的倾向。这种独特的方式也帮助诗人避免因过度关注自我而陷入“情感的泥潭”(陆忆敏《谁能理解弗吉尼亚·伍尔芙》),并在诗人与自我的对话中创建了一个开放且具有收敛能力的诗歌创造空间。
  《出梅入夏》是诗人的早期作品,在整首诗中,作者以一个母亲的视角表达了对诗意人生的渴求。“我”和“你”在每一节中交替出现,使抒情主体分裂为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在诗中交流和互动。开首第一行“在你的膝上旷日漂泊”使用的是第二人称,似乎是在讲述他人的故事,儿子弹拨着歌曲,灰尘在阳台静默着。随后视角开始转换,“抚摸怀里的孩子”的是“我”而不再是“你”,叙述者开始介入到故事之中。叙述者作为“你”的他者,在诗歌中已然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并且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在表达着自我。紧接着“有人密谋我们的儿子”给诗歌营造出一丝诡异惊恐的氛围,并且以“我们”“你”“我”这类人称代词来丰富诗中叙述者的形象,构成了一种戏剧化的效果。作为抒情主体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诗人的梦境,梦境描绘了母亲对于“失去孩子”的痛苦与挣扎。在“夜深人静”“谁知道某一张叶下/我储放了一颗果实/谁知道某一条裙衣里/我暗藏了几公顷食物”,这里“叶下的果实”和“裙下的食物”都具有一种孕育的属性,从“一颗”到“几公顷”都饱含着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之后诗人继续以第一人称视角往前推进,“我”带着一股极端的焦虑情绪脱离周圍的世界。叙述者离开“乘凉的人们”,走出“欢快的水边”,由此进入到“裹着黑暗絮语、笑、哭泣”的恐惧之中。在这一节中,多个“我”在同一场景中的重复出现,实际上是诗人自我观察的体现。以“我”对“我”的观察切入,两个“我”构成诗人的一体两面,统一在梦境中的主体之内。紧接着视角再一次转换,“你”和“儿子”的再次出现暂时缓解了“我”恐惧的情绪,梦境到此结束。
  诗人通过对无意识“梦境”的有意识分析,意在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此实现对自我的找寻。“这一如常人梦境”是不断重复且常见的,就如同阳台上“静态的灰尘”。日常经验的书写在陆忆敏诗歌中是普遍的,正如崔卫平所说:“陆忆敏诗歌中没有那种恶狠狠的、险象丛生的意象和言词,她更宁愿采撷日常生活的屋内屋外随处可见的事物:阳台、灰尘、餐桌、花园、墙壁、屋顶等等,她有着一份在女诗人那里并不多见的与周围世界的均衡感和比例感,因而她能够举重若轻。”(崔卫平《文明的女儿》)诗人对日常生活中细微事物的体认非常敏感,这些极易被我们所忽略的琐细之物,是陆忆敏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使诗人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一如胡桑所言:“她眺望外部,总携带着一种被自我体验浸润过的目光,这种目光保证了外部世界的柔韧度甚至神秘性。”(胡桑《隔渊望着人们——论陆忆敏》)此外,诗人也借助神话中的意象来增添诗歌的神秘色彩。在自我中分裂出的两个独立个体,趁着暗淡的天色,“把儿子藏进这张纸里/把薄纸做成魔匣”。这里的“魔匣”是借用了潘多拉魔盒的意象,这个神秘的魔盒可以象征女性的子宫,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理解诗人为何要将儿子藏进用纸做的魔匣里。在潘多拉的神话中,所有罪恶被释放,只有“希望女神”被关在盒子中。从这个视角来说,“儿子”藏进魔匣之中,似乎是希望正在被孕育。然而,潘多拉的魔盒仍然是一个装满过疾病、害虫、恐惧等一切负面因素的盒子,它的开启给人们带来过灾难。因此,这里的“魔匣”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儿子”的保护,另一方面似乎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一种可能被释放的危险。
  陆忆敏的诗歌中存在着不少“自我分裂”的叙述,在这种分裂之中诗人重新认识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找寻。在《出梅入夏》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由诗歌进入到庸常生活而产生的不适感与分裂感。诗歌创作是一项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动,正如西尔维娅·普拉斯无法兼顾好生活与创作,而选择在煤气中自杀一样,陆忆敏在后期也渐渐停止了创作。她所关注的是置身现代生活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女性被生活所围困的冲突与挣扎是诗人创作的题材之一。诗人在诗歌中关注自我,解剖自我,这样的一个“我”是深邃繁杂的,同时也是分裂和残缺的。特别是陆忆敏并未局限于自我,而是将这些问题置于人类普遍的焦虑之上。正如她所说:“一个女诗人最突出的优点,其实并不在于情感的泥潭特殊的缠绵。”(《谁能理解弗吉尼亚·伍尔芙》)诗人努力地挣脱了同时期女性诗歌的桎梏,她可以从一种母性视角来建立更加广博的女性主体意识。这种意识的建立,“也在一定意义上缓和了与男性话语的尖锐对立,化解了男性‘话语场’(程光炜语)的绝对权威”。(陈利《女性诗歌的另一种风景——陆忆敏诗歌研究》)
其他文献
在陈东东富有多样性的诗歌写作里,新古典意味的诗歌是其重要的构成之一,其诗歌的取材主要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典场景、传统文化等。这类写作,陈东东以其清醒的历史眼光和审视态度,混合诗歌想象力的欢悦和现代性的介入,使其文本呈现一种绵密的、复合的质感。参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陈东东的诗有“洗练”的特点,“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陈东东利用这类诗歌,从历史事件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我的一些诗作机缘巧合地被国外一些汉学家翻译为英文和日文,还发表在国外出版的诗歌合集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诗人艾诗乐又把我的三十多首诗翻译为英文,之后日本汉学家佐佐木久春也把我的一批诗歌作品翻译成日文。至今己在国外出版和将要出版的我的个人诗集,包括8个国家的7个语种,分别是美国、日本、西班牙、英国、罗马尼亚、韩国、蒙古国、埃及。其他被翻译发表或收进诗歌合集的诗歌作品,包
期刊
陈东东(1961-)诗人,作家,现居上海和深圳,近年出版的作品包括随笔集《我们时代的诗人》(2017)、诗文本《流水》(2018)、诗集《海神的一夜》(2018)、《组诗·长诗》(2019)和《陈东东的诗》(2019)。  运 河  是一番奇想扛来  新时间,长河运抵  用废了何止亿万副肉肩  迷楼幽处,他徘徊  他决意去拨快  模仿宇宙节奏的钟点  指针指向了历史隐忧  那折叠起来,加速的航程 
期刊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任何人企望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都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古往今来,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有过种种努力,尝试着利用各自学科的优势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说,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遗憾的是,人们迄今似乎仍然没有获得一个完全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一般而論,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语言交
期刊
我已经无法确定,我能够忆起的自己最初的经历是在几岁,在哪一年?那时候我的确还很小,有一天下午,父母带着我去乘黄浦江上的轮渡,乘到对岸,我不肯下船,于是又乘回来,接着再乘回去,在我执拗的请求和顽强的抗争下,我们来来回回,连续乘了无数趟轮渡,直到,比如说,听说在黄浦江上还会有一种更好玩的“诗歌船”可以乘,我这才不再坚持,这才在满天星斗和霓虹灯的夜色里回家。那个上船和下船的地点,正是金陵东路码头,那个日
期刊
阅读小葱的新诗集《夜鸟穿上鞋子旅行》是非常愉悦的心灵旅行,真挚的光芒与处处漫溢的寂寥、轻愁,回荡在字里行间:诗人正是用外部的表情掩饰或消解内心的情绪,以活泼的语言破解这份寂寥,从而得到一份充满自然与野趣的清欢。  翻开这部诗集,一方面会注意到它特别的结构:每卷都以二到四组“八首”诗构成。在强化八首诗整体精神氛围的同时,每首诗又起了不同的标题,可以独立成篇。这样“八首”又“八首”,互相生发激荡,构造
期刊
新诗之所以称之为新诗,最主要的原因是形式之新,这也是新诗得名的最直接来源。新诗本身就是诗体流变的结果,新诗的诗体产生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文体形式和文学语言的时代流变来看,新诗的到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不可逆转的文学潮流。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形式面貌与上个时代的有所区别,新诗与晚清诗歌的形式有着本质区别。晚清诗坛的创作大多沿袭古人的诗体形式,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比,难以形成自己时
期刊
陆承,男,1984年生于甘肃榆中。诗文先后见诸《散文诗》《黄河文学》《甘肃日报》《星星》《人民文学》《扬子江》《诗刊》等报刊,有作品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选本,参加第七届及第十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人民文学》第五届“新浪潮”诗会,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现居甘肃兰州。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政治文明对文艺事业的反哺和催动,作为文学工作手段之一的征文赛事显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从本质上而言,
期刊
范剑鸣,原名范建民,江西瑞金人。中国作协会员。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发于《诗刊》《诗歌报月刊》《星星》《中国诗歌》等处,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诗歌类)、全国诗歌比赛一等奖、井冈山文学奖。 出版诗集《向万物致敬》《大地庄严》《诗意瑞金》。  “征文体”是诗人们对诗歌发展负极走向的一种指认,也是诗人们对社会流行文化的一种警觉。“征文体”之所以能引发社会热议,源于两个层面的触觉反馈:一个是征文活动,
期刊
在20世纪的美国诗歌史上,罗伯特·潘·沃伦(Robert Penn Warren)是一位特别且综合的存在。他是“新批评”理论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诗与小说均斩获普利策奖,他也一度被评论家褒奖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沃伦一生创作了十几本诗集,哈罗德·布鲁姆曾不吝赞美:“从1966年到1986年,沃伦写出了几乎是这二十年内美国创作的最好的诗歌。”同时,布鲁姆将沃伦的晚期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