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或呈现:对“征文体”诗歌的观看和参与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承,男,1984年生于甘肃榆中。诗文先后见诸《散文诗》《黄河文学》《甘肃日报》《星星》《人民文学》《扬子江》《诗刊》等报刊,有作品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选本,参加第七届及第十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人民文学》第五届“新浪潮”诗会,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现居甘肃兰州。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政治文明对文艺事业的反哺和催动,作为文学工作手段之一的征文赛事显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从本质上而言,这与古代文学中的应景或命题之文并无不同,从形式上看,则更广泛地彰显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观。而且,征文赛事的契约和商业性质,也拓展和夯实了为稻粱谋的可能性。
  在我的参赛履历中,曾荣获首届中国(日照)诗歌节一等奖、“走遍全世界,还是张家界”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等奖项,用大家的眼光来看,也是“征文体”诗歌创作的老作者了。《星星·诗歌理论》立足诗坛实际,开展关于“征文体”诗歌的争鸣讨论,我作为一个观看者和参与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理想国》的“洞穴比喻”,被苏珊·桑塔格确认为摄影的隐喻,而我以为这也是“征文体”诗歌的隐喻。于是,在抽象和具象的“摹仿”过程中,山河风物的雅颂、人情冷暖的歌咏,皆通过语言的抒情职能,完成了一次拓印和雕饰。由此可见,“征文体”诗歌的创作饱含了技术的复杂性和艺术的可能性。而且,“带着镣铐的舞蹈”,对编导、舞美、灯光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而从“征文体”诗歌的本体衍生来看,可谓艺术和技术的互文演进,实质上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平民化和参与度。于是,加重的长诗(组诗)或复调美学在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呈现,吻合了辞赋的形式和内涵,在传统的比兴格局中勃发并探寻适当而和美的音符。具体来讲,“征文体”诗歌较之发表诗,更注重诗歌整体结构的构思和布局,对语言的雕琢更加全面和细致,多种修辞的运用贯穿其中,能较好展现大众审美语境下汉语的华美和典藏。
  某种程度上,昌耀的《冰湖坼裂·圣山·圣火——给SY》与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是当代诗歌中具有“征文体”诗歌属性的典范之作。其中,《冰湖坼裂·圣山·圣火——给SY》为昌耀应《诗刊》之约而作,从自我的情感表达对象出发,聚焦冰湖雪山以及采集亚运圣火的女子等意象,从“抒情我”抵达了“抒情集体”,同时,更以粗粝、拙雅和细腻的述及,呈现了西部场域的壮阔和古典。而《玻璃工厂》则是欧阳江河参加诗刊社第七届“青春诗会”时的采风之作,这首诗有着鲜明的欧阳江河独有的玄学般的语言风格,以哲学诗意化和碎片悖论化的线索,展示了“玻璃工厂”的生产和影像。
  在望远镜或显微镜的阐释里,各界对“征文体”诗歌普遍存在一种“影响的焦虑”。从这种“焦虑”的视角管窥“征文体”诗歌存在的散文化倾向、同质化趋势,以及“假大空”诗学等症候,就能确认发表诗“一尘不染”吗?如果说“征文体”诗歌与元诗、纯诗相距甚远,那么,一年数以万计的发表诗又有多少可以归为元诗或纯诗?
  所以,让“征文体”诗歌以及与之相关的争论回到诗歌和创作本身,让“征文体”诗歌更有“意趣”和“刺点”,才是“征文体”诗歌争论的最终落脚点。
  于是,一次“征文体”诗歌的创作历程,好似对一枚镶嵌了蓝宝石指环的追踪,在可视或不可视的逻辑和叙事谱系上架构和完成他者不一定能完成的文字建筑。
  詩与史串联,词与物在线,征文赛事以及“征文体”诗歌是新时代文学事业版图上不容小觑的星辰,直接或间接记录和映照历史车轮驶过的痕迹。而我们则是其中式微庸常的烛光,以向内的刀笔和向外的蜕变,赢取属于创作者的绽放和丰硕。
其他文献
海边的人,那些出海为生计的人,他们从不轻易赞美大海,只赞美到天气为止,直至收获满满的时候,才会赞美一两句大海。而更多的时候,是诅咒大海,他们是被自己驱赶到大海上,为自身与家人的生存而去冒险获取大海的物质。而居于海边的有关大海的写作者也是打捞者,他所打捞的是:有关大海的记忆、事件、亡灵。  在近海作业的话,一般是一条船,两个人,这两个人大都是父子俩或兄弟俩,也有少数的是叔侄俩。早年的气象预报常常会出
期刊
我信仰普通的一天  此时此地,就是我  我看不见它的途径  我从未看到它如何到达我  它超出一切  我所能感知的知识和真实  它带走此时  离我而去后不知它去向何处  除今天这个地点外我一无所知  只知道环绕我的未知重重  仿佛今天是唯一留下的存在  是属于我的一切,它甚至  赋予我对于今天的信仰方式  只要它在此时此地,是我  (曾虹 译)  关于“信仰”的权威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
期刊
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摘下令我们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的镜片,从而能察觉到那些裂缝——那些据我们所知,地球极有可能从中滑下的裂缝呢?要怎样才能估算出幻想力量无远弗届的危险,代之以不可或缺的谦逊呢?有没有办法去懂得我们必须摆脱人类的傲慢可以主宰地球的想法呢?这种反思全球化的艰难任务必须果断地反对那些被广泛传播、长期抱持——因而也被珍爱——的态度,而另一方面,也有些人们相信他们能将一切都归因到进化论上,自视为进
期刊
在陈东东富有多样性的诗歌写作里,新古典意味的诗歌是其重要的构成之一,其诗歌的取材主要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典场景、传统文化等。这类写作,陈东东以其清醒的历史眼光和审视态度,混合诗歌想象力的欢悦和现代性的介入,使其文本呈现一种绵密的、复合的质感。参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陈东东的诗有“洗练”的特点,“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陈东东利用这类诗歌,从历史事件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我的一些诗作机缘巧合地被国外一些汉学家翻译为英文和日文,还发表在国外出版的诗歌合集中。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诗人艾诗乐又把我的三十多首诗翻译为英文,之后日本汉学家佐佐木久春也把我的一批诗歌作品翻译成日文。至今己在国外出版和将要出版的我的个人诗集,包括8个国家的7个语种,分别是美国、日本、西班牙、英国、罗马尼亚、韩国、蒙古国、埃及。其他被翻译发表或收进诗歌合集的诗歌作品,包
期刊
陈东东(1961-)诗人,作家,现居上海和深圳,近年出版的作品包括随笔集《我们时代的诗人》(2017)、诗文本《流水》(2018)、诗集《海神的一夜》(2018)、《组诗·长诗》(2019)和《陈东东的诗》(2019)。  运 河  是一番奇想扛来  新时间,长河运抵  用废了何止亿万副肉肩  迷楼幽处,他徘徊  他决意去拨快  模仿宇宙节奏的钟点  指针指向了历史隐忧  那折叠起来,加速的航程 
期刊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任何人企望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都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古往今来,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有过种种努力,尝试着利用各自学科的优势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说,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遗憾的是,人们迄今似乎仍然没有获得一个完全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一般而論,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承、地理环境、语言交
期刊
我已经无法确定,我能够忆起的自己最初的经历是在几岁,在哪一年?那时候我的确还很小,有一天下午,父母带着我去乘黄浦江上的轮渡,乘到对岸,我不肯下船,于是又乘回来,接着再乘回去,在我执拗的请求和顽强的抗争下,我们来来回回,连续乘了无数趟轮渡,直到,比如说,听说在黄浦江上还会有一种更好玩的“诗歌船”可以乘,我这才不再坚持,这才在满天星斗和霓虹灯的夜色里回家。那个上船和下船的地点,正是金陵东路码头,那个日
期刊
阅读小葱的新诗集《夜鸟穿上鞋子旅行》是非常愉悦的心灵旅行,真挚的光芒与处处漫溢的寂寥、轻愁,回荡在字里行间:诗人正是用外部的表情掩饰或消解内心的情绪,以活泼的语言破解这份寂寥,从而得到一份充满自然与野趣的清欢。  翻开这部诗集,一方面会注意到它特别的结构:每卷都以二到四组“八首”诗构成。在强化八首诗整体精神氛围的同时,每首诗又起了不同的标题,可以独立成篇。这样“八首”又“八首”,互相生发激荡,构造
期刊
新诗之所以称之为新诗,最主要的原因是形式之新,这也是新诗得名的最直接来源。新诗本身就是诗体流变的结果,新诗的诗体产生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文体形式和文学语言的时代流变来看,新诗的到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不可逆转的文学潮流。  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形式面貌与上个时代的有所区别,新诗与晚清诗歌的形式有着本质区别。晚清诗坛的创作大多沿袭古人的诗体形式,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比,难以形成自己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