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幼师专业的舞蹈课不同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它的针对性更强。日常教学中更注重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训练,使学生理解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因此,幼师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师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学的舞蹈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训练,如芭蕾集训、中国古典舞集训,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幼儿舞蹈及创编。只有在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的基础上,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能一味生搬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即一个舞种一个学期集中学习,而是应该同时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
在第一学年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根据幼师学生的特点首先让其了解舞蹈的特点和种类,了解幼儿舞蹈和幼儿教育的关系,了解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了解幼儿园舞蹈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幼儿舞蹈的创编。如在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跳的练习选择单一小跳和中跳,翻的练习中选择“踏步翻身”,转的练习中选择平转,同时再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组合,身姿、呼吸组合,幼儿基本舞步,律动操组合。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不仅进行了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第二学年教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要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东北秧歌就应选择“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因为这两个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而且还具有表现幼儿活泼、跳跃的特点,对于幼儿编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另外,云南花灯的“小崴组合”,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马步组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和“手鼓舞”,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朝鲜族的“果格里”组合等,以及相关的幼儿舞蹈、集体舞、表演唱。以上这些民族民间舞组合都有着不同训练价值和典型性及实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准备。
二、教学能力与幼儿舞蹈编排能力共同提高
1.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是通过课内和课外实践的手段来提高。课内主要教学生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以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理解能力。教师先把动作的顺序、规格、术语口头教给学生,然后由学生通过自己对动作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课外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轮流把课内教的组合动作用术语按顺序要领讲解一遍,互相点评指出每人的优缺点。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可以把芭蕾和中国古典舞中手位、脚位及典型动作进行实例分析比较,辨别异同。可以从两种手位、脚位、身体体态、运动轨迹和内在气质及舞蹈风格上进行,使学生明白芭蕾和中国古典舞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掌握得更准确,从而也提高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
2.幼儿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及幼儿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克服其不足,力求舒展开放,动作节奏鲜明欢快;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创编丰富多彩的幼儿舞蹈。在教学生动作时,学一个动作,然后鼓励其去延伸想象,从空间、力度等变化去想象。适当地把一些现当代编导方法教给学生,鼓励她们增加各个方面的知识,这样对于表现幼儿舞蹈的多面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力。
三、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重视艺术实践
舞蹈考试是检验学生舞蹈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传统的考试方法只要会跳动作且在考试那天跳得好就能得高分,这就很片面,会养成一些学生临时抱佛脚。故应采用现场专业考核,同时结合笔试和口试。也可以采用平时分30%,学期专业考试40%,分组或个人创编表演30%,然后相加为学期分数。以上的考试记分结构,有利于检验学生综合舞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激励她们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在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要多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舞蹈创编实践,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通过单个动作的创编,到组合、小节目的创编,要抓住教师专业弹唱跳画这一优势,以音乐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音乐所展示的特定内容进行编舞,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设想,提倡个性的差别与审美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全方位提高舞蹈教学能力,使自己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幼儿教师。(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
幼师专业的舞蹈课不同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它的针对性更强。日常教学中更注重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训练,使学生理解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因此,幼师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师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学的舞蹈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训练,如芭蕾集训、中国古典舞集训,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外国代表性民间舞、幼儿舞蹈及创编。只有在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的基础上,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能一味生搬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即一个舞种一个学期集中学习,而是应该同时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
在第一学年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根据幼师学生的特点首先让其了解舞蹈的特点和种类,了解幼儿舞蹈和幼儿教育的关系,了解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了解幼儿园舞蹈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幼儿舞蹈的创编。如在训练腿的软度时,选择压腿和大踢腿,跳的练习选择单一小跳和中跳,翻的练习中选择“踏步翻身”,转的练习中选择平转,同时再进行各种风格不同的舞蹈组合练习。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的手位、脚位组合,身姿、呼吸组合,幼儿基本舞步,律动操组合。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生不仅进行了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第二学年教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要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东北秧歌就应选择“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因为这两个组合是基本动律的练习,而且还具有表现幼儿活泼、跳跃的特点,对于幼儿编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另外,云南花灯的“小崴组合”,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马步组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和“手鼓舞”,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朝鲜族的“果格里”组合等,以及相关的幼儿舞蹈、集体舞、表演唱。以上这些民族民间舞组合都有着不同训练价值和典型性及实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准备。
二、教学能力与幼儿舞蹈编排能力共同提高
1.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是通过课内和课外实践的手段来提高。课内主要教学生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以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理解能力。教师先把动作的顺序、规格、术语口头教给学生,然后由学生通过自己对动作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课外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轮流把课内教的组合动作用术语按顺序要领讲解一遍,互相点评指出每人的优缺点。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可以把芭蕾和中国古典舞中手位、脚位及典型动作进行实例分析比较,辨别异同。可以从两种手位、脚位、身体体态、运动轨迹和内在气质及舞蹈风格上进行,使学生明白芭蕾和中国古典舞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对不同的风格认识得更清晰,动作要领掌握得更准确,从而也提高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
2.幼儿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及幼儿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克服其不足,力求舒展开放,动作节奏鲜明欢快;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创编丰富多彩的幼儿舞蹈。在教学生动作时,学一个动作,然后鼓励其去延伸想象,从空间、力度等变化去想象。适当地把一些现当代编导方法教给学生,鼓励她们增加各个方面的知识,这样对于表现幼儿舞蹈的多面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力。
三、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重视艺术实践
舞蹈考试是检验学生舞蹈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传统的考试方法只要会跳动作且在考试那天跳得好就能得高分,这就很片面,会养成一些学生临时抱佛脚。故应采用现场专业考核,同时结合笔试和口试。也可以采用平时分30%,学期专业考试40%,分组或个人创编表演30%,然后相加为学期分数。以上的考试记分结构,有利于检验学生综合舞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激励她们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在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要多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舞蹈创编实践,教师适当地加以指导,通过单个动作的创编,到组合、小节目的创编,要抓住教师专业弹唱跳画这一优势,以音乐特有的形式与内涵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音乐所展示的特定内容进行编舞,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设想,提倡个性的差别与审美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全方位提高舞蹈教学能力,使自己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幼儿教师。(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