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民俗文化带入初中历史课堂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yv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文化和历史教育的关系
  《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着重诠释了“民”以全民族为主体的特点,“俗”包括了精神与物质在内的民间生活文化。在表现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民俗文化教育是指在民俗文化中开展教育活动,其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知识素养,塑造良好品质;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传承民俗精髓;有利于学生培养审美意识,提升民族气质。
  
  初中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初中民俗文化教育现状
  目前初中历史教育过于重视文字记载的文化资源,尤其是重视古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典籍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典范作用,而对那些非物质的、无形而丰富的民俗教育内容,如传统工艺、民间故事、传统游戏等,则大多忽略了,这使得民俗教育的地位被进一步被边缘化。同时,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的教育模式不能把孩子的学习、生活世界有机结合,孩子的现实生活世界被正规的学习生活所占据,而没有机会去接触那些存在于学校教育之外的活生生的民俗文化。
  (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利,这为开发民俗文化的校本课程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在实践中开发的课程,就具有更为生动、准确、有效的教学资源。其开发主要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分布有其特点。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使学校真正成为民俗文化课程开发的重要场合,依据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来选择最能体现本地文化特点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认真研究本学科中对于民俗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自己成为传承和发扬本地民俗文化的先行者。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历史课程中的现实资源,改变历史远离现实带来的学习的生涩,唤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与历史渊源的沟通,打造民族精神的厚重根基,培养昂扬向上的情感态度;通过利用历史元素对现实状况的补充,让现实更立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民俗专题教学的开展与校外体验教学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开展民俗专题教学:从商周、秦汉到隋唐、明清的文化专题史着手,教师进行系列性文化史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走进历史品味民族节日来源,彰显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教师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整合,呈现出各朝代的习俗专题教学活动,把古代百姓的衣、食、住、行、娱乐、节日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也要探索适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如校外体验教学,感受中国都城的文化氛围,增强爱国意识,真正的感受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积淀那厚重的民族情感,达到一种文化的交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历史课本中大唐盛世王朝、明清盛世,寻找到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
  
  民俗文化切实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省市或地区实行会考制,初中历史学不计入中考科目。而部分省份历史学科参加中考,即使成为中考科目,形式也多为开卷,隐形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各个初中学生生源的同比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学校都要力求创新高分,使得教师在平时传教时大多求高分、满分,从而忽视了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中的民俗精华与底蕴,力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找到一条合理进行民俗教育的途径,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知识、情感两不误。
  
  小结
  我国处于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格局中,要提高民族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一代,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有益于公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结合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学的建设,把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传承、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也是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者们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其他文献
摘 要: 考试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内容。文章对现行的考试管理制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高校考试工作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考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检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质量,以及促使教务部门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考试质量、改革考试方法、实施考试科学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
句子理解是一个整合多水平信息构建意义的过程。大量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研究对句子理解的认知加工展开了深入探讨。结果发现句子意义整合中超语言信息与词汇水平信息具有相似的神经时程和重叠的脑区域,表明句子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涉及广泛的超语言信息的立即同时作用,支持了语言理解的一阶段模型。今后的研究应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对已有研究领域进行验证和拓展,并重视不同语言的特殊性,开展跨语言研究。  对于超语言信息
提出了耙爪耙取物料理想面积的理论计算方法,并编制了确定该面积的计算机程序。实例计算表明,由这种方法确定的理论计算公式是正确的。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method
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能够恰当、得体的使用汉语语言。Ellen Bialystok将语用能力定义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相关的各种能力。它包括说话者使用语言以达到不同目的的能力,也包括听话人透过语言形式来理解说话人真正意图的能力。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输入和输出的两个过程。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和学生语言输入输出能力有关。语言的输入输出同样也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在研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提高外语的最好方法就是生活在说这种语言的人群中,次之就是用这种语言作广泛阅读”(Frank Smith)。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大量输入,没用输入,也就没有输出。因此对于缺乏语言环境的地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课内外进行广泛自主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课外自主阅读与自主学习  对于“课外自主阅读”,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毫无疑问的是,阅读是学习的一种主要活动,因此,
风驾上云或云凭借风,携裹着印度洋的温热与潮湿,翻越哀牢山系,继续向东,向北,穿过点苍山南端峡长的山谷,穿过幽暗的时光与历史,长驱直入,一直抵向大理——中亚大陆这块丰腴、
创造教育是20世纪初兴起的教育思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为创造教育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认为,所谓“创造教育”是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批判性地传授现代知识信息,培养创造技能为内容,以极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创造潜能为使命的教育。它是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前极为重视创造教育,他曾在《创造宣传》中写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研究背景]近百年来,地球气候主要经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健康威胁。在过去的几十年,地球表面温度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