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第二代”之现状、走向及对策分析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了解“农民工第二代”群体的现状,预测其走向,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加强和完善对“农民工第二代”的教育;第二,城市化发展中对“农民工第二代”的吸纳;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工第二代
  
  “Migrant workers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status quo and moving toward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Nai-fengChen Wei-min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China )
  Abstract: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the new period, the understanding of "second-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groups of the status quo, forecast its direction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first: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second: Urban development of "second-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to absorb the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second-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pointed out the new path.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second generation; urbanization Education Certificates
  
  “农民工第二代”是指年龄在十几、二十几岁,从小就出生并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700万至800万的“农民工第二代”跟随父母住在城市,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全方位的管理和教育,加上他们的强烈融入社会的愿望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斥和歧视,再加上学校及社会教育的缺失,导致大部分“农民工第二代”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安全防范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甚至变
  成“问题青年”或“黑色势力”,成为城市社会的一大挑战。
  
  一、“农民工第二代”的现状考察
  
  “农民工第二代”在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由于亲子缺乏沟通及来自城市的各方面的漠视与排斥,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障碍,而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民工第二代”大多数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思想道德建设出现危机、越轨行为日益趋多。经过调查,“农民工第二代”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量进城实现的。而深层原因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学校教育的无助、政府力量的漠视,使“农民工第二代”的正常社会化越来越难以完成,现状及前景堪忧。
  1. 缺乏温情家庭背景下的“农民工第二代”心情苦闷。城市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批量进城成为必然趋势。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挣钱,几乎成为落后地区每个农民家庭的唯一或无奈选择。青壮年进入城市后便开始了融入城市的进程。在城市的农民工很大一部分考虑到为让下一代更好的接受城市生活的熏陶,受到更好的教育,把子女留在了自己身边。然而进入城市生活的高门槛,使得这样的家庭教育往往有心无力,无论父亲还是母亲,在一天的繁重工作后,几乎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对子女进行督促、引导和教育,只有少数的父母能辅导子女做功课或检查作业。他们只能管子女的生活,却没法顾及子女的心理,包括日常品德行为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近代,许多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在他们的教育著作中,无不强调家庭教育在儿童身心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1】“农民工第二代”的父母亲普遍缺乏与孩子们的沟通,难以完成对他们的正常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更甚者,有的农村妇女进城见了世面后,闹着和男人离婚并无情抛弃孩子。这对于“农民工第二代”的伤害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2. 弱势学校教育下的“农民工第二代”行为无助。在“农民工第二代”社会化难以通过家庭教育正常完成的同时,学校教育现状也不容乐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由于受户口等门槛的限制,如果想要进入当地公办学校,要么被拒之门外,要么需交纳高额的借读费,这常常使广大农民工望而却步。尽管国家财政部于2004年年初明确提出:“今后在城市中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但因为我国教育经费跟着户籍划拨的制度,使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对于执行决定缺乏积极性。另外,一时兴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也成为城市一隅中的弱势,办学资金难以保障,办学设施简陋,师资缺乏且水平不高,教学管理无序化,即使勉强维持,也成为“农民工第二代”眼中的农村学生“收容站”。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有随时被当地政府关停的可能。“农民工第二代”难以享受与城市同龄人一样的教育。
  3. “三不管”环境下的农民工第二代前途暗淡。“三不管”环境,是指城市政府的“属人意识”教育中没有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弟学校无力顾及“农民工第二代”自尊受伤下的辍学现象,农民工子女的父母亦无精力全面教育和管理他们。这种状况下,使“第二代”们很容易形成一种“乡党”意识。一旦这种“小集体”中某些人沾染上不良习气,便会迅速传染给其他人,形成“共同犯罪”。所以说,在这种城市环境下的农村子女,一般前途暗淡。
  
  二、“农民工第二代”的走向探讨
  
  “农民工第二代”中有些通过升学逐渐走上了以学历“跳农门”的路;还有一部分像其父辈一样继续在城市中从事最下层的工作;另有一部分看不惯城市的冷漠,回归祖籍务农;剩下一部分成为城市的游荡者,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1. 成为城市里的漂泊者。“农民工第二代”们多数能获得的最高学历也就是初中毕业证,以一无技能、二无门路、三无学历的状况在城市找工作,只能成为城市生活中以出卖力气或出卖皮肉为生的临时过客或漂泊者。
  2. 成为城市中的街头混混。现在的“农民工第二代”几乎成为了城市混混的后备力量。大部分农民工子女辍学或初中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都选择了一种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毕竟,父母打工挣钱,每天总会给子女一些零用钱,他们则得过且过,泡网吧、进歌舞厅成为“必修课”。闲时在城市里游荡,经常作些“偷鸡摸狗”的勾当,通常还会喝酒闹事,寻找乐子。父母也是无奈,一来二去,“混混”就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3. 成为社会潜在的黑色力量。对于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第二代”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使得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共青团广东省委和广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联合调查显示,广东省未成年犯中有51.8%是外省未成年人,他们几乎都是农家子弟,且都只是初中一、二年级以下的文化程度。【2】疏于管理的农民工第二代大多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城市中的花花世界已占据他们的心灵。“回乡务农”的念头几乎令他们难以启齿,来自城市各方面的歧视与冷漠,更使他们对身在其中却又不属于他们的城市“恨之入骨”。相同的境遇和类似的生活故事,使“农民工第二代”们很容易形成小团体,他们重感情、讲义气,把“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作为处世信条,他们缺乏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很多人就在“哥们义气”中走向了潜在的犯罪道路。
  
  三、“农民工第二代”的对策分析
  
  要真正解决新时期“农民工第二代”的诸多问题,必须在治标的同时着重于治本。前者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对“农民工第二代”的教育,后者则需要从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发展两个大局来解决。
  1. 加强和完善对“农民工第二代”的教育。教育是引导新时期“农民工第二代”的主要办法。解决“农民工第二代”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个人性格缺陷、学习目标混乱、越轨行为发生、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识不清等问题,无疑应从提高“农民工第二代”群体的素质入手,充分发挥教育的启迪作用与教化作用。
  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只让农民工“挤奶”,不让其“吃草”,是没有道理的。农民工应该获得与所在城市市民的同等对待。尤其“农民工第二代”的教育问题,这是事关国家与城市长远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城市化发展实践中理应得到国家及政府的重视及全面、有效解决的问题。第一,实行同城待遇。让“农民工第二代”主要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与城市同龄人同校读书,享受同城待遇,将有助于逐步消除城乡差异,促进“农民工第二代”融入城市。因此,要充分发挥公立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其吸纳“农民工第二代”入学的能力。要将“农民工第二代”的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使“农民工第二代”也能享受公立学校资源。对于评优奖励、入党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皆一视同仁。在充分发挥公立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打工子弟学校的引导,促进其办学水平提升。要将打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使用、学籍管理、校园安全、教育教学、教师选聘、教研培训等工作纳入地方常规教育管理之中。对于“农民工第二代”户籍地和流入地教育资金的调整问题可以吸取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的教育券思想,教育券制度一旦实施,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有权向户籍所在地申请、持有一定面额教育券,他们到哪里上学就向哪里缴纳教育券,购买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收到教育券后,与所在地政府结算费用,而流入地政府和户籍地政府之间,再按实际的教育券数量,经中央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以此解决流入地政府吸纳“农民工第二代”入学的资金问题。第二,各城市社区应积极开办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培训班,以增强父母责任感,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在完善“农民工第二代”家庭教育,促进“农民工第二代”社会化上发挥作用。正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埃尔维修说,“儿童获得运动和生命的时刻,就是获得最好教育的时刻。[3]”因此此项措施刻不容缓。所需经费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资,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动员社会力量建设专项基金予以支持。
  2. 城市化发展中对“农民工第二代”的吸纳。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必然趋势。怎样使农民转化为城市市民是世界性课题。中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如果多数人是农民,是不能称为现代化的。所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民的转化是一个漫长而又必须的过程。中国的农民工的身份是由于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在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需要农村劳动力,而国家又不想承担农民工的城市居民福利待遇,由此国家便在制度安排上把本来分享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复制到城市中来,让农民继续保持农民的身份及其制度安排权利,但在劳动力使用上进入工人市场,由此,“农民工”概念产生,农民工是“城里的非城里人”,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第三身份。[4]所以,在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贡献城市多年,农民工及子女已然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政府应适时采取措施将其完全吸纳为城市市民,彻底废除农民工的“城里的非城里人”身份是明智之举。在这方面可以从户籍制度上采取渐进原则,如已在某一个城市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并且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生育的可获所在城市户口;已在城市工作超过三年的农民工,已有固定工作或住所的,不论子女是否在城市生育,全家人皆可申请所在城市户口等措施。这既有利于城市化进程,又有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农民工第二代”的成长、发展及与城市的融合。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为“农民工第二代”指出了新路。中国近9亿农民,近期不可能从农村转移出来。因此,新农村发展战略正当其时,符合农民、农村、农业实际,让农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重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所以新农村建设也成为解决“农民工第二代”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发展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即让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能感到一种满足感,一种幸福感,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分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同时,延缓或减轻自己的痛苦感;在腰包逐渐鼓起来的同时村民安居乐业,村庄秩序井然,农民心情愉悦,生活充满预期,具有自己的生存价值与尊严。农村成为农民愿意安身立命的社区共同体。美好的新农村建设图景对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是一种昭示。他们大都在城市的成长过程中吸收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各方面的先进思想,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有发达地区开放思想的开拓者。“农民工第二代”如果能放低身价,潜身农村,搭建起新农村建设中与城市间的桥梁,当大有可为。因此,“农民工第二代”回乡创业,应成为改变自身人生历程的理想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5]作为青少年群体中一部分的“农民工第二代”,应该受到来自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议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调研报告,2005.
  [3]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5] 吴仪.认真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向新阶段[N].人民日报,2007-5-31.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计算机(NC)应能够替代PC在图书馆的应用中替代发挥它相应的作用,将会对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节省成本、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本文简单介绍了网络计算机的优势和组建应用实例。  关键词:网络计算机;NC;现代化管理;图书馆;应用    Abstract:The network computer (NC) should be able to replace PC replacing the eff
期刊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语文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质特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味”呢?笔者从以下五“味”考虑,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有趣味    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是人人喜欢的,做语文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让学生喜闻乐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本理论,以体育隐性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隐性课程的界定,确定其定义,分析组成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精神文化诸要素,提出了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突出重点,抓好主要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充分发挥师生在隐形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出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隐性课程;体育教学;策略    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是近几年来课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
期刊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要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教育条件下,师生关系会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在信息时代,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体验形态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时代,不再人为地把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机械地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或是在不同条件下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施教者与受教者必然发生交往行为,产生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沟通和融合的状态,
期刊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笔者在听有些教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为此,笔者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1,从时代发展需要角度。现代社会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就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学习只能获得今后工作所需知识10%左右,其余
期刊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课题,紧接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之后,通过对ATP结构简式的特征的讲解,得出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以往讲这个课题时,笔者都是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顺序讲解。虽累累千言,汗流浃背,学生却只会死记硬背,收效寥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试着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    为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给学生一段材料:能源物质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
期刊
数学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思维的细胞,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常采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涡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去改变教学的方式,但仍有太多旧时的痕迹,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景,失去了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怎样的课才是
期刊
一、确定复习的总体思路    高三数学复习可以称得上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阶段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更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根据数学思维的特点,复习内容的安排应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为了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效益,笔者和备课组的其他同事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结合本校高三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高三数
期刊
阅读教学,读是重要一环。读的形式有多种。重点阅读,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能引起情感冲突与升华的句或段反复阅读。通过重点阅读可以让学生读出各自的独特体验,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上自然流露,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使课堂中学生的读有滋有味,从而横直地让“阅读”变成“悦读”。    一、重点阅读让学生的情感在文本中酝酿升化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只要教师启发得当,怀疑与批判的阅读方法是可以尝试的。    一、引导质疑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利用批判性地阅读能帮助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