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才授职,人事相宜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228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量材(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a这里的“官”是指官职,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职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根据才能大小来授予合适的官职,根据品德高下来确定适当的地位。“量才授官”即现在说的“量才授职”,它一直是古人公认的一条用人原则。“量才授职”的目的是为了求得“人事相宜”。所谓“人事相宜”,就是用人和治事相适应、相协调,职得其人,人称其职,人尽其才,事竟其功。
  一、为官择人,人称其职
  “为官择人”是实现人事相宜的重要手段。“为官择人”就是根据职务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称职的人,反对因人设官。唐太宗十分强调“为官择人”的重要性,他讲:“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b 他又说:“作为有德君主,任用官员必须做到为官择人,不可以随随便便就起用。”c要做到“人事相宜”,就要“为官择人”,而不能“为人择官”。
  “为官择人”说起来很轻松,真正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古今用人实践中经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为人择官,因人设事。领导者往往看到某人或某群人有功劳了,或资格老、有苦劳了,甚至觉得与自己亲近、顺意、顺眼,就想提拔他们担任更高的职务,而不在乎他们是不是适合这些职务的要求,甚至额定职位已经满员,领导者还要想方设法新设一些职位以满足安排人的需要。
  韓非子曾尖锐批评商鞅变法中的某些规定,他说:“商君的法令规定:‘斩一颗敌人的首级赐给一级爵位,愿意当官的可以当秩次为五十石(官员等次)的官;斩两颗敌人首级的赐爵二级,愿意当官的可以当秩次为百石的官。’这就将官和爵的升迁与斩首之功对应起来了。假如有法令规定‘斩获敌人首级的可以当医生、工匠’,那他们肯定盖不成房子、治不好病。因为做工匠的,靠的是手巧;做医生的,靠的是懂得药理;而让有斩首之功的人去做这些事,则和他们的才能不相符合。同样,当官理政的,靠的是智慧和才能;斩获敌人首级的,靠的是勇敢和力气;用靠勇力立功的人去担任依靠智慧和才能办事的官职,就如同让杀敌立功的人去当医生、工匠一样。”a
  在这里,我们不评价商鞅变法的功与过,单就韩非子所指出的这条规定看,商鞅的确是犯了一个错误,他所采取的办法就是典型的“以人择官”,而不是“以官择人”。即使按照现代人事行政学的观点来看,韩非子的批评也是完全正确的。杀敌立功,理应受到奖励;但官职不是奖品,不能用作奖励。如果要给予精神奖励,可以记功,给予表彰和荣誉等,如商鞅也采取过“有功者显荣”b的措施,可他又规定“欲为官者”可以为官,这就不对了。如果要给予物质奖励,可以奖给金钱、田地、布帛或其他实物;而官职是有任职要求的,不合乎任职要求,即使有天大功劳也不应任职,否则便违背了“人事相宜”的原则,会把政事搞得一团糟,结果不仅害了国家和百姓,也害了任职者自己。
  据《隋书·柳彧传》,隋朝初年,隋文帝多任用武将担任各州的刺史,结果“类不称职”,即一般都不称职。柳彧担任治书侍御史,忠诚正直,敢于直言。他上表给文帝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代明君,他出身布衣,但深知人才各有长短。他与身边二十八员武将,披荆斩棘平定天下,及至功成之后,这二十八员开国武将没有一人担任行政职务。”在称赞了刘秀的正确做法之后,柳彧话锋一转:“刚才我看到诏书上任命上柱国(勋位第一等)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和干子已年近八十,到了迟暮之年。以前他任过赵州刺史,由于职务上的事他不懂,政务都交给手下一伙小人处理,结果是贿赂公行,百姓怨声载道,编出骂他的歌谣到处传播。”最后,柳彧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俗话说:‘耕种的事问农夫,纺织的事问妇女。’这就是说人各有所能。和干子精于弓马武艺,这是他的长处;但管理百姓,履行职务,他就不懂了。陛下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日夜操劳。如果说是优待老臣,自可多多赏赐金钱布帛;如果任命他担任刺史,那国家损失就太大了。”a隋文帝听了直说好,便免去了和干子的职务。柳彧这段话有一个看点,就是人各有所长,“耕种的事问农夫,纺织的事问妇女”,以这样一个浅显的比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公职,尤其是那些重要职务,要挑选合适的人来担任,不能作为奖品、礼品使用;否则任用非人,造成国乱民怨,损失重大。
  为了做到人事相宜,古人不但主张用人所长,有时还考虑得更细,即根据职务当时当地的实际需要,选择作风相合、性情相符的人来担任,真正做到了知人善任。北宋真宗时,秦州是边远地区,曹玮在知州这个职位上时间已经很久了,多次请求替换。真宗问宰相王旦谁可替代曹玮,王旦推荐枢密直学士李及。真宗于是任命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朝廷众官议论纷纷,都说李及虽然谨慎、厚道,品行可靠(“谨厚有行”),但不是戍守边境之才,接替曹玮将“不胜其任”。王旦听到大家的议论也不解释。过了一段时间,从边境传来了赞扬李及的消息,大家又都说王旦有“知人之明”。王旦这才说出了他推荐任用李及的考虑,他说:“曹玮做秦州知州有七年之久,羌人对他惧怕而顺服。对于边境事务,曹玮都已妥当处理并形成章法。如果派别人去接替曹玮,必然为了表现自己聪明且敢于创新,对曹玮的章法多所变更,从而破坏曹玮多年治边得之不易的成绩。我之所以举用李及,只是因为他稳重厚道,一定会严格遵守曹玮的规矩和处理方式而已。”a听者叹服不已。
  这件事情说明王旦是一位高明的识人用人者,他不墨守成规(比如大家都认为守边疆必须用果敢勇猛之人),而是因时因地而异,做到人事相宜。曹玮当初担任知州时的秦州,与李及接任时的秦州大不相同,那时任命一个办事果敢、锐意改革的人是对的,曹玮经营七年,尽革其弊,诸事步入正轨,“已尽其宜”。如果接替他的人又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一番,就会尽失其宜,百姓也受不了折腾。而李及的特点是“稳重厚道”,稳重则不会随意折腾,厚道就不会为了显示自己高明,而贬低和推翻前任的成果。所以,李及能守其成。守成并不是守着不动,而是承认原来的基础,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其中也包括适时进行一些局部的调整和改革。看来,古人的经验并不是墨守某些教条式的用人章法,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治事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人选,力求人事相宜。   二、大材大用,小材小用
  用人如器,人无弃才;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同的人才重要程度完全一致。人才各有所用,大材大用,小材小用。王安石在讲到“任人之道”时,非常概括地说:“人的才能有高低区别,人的品德有厚薄不同,所以给他们安排职务,就可能有的合适,有的不合适。”只有懂得了这一道理,才算明白了对人的任用之道。这样,任用人的时候就要努力做到量才授职,人尽其才。王安石进一步说道:“让那些德厚而才高的人担任长官,让德薄才低的人担任属员。”a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明确地论述了量才授职的必要性,他说:“职务有大、小、繁、简的区别,才能有短、长、能、否的不同。人与职务相称,则政务就能做好;能力不适应职务,事情就办不好……如果任用能力弱的去干需要能力强的职务,将大职务授给小才之人,希望一个人去完成他不能完成的任务,强求一个人去干他干不了的事情,那么,即使設的官职再恰当,人才再加倍,也无济于事。”b
  古人不但在道理上讲清了量才授职的必要性,而且还积累了这方面的一些用人经验。例如,有人品德方面比较突出,而才能相对差一些;而有人才能比较突出,品德却不牢靠。王安石说:“就人的一般情况而言,才能、品德各有不同,有的有才能,有的没才能,有的忠诚,有的不忠诚。知道他有才能,就应让他承担重要的任务;知道他忠诚,就应让他承担需要诚信的工作。”a
  明成祖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经验,永乐二年(1404)四月,吏部尚书蹇义奏请第二天选拔官吏的事,明成祖将他教导了一番,话讲得简明扼要,其中说道:“用人之道,各随所长,才优者使治事,德厚者令牧民。”b这里的“治事”与“牧民”是相对的,“牧民”即管理百姓,指担任各级地方长官;“治事”不是泛指治理各类事务,而是指担任中央各部门有一定专业性、行业性的工作。让才华出众的人“治事”,比如翰林院一般都是选拔学识渊博的人在其中供职,兴修水利也需要懂治水的专业人才,等等。“牧民”当然也需要有一定才能,但对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地方官来说,要求他们廉洁奉公,厚生爱民,比要求他们才华出众更为重要。古人这方面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细细琢磨一番。
  用人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到用人得当,人事相宜,并非易事。如果只是简单地作一番考察,按照固定模式去套用、衡量一个人的德才情况,最多算是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或表面情况;要想做到人事相宜,还需要掌握此人的性情特点、思维方式、处事方法等。《吕氏春秋》讲了一个用人实例:春秋时,齐国的国相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马上想到了国相让谁接班的问题。当时有两个德才兼备的人可供选择:鲍叔牙和隰朋。管仲帮助齐桓公分析了鲍叔牙与隰朋的不同特点:第一,鲍叔牙对己、对人都要求严格;隰朋要求自己的标准高,而要求别人的标准低。第二,鲍叔牙不愿意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发现别人有过错,总忘不了;隰朋对人宽厚,能谅解不如自己的人,对别人的过错采取分析态度,对有些过错视而不见。第三,隰朋对待事务,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反对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鲍叔牙做不到这样。管仲认为隰朋这些不同于鲍叔牙的品质,正是做一个高级领导者所必须的,因而推荐了隰朋。a
  在用人实践中,即使认认真真地按照职位要求去选拔人才,也会有任用不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办法就是及时调整。西晋时候有个叫庾峻的,曾任御史中丞、侍中等职,是当时官场上公认的“有才思”的人。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提出了“随才任官”等建议,其中说:“如果官员能力小,不能担任较高的职务,就可以降职到较低的岗位上,这也是‘使人以器’啊。”b“能上不能下”曾是困扰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大弊病,主要原因就是人们长期存在“不犯错误就不能降职”的陈腐观念。而古代的有识之士将这种职务调整称为“使人以器”,认为将不胜任较高职务的人员及时调整到较低职务上,是应当的,是自然的。这真是了不起!
  选人之前,首先明确和坚持“为官择人”的原则,反对“为人择官”;选人之中,坚持量才授职,大材大用,小材小用;选人之后,可以适时调整,做到人事相宜。这是古人给我们提供的一套完整有效的用人经验。
其他文献
护封,百度词条作如下解释:“书籍封面外的包封纸。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和装饰图画,作用有两个:一是保护书籍不易被损坏;二是可以装饰书籍,以提高其檔次。”  这个解释,应当说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容易与“书衣”相混。  书衣,顾名思义,就是给书“穿上一层衣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把护封看作书衣的,不过,仍有不同。护封,一般是图书出版时,随图书印刷而存在,上面“印有书名、作者、出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部书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唐代学者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所说:《文选》成书以后,“后进英髦,咸资准的”,成了士人的必读之书。据说李白早年曾三次拟作《文选》中的诗文,杜甫更明确地告诫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到了宋代,还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可见其盛行的情况。时至今日,“《
期刊
微之a,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
期刊
(大通元年,即527年)初,上作同泰寺b,又开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协c。上晨夕幸寺,皆出入是门d。辛未(初八),上幸寺舍身;甲戌(十一日),还宫,大赦,改元。e  (中大通元年,即529年)九月,癸巳(十五日),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a。上释御服,持法衣b,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子(十六日),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槃经》题c。癸卯(二十五日),群臣以钱
期刊
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a,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但数年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乃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b,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c,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d。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张文忠近时所称贤相e,然其声施于后
期刊
不知不觉间,春的脚步近了。冰消雪融,草木滋生,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一点一点舒展开来。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春”字,来欣赏这幅“春归图”吧。  “春”在甲骨文中有等写法。左边上下两部分都是草,中间是“日”,“日”在“草”中,寓意阳光和煦,草色青青。右边是“屯”。对于“屯”在整个字形中所起的作用,文字学家们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屯”仅表示读音。例如许慎《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草)从日,艸春时生
期刊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集》)  【品读】  苏舜钦,字子美,曾有汉书下酒之趣典。不意,诗写得亦如此  有味。  此诗首句就十分惊人:“春阴垂野”之“垂”字,用得甚为奇绝。“垂”,本是笼罩之意,但不直用笼罩,一“垂”,天就低了,云亦浓了。想象一下,什么情境?大有帘帷遮目之况味。隔帘望物,“草青青”也不是草青青了,约成了黑布隆冬的暗青青了。接
期刊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a。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b,其衰也亦有三仁c。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d,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e。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f,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g。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
期刊
秦良玉(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石砫(今重庆石柱)宣抚使,明亡后,南明王朝追谥她为太子太保、忠贞侯。秦良玉一生戎马倥偬,东征西讨,战功赫赫,崇祯皇帝赋诗盛赞她“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清末女杰秋瑾称赞她“执掌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列入正史将相传的女性。  袭领夫职,姽婳将军挥师勤王  秦良玉出生于一个贡生之家。
期刊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插科打诨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有一套功夫,且无不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力,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