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中晚泊犊头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集》)
  【品读】
  苏舜钦,字子美,曾有汉书下酒之趣典。不意,诗写得亦如此
  有味。
  此诗首句就十分惊人:“春阴垂野”之“垂”字,用得甚为奇绝。“垂”,本是笼罩之意,但不直用笼罩,一“垂”,天就低了,云亦浓了。想象一下,什么情境?大有帘帷遮目之况味。隔帘望物,“草青青”也不是草青青了,约成了黑布隆冬的暗青青了。接下去,“时有”一句中的“明”字,用得亦甚为奇绝。再想象一下,灰漆漆阴沉沉的天里,概唯有纯白、纯黄的花朵,还必得是“一树”,方能耀眼夺目,使人眼前一亮。再回来看,先是春阴垂野,灰麻麻的。接着是幽花耀眼,明乍乍的;前番是死气沉沉,后来是鲜气泼泼。这前后间的对比与跨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感受,叫人不得不拍手
  叫好。
  苏舜钦、梅尧臣齐名,合称“苏梅”。苏舜钦作诗,遣词造句,多生僻艰涩。钱锺书《宋诗选注》里就讲:“苏舜钦的观察力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辞上也常犯粗糙生硬的毛病。”不过,就我读来,倒觉苏舜钦用字,似总能出奇。如上之“垂”之“明”,是例。其另有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之“生(有分娩之意)”之“弄(有游戏之意)”,亦
  是例。
  再回来说此诗。前两句,纯描景,且看其下如何续。
  “晚泊孤舟古祠下”之“晚泊”,既点了题,又佐证了前两句所云忽阴忽明,实乃舟行水上所见,遂才“时有幽花”,也才变化多端;还交代出了作者是旅人,且身单影只。想来,一个人买舟独渡,本就是很凄惶的事,偏又遇着“春阴垂野”的天气,就更添了无限的凄冷了。好在水畔时有白一树黄一树的花儿闪现,偶尔点缀一下冷冷又长长的行程。至晚,雨势将至,遂泊舟岸边古祠下。作者大约还未及细想什么,风就起了,雨也来了。羁旅之人无可去处,且就湿漉漉着身,潮漉漉着心,借着满川的风雨,看潮水由远及近,涌将上来……
  “晚泊”二句,明是叙事,实则说的全是心情。
  说起看潮,想起周密《武林旧事》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周密笔下的潮,看的是闲心与闲情,赏与享的份儿多些。相比,苏舜钦此诗里的潮,虽有满川风雨相助,想来也着实堪赏堪享,然凭其孤舟羁旅之心,恐怕赏与享的意味,就要少很多了。
  另外,“满川风雨看潮生”若单摘出来看:满川风雨,可视作环境;看潮生,则拟为态度。如此而论,这末一句,便大可玩味
  了。(杨蓉)
其他文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其主要事迹记载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诸葛亮早年避世,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作“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又辅佐后主刘禅,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五丈原镇)。诸葛亮的一生真正
期刊
鵩鸟赋(并序)  ﹝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
期刊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a。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b,亡东京者胡广c。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d。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沴以结祸胎e。故其荡覆之机,篡夺之兆,皆指导之,驯致之。虽年祀相远,犹手授颐指之然也。其为贼害,岂直莽、卓之比乎?  (《全唐文》卷四九五)  
期刊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很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张成在白米粥上放油脂,制成“膏粥”,用以祈蚕。所谓祈蚕,是指旧时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祭蚕神,祀门户,迎阳气。隋杜公瞻注释《荆楚
期刊
护封,百度词条作如下解释:“书籍封面外的包封纸。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和装饰图画,作用有两个:一是保护书籍不易被损坏;二是可以装饰书籍,以提高其檔次。”  这个解释,应当说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容易与“书衣”相混。  书衣,顾名思义,就是给书“穿上一层衣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把护封看作书衣的,不过,仍有不同。护封,一般是图书出版时,随图书印刷而存在,上面“印有书名、作者、出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部书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唐代学者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所说:《文选》成书以后,“后进英髦,咸资准的”,成了士人的必读之书。据说李白早年曾三次拟作《文选》中的诗文,杜甫更明确地告诫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到了宋代,还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可见其盛行的情况。时至今日,“《
期刊
微之a,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
期刊
(大通元年,即527年)初,上作同泰寺b,又开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协c。上晨夕幸寺,皆出入是门d。辛未(初八),上幸寺舍身;甲戌(十一日),还宫,大赦,改元。e  (中大通元年,即529年)九月,癸巳(十五日),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a。上释御服,持法衣b,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子(十六日),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槃经》题c。癸卯(二十五日),群臣以钱
期刊
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a,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但数年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乃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b,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c,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d。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张文忠近时所称贤相e,然其声施于后
期刊
不知不觉间,春的脚步近了。冰消雪融,草木滋生,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一点一点舒展开来。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春”字,来欣赏这幅“春归图”吧。  “春”在甲骨文中有等写法。左边上下两部分都是草,中间是“日”,“日”在“草”中,寓意阳光和煦,草色青青。右边是“屯”。对于“屯”在整个字形中所起的作用,文字学家们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屯”仅表示读音。例如许慎《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草)从日,艸春时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