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下的电子斗争]全新的对手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348386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1950年,当美国的军事专家们正绞尽脑汁去研究如何防范苏联红军突袭欧洲的时候,战争却出人意料地在朝鲜半岛爆发了。如同东西德一样,南北朝鲜分立的政权也是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产物,当东西方阵营在欧洲的紧张对峙转变成了在远东的直接冲突时,在电子战领域零敲碎打的外围侦察也迅速升格为战场上的真刀真枪对抗。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使用了更多的电子战手段来保证轰炸机的安全,同时也刺激了防御方电子对抗战术的不断演变。
  干扰还是沉默——一个纠结的抉择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打响。但是,由于此前美国从未重视对朝侦察,所以对朝鲜半岛的雷达部署及威胁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在开战几小时后,一架RB-29侦察机就从驻日本横田的基地紧急起飞,执行首次对朝电子侦察任务。虽然这次飞行没有发现任何来自朝鲜的雷达信号,但作为第一架进入朝鲜领空的美军飞机,它标志着美国军事介入行动的开始。
  在美军实施仁川登陆以前,朝鲜地面部队始终占据着战场的主动,但其薄弱的防空力量使得美军战略轰炸机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起空袭。美军第31战略侦察中队也定期派出电子侦察机随轰炸机群飞行,搜寻朝鲜雷达部署的蛛丝马迹,但仍一无所获。在战争的这一时期,美军牢牢掌握着绝对制空权,连基本的电子防御措施都无需使用。
  但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和苏联的间接军事介入,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志愿军在苏联的帮助下,在中朝边界的安东(今丹东)浪头基地构建了以警戒雷达和对空观察哨相结合的防空预警体系,能够有效引导米格战机执行拦截任务。同时,志愿军使用解放战争期间缴获的日制和美制雷达以及苏联援助的部分雷达组建了雷达兵部队入朝参战。入朝的雷达站与部署在东北边境的雷达站一起,在朝鲜北部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雷达网,探测范围覆盖美韩军队的金浦和水源机场,那里的飞机只要一起飞就可以被志愿军的雷达“尽收眼底”。
  当时的美国空军还抱着“留一手”的态度,并不想在这场局部战争中拿出最先进的装备,以便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满载核弹的战略轰炸机最后一次起飞时,仍能拥有敌人从未见过的突防装备和战术。更何况美军认为志愿军新组建的雷达部队只是一些二手雷达的大杂烩,又没有任何实战经验,所以根本没有释放电子干扰的必要。
  然而傲慢的美军很快为自己的错误判断缴纳了高昂的学费。1950年11月初,美军第31战略侦察中队的一架RB-29在鸭绿江附近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我志愿军雷达发现,地面指挥员迅速引导米格15起飞拦截。战斗中B-29被严重击伤,最终在仓皇迫降时坠毁,5名乘员殒命。美国飞机在朝鲜上空来去自由的局面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经过一个严冬的鏖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战局进入了一段战略相持的喘息期。美军在地面攻势受挫的形势下疯狂加大了战略轰炸的力度。但是由于防御方的雷达预警网络不断完善,战术日渐纯熟,让来袭的美军轰炸机遭遇了惨重的损失。
  从一线轰炸机部队雪片般飞来的损失报告,使美军决策层陷入了窘境,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做出了一个非常纠结的抉择。一方面,为了保证战略轰炸机的安全,远东空军轰炸机司令部批准了自1951年4月10日起,可以对防御方雷达实施电子干扰的请示;但另一方面,为了隐藏美国在电子战领域的真正实力,这道命令所批准的干扰方式仅限于频率瞄准式干扰,而不是覆盖某一频段的阻塞式干扰,仅在特殊授权的情况下,才允许在65~85兆赫的频段内对平壤地区部署的雷达实施阻塞式干扰。同时,为了从空地通信中获取情报,美军也明令禁止干扰中朝机场塔台和歼击机之间的无线电联络。
  虽然解除了使用电子干扰的禁令,但此时的美军还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装备性能逊色,清一色的二战水准。当然面对同是二战水准的苏制雷达似乎也差不多够用。二是装备数量不足,一个中队能有一半的轰炸机凑齐了电子战设备就算不错了,备品备件更是奇货可居;三是操作手缺编,由于当年的电子对抗装备操作十分繁琐、调谐过程精细复杂,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的电子战军官数量紧缺。这条最要命,即便凑齐了设备,没人会用也是白搭。1950年末,美国空军仅培训了100名左右的电子战军官,1951年,这一数字也只有160名。这些新生力量仅能为每个轰炸机中队配备一个电子战军官,每个轰炸机联队配一个电子战参谋军官。在大多数机组中,电子战任务是由飞机上的无线电员担负的,他们普遍对此兴趣淡薄,因为揽下这个活儿以后自己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上级又不给加薪,换谁谁也不乐意。所以,重启电子干扰活动的命令并没有对减少美军轰炸机的损失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不可靠的“救命稻草”——箔条的使用
  不是所有轰炸机上都能够幸运地配齐干扰机和操作员,投放箔条却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所以对大多数美军轰炸机来说,箔条是朝鲜战争中对付雷达唯一的电子对抗手段。
  1950年初,美军启动了“7502计划”,即在乔治亚州的亨特空军基地建立一支试验部队,全面负责电子对抗战术的试验评估和研究工作,同时对现有的电子对抗设备提出改进建议。美军第20轰炸机中队的15架B-50飞机(B-29的动力升级版)用于执行试验任务,任务之一就是试验箔条对各种波段雷达的实际干扰效能。
  在二战期间,美军成功使用箔条对日本的米波雷达进行了干扰,但当时存在一种论断:箔条对于类似SCR-584的微波雷达起不到相同的效果。经过实际投放测试,证实这一论断是错误的,箔条可以对微波雷达构成干扰,只是必须达到足够的投放数量,而且箔条包要在距离飞机足够近的位置上迅速散开成箔条云,不发生粘连和钩挂成团的现象。这一问题在采用金属涂覆的纸箔条以后被解决了。此外,多种长度的宽频带箔条包被证实效果不佳,相比之下,与各频段雷达波长相匹配的单一长度箔条包更符合实战要求。在战术方面,完成了设置箔条走廊的试验,即用3~5架飞机以不同的间隔一字排开,同时投放箔条。在测试时,这种箔条走廊的干扰效果非常好,像一道屏幕一样为后续跟进的飞机提供了保护。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使用RR-3A/U箔条包来对抗25~350兆赫的雷达,每包装有3卷长达100多米的金属箔条。对抗850-30000兆赫微波雷达的RR-20A/U箔条包装有4种长度规格、共24000条箔条带。共有4种投放方式。1,连续投放:连续跟进的轰炸机以每秒1包的速度投放箔条,形成干扰走廊。2,盘旋投放:用数架飞机在目标地域上空盘旋并投放箔条包,主要适用于轰炸机编队不够紧凑、前后间隔相差1分钟以上的情况,因为此时前机投放的箔条包不能为后机提供保护。3,随机投放:以零星、无目的投放作为迷惑和欺骗手段使用。4,应急投放:当一架飞机同时受到2部或更多探照灯控制雷达照射的时候,干扰机很难同时压制不同频率的雷达,这时就要采取应急投放方式,在施放干扰的同时快速投放5秒钟,间隔5秒钟再次快速投放。
  尽管这些战术理论上能够奏效,各种规格的箔条包存货也相当充足,但在实战中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很多美军轰炸机上安装的A-1型箔条投放器还-是二战时期生产的,这个要命的设备每天都被无穷无尽的机械故障所困扰。当轰炸机被地面雷达照射的紧要关头,被所有机组成员视作救命稻草的箔条却经常卡在滑道上,于是在烟花般轮番爆开的曳光弹和偶尔闪现的米格15战机绚烂的炮口焰中,祈祷上帝保佑是当时美军飞行员唯一能做的事。在一线部队的强烈呼声中,美国空军用新投产的A-6和A-7箔条投放器逐步取代了二战时期生产的老旧产品。但是战后生产的投放器还是没能彻底解决可靠性差的问题,箔条包连接纸带断裂或箔条包在滑道上被卡住的机械故障依旧时有发生。据统计,在朝鲜战场上,RR-3A/U箔条包的投放可靠性仅为55%,RR-20A/U的可靠性为60%,这意味着理应连续投放的箔条包中,有将近一半因为卡在飞机上压根就没投下去。
  “自摆乌龙”的干扰机和志愿军的电子反制
  1951年10月23日,执行轰炸朝鲜南市机场任务的美军机群被志愿军雷达发现,地面指挥员迅速引导大批米格-15起飞拦截,美军机群中的8架B-29有3架被当场击落,其余5架全部被击伤,2架在着陆后彻底损毁,此后,昼间的天空也不再属于B-29,美国远东空军司令部规定这些轰炸机只能在夜间出动。
  夜间轰炸不像大白天那样容易,导航就是一个问题,因为看不见地面上标定的路径点,所以当时的轰炸机只能依靠无线电导航手段来保障轰炸精度。在朝鲜战争中,B-29使用的近程导航系统就是无线电导航系统的一种,其工作原理是:让每架飞机以位于南朝鲜的某个发信台为圆心按固定半径画出的弧线飞行。这个导航系统虽然保证了夜间轰炸的精度,但是每架飞机都要单独进入轰炸航路,不仅暴露时间长,而且航线固定,几乎没有机动的余地,地面防空部队只需将火力集中到这个固定航线上就可以进行拦阻射击,而轰炸机不得不通过这些拦阻弹幕才能到达目标上空。而且这一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的兼容性很差。一方面,近程导航系统这个“电老虎”无情地消耗了飞机上宝贵的电能,使一半的干扰机不能开机:另一方面是当飞机上的干扰机在某些特定频段工作时,导航系统就容易“找不着北”。所以,美军飞行员只能让这两个冤家轮流工作,干扰机开机45秒后关机,让近程导航系统能够校准航线,再过45秒后防空火力越来越精确时再度打开干扰机,就这样干扰45秒休息45秒地来回折腾,不厌其烦。
  当空中的美军飞行员不迭地处理导航和干扰的矛盾时,地面的志愿军雷达部队也逐步摸索出了抗干扰的战术措施——改频。今天听起来似乎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要让当年的古董雷达改变一个工作频率可不像收音机换个台那么简单,志愿军雷达兵经过繁琐的调谐,才在雷达发射机、接收机以及馈线与天线的匹配器上调出4-5个新的工作频点,并在上面标记了相应的刻度位置,操作时两人配合进行改频,有效地削弱了美军的干扰效果。
  1952年6月,东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召开会议,专门总结交流雷达站抗干扰的经验。年轻的志愿军雷达部队将抗干扰斗争视为反击美帝侵略的一场白刃战,抗干扰训练热情空前高涨。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和刻苦训练,雷达改频速度有很大提高。到朝鲜战争末期,抗干扰改频的范围由正负1-2兆赫扩展到正负5-7兆赫,改频方法由全人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和电气控制,改频速度由最初的几分钟提高到几秒钟。
  在积极研练抗干扰技战术的同时,中朝军队也开始尝试使用有源干扰进行反制。在美军的历史资料里记录了如下几个案例。
  1953年5月13日,位于大邱的指挥塔台受到了干扰,甚高频地空通信受到了影响。受干扰最多的频率是:121.5兆赫、126.8兆赫和135.9兆赫。据推断,在飞行员向大邱指挥塔台进行例行报告时,“游击队”使用无线电台诱使无线电罗盘进入着陆程序并进行引导的方法影响了飞行员操作。
  1953年6月3日,第307轰炸机联队的B-29执行轰炸任务时,遭到了电子干扰。当近程导航系统的地面引导员向轰炸机发射导航信号时,受到4倍于其信号强度的噪声干扰,信道完全被阻塞。
  1953年7月8日,数架在鸭绿江畔飞行的B-29报告称其空地通信遭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噪声干扰,耳机里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很多易拉罐在水泥地上摩擦一样”。
  1953年8月,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夜间战斗机的行动报告中同样描述了甚高频通信遭遇“啸叫声”或“易拉罐摩擦水泥地”的噪声干扰的情况。由于地面引导截击控制非常依赖于甚高频通信,因此这种简单的干扰方法十分有效地削弱了美军战机的空中截击能力。
  朝鲜战争期间双方的主要装备和战术依旧是二战的延续,在电子战领域并没有太多革命性的进步。不过,交战双方在电磁空间的争夺着实引起了美苏两国的重视,血的教训让美国从电子战领域过度轻敌的幻梦中猛醒,苏联也直接感受到了其电子工业与美国的差距。可以说朝鲜战争是一针催化剂,有力地刺激了战后电子对抗手段研究的高速发展。此后十几年里,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交锋依旧一刻不停,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第一代计算机的应用让电子战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详情敬请关注下期文章——《技术的革命》。
  [编辑,何懿]
其他文献
王瑾(以下简称主持人):美国与韩国的联合军演经常在太平洋、冲绳、关岛附近海域进行。近来有消息称,美国“华盛顿”号航母编队将在黄海与韩国海军举行联合军演。那么航母编队是否适合在第一岛链内海域进行作战部署?它的战术威胁究竟大不大呢?为此我们请来了军事科学院朱绍鹏研究员(题图中)和刘昕先生(左),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此次“华盛顿”号进入黄海的意图是什么呢?  朱绍鹏(以下简称朱):美国航母编队进入黄海
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准备  核试验的一般准备与要求除了早期核试验采用大气层核爆方式外,大多数国家的核试验都采用了地下方式。地下核试验有明尼优点,核装置位置固定,便于测试,特别有利于物理测量:受气象条件影响小,利于安全保密,可减少对环境的放射性沾染;便于创造模拟高空环境的真空条件,研究某些高空核爆炸效应,还可研究核爆炸的和平利用,如探索开挖矿藏和制取特殊材料的可能性等。我国在首次地下核试验时就曾做过通过
2019年4月14日,以为祖国航空工业立下不朽功勋的16架飞机为主角的中国航空工业首个功勋飞机园落成并对外开放。航空工业试飞中心功勋园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1959年4月15日,在古城西安東北部的小镇阎良,航空工业设立了“飞行试验国家队”——航空工业试飞中心,从此结束了中国没有飞行试验研究机构的历史,开创了新中国自己的航空试飞事业,我国也成为继美、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
1929年,德国小说家埃利希·雷马克发表了他的成名作《西线无战事》(德文原名:Im Westen nichts Neues)。作者生动地描写了19岁的主人公保尔和他的一伙天真的中学生朋友:喜欢深思的克罗普、在战火中苦背物理定理的米勒、对女人兴致很高的勒尔,在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分子校长和老师的鼓励下,参加德国步兵投身于一战战场。连队中有“头”,有坚强机智的老兵,有思念故土和爱妻的农夫,有身材高大的挖
兵器新品廊  德国50千瓦高能激光武器  莱茵金属公司已成功试验了50千瓦高能激光武器技术演示样机。该高能激光武器技术演示样机由两个功能模型组成:一部30千瓦激光武器站,集成在瑞士厄利空公司转膛炮防空炮塔中,配合“天空卫士”雷达火控单元进行静态和动力测试:一部20千瓦激光武器站,集成在第一代转膛炮防空炮塔中进行静态测试。试验在莱茵金属公司位于瑞士的奥克森布登靶场进行,50千瓦演示样机在1千米外烧穿
日本海上保安厅虽隶属交通省,但实际上是日本的“第二海军”,对外的英文名为“Japan Coast Guard”。自1948年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实力日益强大,在对外扩张中一直扮演着“马前卒”的角色。  针对日本国土面积小,但海岸线长、岛屿多的特点,日本认为要根治海上犯罪是很困难的,对走私、偷渡、贩毒等犯罪行径,最重要的是阻止其靠岸。另外,在护渔方面,海上保安厅的舰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纠集16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公开介入战争。战火很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10月8日,毛泽东主席给彭德怀司令员及志愿军各级领导发布命令“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美国人是很懂舆论宣传力量的,参战前后,他们便在国际上和联合国中作了很多宣传:“出兵朝鲜是执行联合国警察的任务,是帮助朝鲜独立统一…
  
军用装甲车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在问世之初,履带式装甲车以能适应战场复杂地形而备受青睐。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量简单且廉价的M113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几近成了北约机械化步兵的主力。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快速反应作战理论的兴起,加上现代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轮式装甲车在场地适应性能上已不输履带式,而轻便与速度优势使其大有与履带式装甲车平分秋色之势。1999年6月10日夜,一支200余人的俄罗斯空降兵突
强5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单座超声速攻击机。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突防,攻击兵力集结点、坦克群、机场、通信中心、导弹阵地以及海面舰船等各种战区或浅纵深目标。  强5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单座超声速攻击机。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突防,攻击兵力集结点、坦克群、机场、通信中心、导弹阵地以及海面舰船等各种战区或浅纵深目标。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可带空-空武器进行自卫性空战,亦可装备空-空导弹执行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