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_lo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给人们带来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方式.
  一、创新思维品质培养的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特定情境发现问题(质疑)、探究问题(探疑)、解决问题(释题)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资料、动手操作做实验、交流信息行讨论、分析推理得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取多方面的信息,也可获得直接经验,还可以体验创造和成功的愉悦.
  2.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应以学生的自主性探求为基础,即在整个探求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能力,但教师特别要注意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点拨、评价,始终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旺盛的热情.
  3. 问题性原则
  数学课标中明确提到“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四大目标之一,而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又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之一.教学活动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一般而言,数学问题往往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中,不平常的现象,引起矛盾的思维冲击.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用违背常例的现象或发人深省的问题,激发并促使学生自己探究,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4. 开放性原则
  封闭自守导致僵化,开放搞活促进发展.教育不应用僵化的方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师生交互,生生交流,进而使课堂显现出丰富性、多变性.
  5.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重视学生的发现与创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全人教育,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学习树立强烈的自尊心与自信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良好习惯.这是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创新思维品质培养的方式
  1. 在情境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为,6至12周岁的儿童有了真正的逻辑思维,但其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他鼓励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引导学生活动起来,去亲自发现真理.
  教育家陶行知也告诫,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时间、空间,结合其心理特点,强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出示几幅不同大小的中国地图,让学生感知并思考:中国960万平方千米,为什么可以绘制成大小不同的地图呢?当学生在地图上发现了“比例尺”,并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后,教师相机提出,由学生分组合作,给学校绘制一幅校园或教室平面图,比例尺由学生自己确定.通过分组合作,实地测量,精心设计,认真绘制,终于大小不同、色彩分明的平面图绘制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认识到“比例尺”的产生与应用的过程,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数学的力量,同时也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2. 在兴趣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才的关键.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归根到底是正当需要的培养.”创造兴趣要从小培养,求知欲要早期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辐射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高层次需要把人的活动引向远大目标”.
  如在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告诉学生,学生可以任意写出一个自然数,教师都能迅速判断所写出的数能否被2、3、5整除,学生愕然,于是好奇心激发了,大家争先恐后,随心所欲写出了许多数让教师判断.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把能被2、3、5整除的数归类,并引导学生寻找其中奥秘.学生的求知欲在此时被激活得淋漓尽致,在玩中学习,在乐中求知,效果不言自明.
  3. 在障碍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富有挑战性.在学生认知过程中,适当设置一些跳跃性、障碍性的情境,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为当已有认知结构与待建认知结构产生新的矛盾时,学生从中寻觅某些链接点,分析归纳异同点,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推动思维品质提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评价适当,会利于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学生认知“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可提示学生,教材在对其侧面展开图的描述有局限性,课本中只描述了一种情形,还有其他情形,要求学生探讨之.这是一个认知障碍.但学生运用已有认知结构是可以跨越的.因为有障碍,才激起学生探究欲望.这时,学生有的展开想象,有的合作交流,有的操作学具,终于发现了以下情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高,它的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可能是正方形(圆柱的高正好与底面周长相等),也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通过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是: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成功的愉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之潜滋暗长了.
  4. 在求异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科学史就是一部发明创造史,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思维开始的.大凡有研究成就的科学精英,无一不是具有求异创新的头脑.在小學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故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甚至奇思妙想,寻求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求异源于生疑.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源于疑,有疑催思,有疑则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生疑的办法诸多,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视角发掘生疑,进而作出与众不同的分析归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方位,大胆提出新颖的,有见地的方法,力求一问多思,一题多解.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以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升格为本科的一类地方高校为对象,对其特点与地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状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类高校工程类专业
为了提升河南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水平,保证制订中的河南省养护热再生修补定额标准的准确性,河南省公路部门举办了“京珠高速公路河南安阳至新乡段的热再生技术养护施工技术
浪漫是法国人的标签,这句评价太准确了。对于法国人来说浪漫无处不在,在我们看起来商业气息十足的一些活动,法国人却能将它办得与众不同,尽显浪漫情怀。
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注重作文氛围的创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使习作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绿洲。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思考与写作的乐趣,让学生通过作文教学感到一种满足,激发他们写作的情感和兴趣。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悬念,为学生创造轻松、新奇、变化的情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以引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在教学《鲸》这一课时,笔者通
一、注重双基  Rome isn’t built in a day. 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这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环扣一环的进行训练。因此在高一时,我就按照英语特点和遣词造句的规则对学生加强词汇教学和口、笔头表达训练。比如,在每单元学完后我都注意把学过的句型词汇改成短句,要学生翻译,这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为以后的书面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写好简单句之后,进而到复合句
我校在2007年组织申报的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就确定了这样一个子课题——《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符合乡村孩子兴趣的系列教育活动研究》,其中激活乡村游戏的魅力,拓宽教育活动的空间就成为这个子课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才能激活乡村游戏的魅力,拓宽教育活动的空间呢?我们主要作了如下尝试。  一、 收集乡村游戏  通过发放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从孩子们的祖辈、
日本住友建机在本次展览上隆重推出其全球首创的配备了3.0~7.5米(最大摊铺宽度达到9米)无节伸缩HA90C沥青摊铺机,以及最新型省油液压挖掘机。
沥青路面的主要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和乳化沥青混合料路面,其破坏的现象主要有:泛油、波浪、拥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对摄影等手段用于绘画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从1952年开始,以伦敦当代艺术学院为中心的“独立团体”开始讨论当代技术和通俗表现媒介的有关问题。这个团体迷恋新型的城市大众文化,共同致力于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在这种新思潮的涌动下,上世纪50年代初,英国出现了最早的波普艺术。  服装是时代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与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样,都会呈现出该时代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