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照片展开的作文教学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on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临近,孩子们的压力很大,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如果一如既往地用一堂课给孩子写作,一堂课讲评,孩子们的状态恐怕很难配合,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了。那我该怎样既能有效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又给孩子们带来课堂乐趣呢?真是难啊!桌面上的一沓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我在刚落下帷幕的学校运动会上给孩子们拍摄的,随手一翻,一道灵光在我脑海划过……
  铃声敲响,我面带微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上讲台,我清了清嗓子问:“同学们,还记得上星期的运动会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记得。”然后还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我拍了拍手掌,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说:“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比赛中的情形吧,那是充满活力充满快乐的记忆吧?”
  听了我的话后,孩子当中有的频频点头,有的眼神中流露出缕缕怀念。
  我卖了个关子:“老师在你们比赛的时候,用相机捕抓了你们精彩的瞬间。你们想不想看呀?”
  孩子们顿热情高涨,齐齐大声喊着:“想——”性子急的已开始催促:“老师,快点啊。”
  我把照片用背投播放出来。第一张是男生定点投篮的照片,照片中有八个男生,一个刚刚把篮球投出,其他七个在焦急地等待投篮的结果。
  “同学们,谁可以描述照片中你看到的东西?”我扫视着课堂,用微笑向学生发出邀请。
  踊跃的小铭第一站起来发言:“我看到了小文把篮球投进了球框。”
  “不对。”班长小茵立刻反驳到。
  “哦,你有不同的意见?那你来说说看。”
  “照片里的小文只做了一个投球的动作,没有显示篮球进框的一瞬间。”
  我心里惊喜,学生观察挺认真的。
  “小茵,你还能说说在这张照片上见到的事物吗?”
  “我还看到小俊、小坚、小威、小航他们围在小文的身后。”
  “能描述其他同学的动作吗?”我想把她的观察再引进一步。
  “嗯……他们都仰着头,眼睛似乎朝着同一个目标注视。”
  “他们在看什么呢?”
  “看球有没有射进篮框。”爱插嘴的小庄忍不住叫出声来。
  我心里激动得很,学生能通过看到的现象来推理没看到的结果,这种观察就更深层次了。
  “不错,小庄同学的观察能力很强,如果能描绘一下照片中同学们的表情就更棒了?”我要把他们的观察往细微处带。
  就在小茵琢磨思索的时候,小机灵鬼小斌站了起来,他充满自信地说:“小文面带笑容,不过笑得有点生硬,好像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
  “那你从他这种笑容中感受到什么呢?”我心里焦急地呼唤着的学生能把表面的观察提升为思维的观察。
  “我觉得他可能当时心情很愉快,但是又担心球不进篮筐,所以会有这样生硬的笑。从他的表情,我感受到他很希望球能进,他想为班争光。”小斌像开机关枪似的说了出来。
  “对,表情和身体动作都能传达信息,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可以感受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还能在这张照片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下面的学生炸了营似的的叫开了……
  “小航握着拳头,他当时很紧张。”一个学生说。
  “小钦咬着双唇,他很担心球投不进篮框。”另一个学生说。
  “小昊吐了吐舌头,他可能在想小文的技术还不错啊。”
  “小辉皱着眉头,他可能在判断球可能不进了。”
  孩子们的观察非常细微、深入,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了掌,其他学生跟着鼓掌,教室的气氛一下沸腾了。
  我继续微笑着,用盼望的眼神等待更多的答案。
  孩子们眯起眼睛盯照片,有的托着下巴,有的小脸涨得通红,有的拍拍自己的脑袋,有的和同桌交换着意见,都在努力地寻找更多的发现。
  “嗖”的一声,班上的小捣蛋小根站了起来:“我还看到小坚的嘴角上挂着一粒白米饭,这说明他中午吃饭时没把嘴巴擦干净。”
  结果全班一阵哄堂大笑,我也不禁被他逗乐了。此时班里的气氛真的是沸沸扬扬的一片……
  等孩子们安静下来后,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啊,不仅把照片中的人物表情、动作给描绘出来了,你们还能加以分析,推断出了更多的人物信息,这样的观察了不起!”
  “同学们,知道观察要用什么吗?”我顺利成章地把课堂的主题引出来。
  “眼睛。”许多学生脱口而出。
  “对,还有吗?”
  反应较快的学生说:“耳朵。”
  “鼻子。”
  “舌头。”
  “手指。”
  ……
  “是的呀,能用来观察的岂止是眼睛,我们的鼻子能闻气味,舌头能尝出酸甜苦辣,我们的手指能抚摩,区分柔顺粗糙,不过千万不要漏了我们的心,心能感觉辨别,它是最为深入的观察,就像一个人的外貌吧,你能用看、触摸的方式来判别,但是他的内心世界你必须用心去感受才能得知。对吗?”
  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把另一张照片放出来给学生们看,这是一张拔河的照片,照片中,我班的运动员正吃力地拉着绳子。
  “同学们,这幅照片记录着我们班的运动员为班奋力拼搏、努力争光的珍贵一刹那,请你挑选当中一位让你最深刻的来观察,将你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孩子,别忘了要用心去观察。”
  孩子们似乎感触很大,用亮晶晶的眼神盯着照片,有的提起笔刷刷地就开始写了。
  我俯下身去看孩子们的描写,满眼是惊喜。学生的描写虽然很短,可每字每句都渗透着智慧的光芒。
  “学语文,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单凭一部语文书,那只能是沧海一粟,微乎其微,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升。用一张孩子们的照片来展开一次独特的作文教学,让孩子在开放性的自主交流过程中感受到了观察的魅力,并发觉观察的途径和重要性。
其他文献
在张丝的拉应力作用下,所引起动框的变形,导致被拉紧的缓冲弹片的挠度减少。弹片的挠度fh见图1所示,等于[1.2] fh=f_1+f_2=(Pa_1~3/3EJ_1)+(Ma~2/2EJ)或者fh=(Pa_1/Eh~3M)((
美国国家标准局利用电转换技术已研制了一不需要光源标准的连续校准辐射计。国家标准局所用方法证明,用一热电探测器为基础所得出的结果与用标准灯校准的结果可以符合到6%范
用固体电极(即纳氏拉电极)与锑电极组成原电池作为pH值的测量元件,并改制和自制了与它配套用的变送器和执行机构,实现了盐水pH值的自动调节。 Using solid electrode (Nath
从箱包经营者,到中国皮革协会,如果你提到“谢恩旺”的名字,知道的十有八九;如果问到谢恩旺的为人,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能在箱包皮具行业享
本文提出了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并用它描述具有阴极电导率凹槽的超临界掺杂转移电子放大器的稳定性和放大性能。发现理论和实验结果相当一致。调幅与调相的非线性转换小于5度/分
2008年的高考是广东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二年高考.笔者有幸负责广东卷理科21题的阅卷工作.下面就答卷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题目(压轴题)  设p,q为实数,,是方程x2-px+q=0的两个实根. 数列{xn}满足x1=p,x2=p2-q,xn=qxn-1-qxn-2(n=3,4…).(1)证明:+=p,=q;(2)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3)若p=1,q=,求{xn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如果我们也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就是教学突破口,就是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所谓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萌发出一种渴于求知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
1979年中,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有关领导机关的组织和主持下,邀请了国内各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我院的一批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进行了鉴定和评议,现将其部分成果选登如下: I
大作家到我们学校签字售书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买的新书,排着队跟着老师在会议室门外等候作家的签字。我也带着一群学生在门前耐心地等待着。得到墨宝的孩子从我们的身边陆续走过。他们个个笑逐颜开,都把签过字的新书放在胸口,如获至宝,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将它抱丢了似的。看着他们开心地从身边笑着走过,我们班的孩子羡慕极了,恨不得长上一双翅膀飞到作家的身旁。  这时,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低着头向我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