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当你发现了学生有逃学的行为,当你发现了学生有打架的行为,当你发现了学生有早恋的行为,当你发现了学生有偷窃的行为……你是“恨铁不成钢”,还是感叹学生“烂泥扶不上墙壁”,亦或是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有想过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来自老师和亲人朋友的宽容和信任?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信任是开启学生心扉的一把钥匙。信任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学生微寒的心田;信任是阶梯,是学生成长的基石。
【关键词】教育;教书育人;宽容;信任;成长;基石
一、用宽容与信任抚慰学生缺失的亲情
什么是亲情?“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心灰意冷时,亲情是那给人以希望的梅花,看到它,一睹破万难。”在现今社会,父母为了讨生活四处奔波劳累,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亲情的缺失,造就了很多的问题学生。
小坚曾是我班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平时从不见他与谁一起玩耍打闹。有一天,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师,快……快……快去课室,小坚他打架了!”我撒腿就跑,跑到课室,正看到小坚怒瞪双眼,手里抓着一把凳子高高地扬起……我真不敢想象,假如那学生没有跑来找我,假如我跑慢一步,那会是一种什么惨状!
我把小坚带到无人处,细细地询问,但小坚耷拉着脑袋,紧紧地咬着嘴唇,硬是一声不吭。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很无奈,只好先把他送回课室。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孩子打架打得那么狠呢?我走访了他的家庭,对他展开了调查,原因终于找到了。原来小坚的父亲从他才两岁大的时候外出打工,在外重新组织了新家庭,至今十多年了都没有回过家,对他和他哥不闻不问。而他母亲为了养活两个儿子,长年外出打工,兄弟俩平时在其三叔家吃饭,在自己家里睡觉。而他家的客厅还是泥土地面,窗户只用些破布遮着,客厅除了个张跛脚的椅子,啥也没有!家庭的不幸,亲情的缺失,使小坚的心脆弱不堪。那天他那么狠是因为那同学嘲笑他,说他是没爹的野种。同学的嘲笑,击中了他脆弱的心灵;亲情的缺失,使他不堪一击。他只有用“狠”来武装自己,用“冷漠”来麻痹自己,以为这样心就不会痛了。面对这样伪装坚强的小坚,我除了心疼还是心疼,我面对着他,再也说不出一句责备的话语,只对他说:“以后,再有同学欺负你,告诉老师,老师帮你,好吗?”我最终也没有就小坚打架的事情公开批评他,而是做通了全班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小坚取得了同学的谅解。我相信,小坚是善良的,“即使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坚信人性本善。”从那之后,我特别留意小坚的言行举止,发现他独自一人百无聊赖时,动员几个学生和他一起玩耍;看到他情绪低落想母亲时,陪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发觉他学习吃力,就在课外对他进行辅导,陪他一起学习……通过努力,小坚的脸开始有了笑容,人也开朗起来。
几年后的一天,家里断水,丈夫不在家,我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里团团转。这时,传来了敲门声,我打开门,只见一个大男孩挑着两桶水在门口,他叫了一声“老师”,“你是……小坚,你怎么……”我讶然开口。“我现在在叔叔那工作,知道您这停水了,我挑了给您送来。”我留他吃饭再走,他说:“不了,我还要工作呢。”
我不曾想到,当年那个狠起来想拼命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乐于助人、工作踏实的人。从他身上,我懂得了老师的信任与宽容,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更懂得了“信任别人,归根结底就是信任自己的判断”这句话的含义。
二、用宽容与信任安抚了学生燥动的青春
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在青春的岁月里,有燥动、有叛逆,面对学生燥动的青春,作为老师的你,是“听之任之”?还是“严加惩戒”?是“疏”?还是“堵”?
那一年,小金十六岁,小彬十七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两人刚刚告别了初中,踏入了高中学校的大门。一天,小金的班主任找到我:“小金缀学了,我去家访,问她为啥不读书了,她什么也不说,你在初中做了她三年的班主任,你能帮忙劝劝她吗?成绩那么好的一个学生,不读书真是太可惜了。”受小金班主任的委托,我走进了小金的家门。小金听说是老师来家访,不管她爸好说歹说都呆在房间里不肯出来见我。后来我直接去敲了小金的房门:“小金,是我,老师想和你聊聊,好吗?”小金终于开了门,低着头,小声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来了,我还以为是高中的老师呢,他们好烦!”告知小金的父亲后,我与小金走到了外面,边走边聊,才知道小金和小彬恋爱了,来自学校、家庭、同学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她产生了缀学的念头。学校领导、老师、父母等亲人的轮番轰炸,使小金产生了逆反心理:“你们不都是想我读书吗,我就偏不读,看你们能耐我何!”这个时候,如果我再和小金说什么这个时候不能谈恋爱,会影响学习之类的话只会使小金更加反感。俗话说得好:“话不投机半句多。”对待学生的早恋问题,只能“疏”,不能“堵”。我问小金:“你喜欢小彬吗?”“当然喜欢了。”“你喜欢他什么呢?”“他人聪明,学习好,待人也好,我们很谈得来。”“是呀,小彬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你觉得小彬高中毕业后能考到大学吗?”“能,肯定能!”小金自豪地说。“那你觉得几年后小彬考上了大学,他还会喜欢连高一都没有读完的你吗?”小金陷入了沉思。我没有打断她,让她在那静静地思考。良久,小金睁着迷茫的眼睛:“老师,我该怎么办?”我没有直接地对小金说应该怎么办,而是对小金说起了自己读书时的一件往事:“小金你知道吗?在读初三时,老师曾被一个男生吸引,那个男生坐在我前面,他的学习成绩很好,那时候觉得他什么都好,什么缺點也没有,我们那时不怎么敢与男生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小金,你很勇敢。那个时候的我,学习成绩中上,为了能引起他的注意,我拼命地学习。还好,我考上了师范,而他读了高中,听说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医生。”“老师,你们有在一起吗?”“没有。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都会有那么一两次心动的感觉,那是很正常的,那是青春的悸动,说明你已经长大了。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处理这种感情,不能让这种感情成为自己的负担。小金你是个聪明的女孩,你要知道,只有大家共同进步,这种感情才能长久。” 几天之后,小金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由始至终,我都没有找小彬谈话,而小金时不时地与我聊聊她在高中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燥动,整个人沉静了不少。三年后的高考,两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十多岁的孩子,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对于早恋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加以歧视,更加不能粗暴干涉,强行拆散。我们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顺乎其势,以朋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很多时候,老师的宽容与信任,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这时候再“导之以行”,把误入歧途的学生拉回到正路上来,让学生安然度过燥动的青春期。
三、用宽容与信任沟通学生的心灵
人与人的相处就是将心比心,只有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也会给予你信任。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心灵之间的壁垒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打破的。”但是,当人与人之间有足够多的信任的时候,就能打开那封闭的心灵。要知道:“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小杰在班里是个阳光的少年,他爱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与同学关系融洽。有一段时间,他发烧了,反复请假。一天,他妈妈哭着来学校请求我们老师去家里看看小杰。询问之下才知道,小杰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到了小杰家里,我看到了令人心酸的小杰,他呆呆地坐在那里,不言不语,见到老师来了也没有反应。在小杰家人的诉说下,我才知道小杰的父亲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治疗后也不能外出工作。小杰遗传了他父亲的病,在家人的关怀下,他的病只在几年前发作过一次,却远没有这次的严重。小杰没有父亲可以依靠,唯一能依赖的只有他妈妈,可他妈妈却在前几天因为小杰不肯吃药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就不肯再说话,也不肯吃药,他妈妈为他操碎了心。我拉起小杰的手:“小杰,老师和你到外面走走好吗?”小杰没有出声,但也没有挣开我的手。我拉着小杰的手,和他走在静静的村道上。一路上,我与小杰谈起了他给老师留下的美好印象,他在同学心目中的阳光形象,他在母亲心中乖巧懂事的样子,还有老师与同学们期待他回到学校上课那迫切的心情。一路走,一路细说,小杰只是静静地听着。送小杰回到家的时候,我细细的嘱咐小杰:“小杰,你现在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吃饭,按时吃药,养好了身体,就回学校读书,好吗?”从小杰口中说出来的一个“好”字,使小杰的妈妈潸然泪下。小杰回校上课后,我重新安排了性格开朗的同学与他同桌,课堂上有同学与他共同探讨学习问题,课间安排了同学与他一起玩耍,放学路上有同学与他一路同行……在老师与同学的关怀下,亲人的关心下,小杰没有了时间去感伤、去自卑,小杰重新阳光起来。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老师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真诚的话语,融化了小杰心头的冰块,打开了那封闭的心扉,使小杰重新振作起来。
四、用宽容与信任成就学生的梦想
信任,不是指没有误会;而是总会给对方把误会解释清楚的机会。给机会学生,同时也给了机会老师。马克思曾说过:“教育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对犯了错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惩罚”“训斥”,这样只能凉了学生的心,堵了学生前进的路。
小文是个酷爱读书的孩子。那一年他读初三,为了更好地备战中考,每个同学都卯足了劲地学习,家境比较好的同学买了很多课外辅导书。新学期开学不久,就有十多个同学陆陆续续地来投诉说不见了新买的辅导书,怎么也找不到。班里面除了丢失了辅导书,并没有丢失钱财,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我想,这肯定是哪个爱读书的孩子拿的。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我并没有大张旗鼓在班上搜查“小偷”。我安排了几个学生悄悄地留意有谁偷偷地拿同学的书。直到有一天,有个学生跑来向我报告说他有一本新买的上午放学时还在的,但下午一回到学校就不见了。他放学离开课室的时候只有小文一个还没走。搁浅多日的偷书事件终于有线索了。怎么办?是直接找小文对质吗?我犹豫了。如若不是他拿的,那对学生是个很大的伤害。如若真的是他拿的,他肯定不会把书放在书包里,那就只能放在家里。与级长交流了想法之后,决定到他家去家访。在小文的房间,我发现在他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摞书,有些书上写着丢失了书本的同学的名字。到此,事件已经很明朗了。是全校公开批评以儆效尤,起个“杀一儆百”的作用,还是为保全学生颜面为学生保守秘密?对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偷拿同学的书呢?我找到了小文,在证据面前,小文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却低着头一声不吭。“小文,老师相信你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拿同学的辅导书的。今天我去你家了,你妈妈在家,提起你,你妈妈很自豪,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让父母操心过。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父亲以回收废品维持生活,母亲在家务农,家里还要供哥哥在市高中读书的费用。老师知道你喜欢读书,我想你是不想加重家里的负担才拿同学的书来看的,对吗?但你想过没有,你没有经过同学的同意就拿了他的书,那他该有多焦急呀!这件事情老师没有上报学校,也不准备上报学校。”听到这里,小文很诧异地抬起了头:“老师,我爸妈知道这件事吗?”“没有,我没有告诉他们,我只对他们说想了解你在家的学习情况,他们信了。”“老师,我爸妈供我们兄弟俩读书够辛苦的了,我也不想拿他们的书的,可是看到那么好的书我好想看,问他们借又怕他们不肯,就趁他们不在时拿了,想看完了再偷偷地还回去。后來一发现他们有好书就忍不住想拿,就……”小文说着头低了下去。见到小文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趁热打铁:“你拿同学书的事情到现在为此还没有哪个同学知道。但是小文,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做错了事我们就要改正。老师希望你能把书还给同学,并向书的主人郑重道歉。我相信,他们会原谅你的,好吗?”后来,在我的劝导下,小文把他从同学处不问自取的书逐一还给了同学,并取得了他们的谅解,有几个还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主动借书给小文阅读,而小文也主动与他们共同探讨学习上的难题。三年后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小文的信息:“老师,我现在在华工大读书。非常感谢你,若不是你,我不可能有今天……谢谢你!”我很欣慰,同时也很庆幸当年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我不敢想象,若当年把小文偷书的事情公诸于众,还是否会有今天意气风发的小文……
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我一直都没有用“偷书”这个另人反感的词语,也没有把小杰“偷书”的事件公诸于众。对犯错的学生,作为老师要持宽容的态度,保全学生的颜面,维护学生的尊严!正是当时我对学生的宽容与信任,让小文有了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挽救了小文,成就了小文的学业梦,使他能在高等学校展翅翱翔。
“信任如水,一旦浑了,就永远都清澈不了。”“信任会使人生其乐无穷,信任还可以引我们走向成功。”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也说:“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老师的惩罚,可能伤害一个心灵,而老师的宽容与信任,则可以治愈一个灵魂,让学生心怀感激,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没有信任便没有教育.教育名言(压缩本)第五卷485页.
[2]王有盛.班主任工作艺术.
【关键词】教育;教书育人;宽容;信任;成长;基石
一、用宽容与信任抚慰学生缺失的亲情
什么是亲情?“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心灰意冷时,亲情是那给人以希望的梅花,看到它,一睹破万难。”在现今社会,父母为了讨生活四处奔波劳累,留守儿童日渐增多,亲情的缺失,造就了很多的问题学生。
小坚曾是我班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平时从不见他与谁一起玩耍打闹。有一天,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老师,快……快……快去课室,小坚他打架了!”我撒腿就跑,跑到课室,正看到小坚怒瞪双眼,手里抓着一把凳子高高地扬起……我真不敢想象,假如那学生没有跑来找我,假如我跑慢一步,那会是一种什么惨状!
我把小坚带到无人处,细细地询问,但小坚耷拉着脑袋,紧紧地咬着嘴唇,硬是一声不吭。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很无奈,只好先把他送回课室。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孩子打架打得那么狠呢?我走访了他的家庭,对他展开了调查,原因终于找到了。原来小坚的父亲从他才两岁大的时候外出打工,在外重新组织了新家庭,至今十多年了都没有回过家,对他和他哥不闻不问。而他母亲为了养活两个儿子,长年外出打工,兄弟俩平时在其三叔家吃饭,在自己家里睡觉。而他家的客厅还是泥土地面,窗户只用些破布遮着,客厅除了个张跛脚的椅子,啥也没有!家庭的不幸,亲情的缺失,使小坚的心脆弱不堪。那天他那么狠是因为那同学嘲笑他,说他是没爹的野种。同学的嘲笑,击中了他脆弱的心灵;亲情的缺失,使他不堪一击。他只有用“狠”来武装自己,用“冷漠”来麻痹自己,以为这样心就不会痛了。面对这样伪装坚强的小坚,我除了心疼还是心疼,我面对着他,再也说不出一句责备的话语,只对他说:“以后,再有同学欺负你,告诉老师,老师帮你,好吗?”我最终也没有就小坚打架的事情公开批评他,而是做通了全班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小坚取得了同学的谅解。我相信,小坚是善良的,“即使我们并不完美,但仍然坚信人性本善。”从那之后,我特别留意小坚的言行举止,发现他独自一人百无聊赖时,动员几个学生和他一起玩耍;看到他情绪低落想母亲时,陪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发觉他学习吃力,就在课外对他进行辅导,陪他一起学习……通过努力,小坚的脸开始有了笑容,人也开朗起来。
几年后的一天,家里断水,丈夫不在家,我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家里团团转。这时,传来了敲门声,我打开门,只见一个大男孩挑着两桶水在门口,他叫了一声“老师”,“你是……小坚,你怎么……”我讶然开口。“我现在在叔叔那工作,知道您这停水了,我挑了给您送来。”我留他吃饭再走,他说:“不了,我还要工作呢。”
我不曾想到,当年那个狠起来想拼命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乐于助人、工作踏实的人。从他身上,我懂得了老师的信任与宽容,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更懂得了“信任别人,归根结底就是信任自己的判断”这句话的含义。
二、用宽容与信任安抚了学生燥动的青春
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在青春的岁月里,有燥动、有叛逆,面对学生燥动的青春,作为老师的你,是“听之任之”?还是“严加惩戒”?是“疏”?还是“堵”?
那一年,小金十六岁,小彬十七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两人刚刚告别了初中,踏入了高中学校的大门。一天,小金的班主任找到我:“小金缀学了,我去家访,问她为啥不读书了,她什么也不说,你在初中做了她三年的班主任,你能帮忙劝劝她吗?成绩那么好的一个学生,不读书真是太可惜了。”受小金班主任的委托,我走进了小金的家门。小金听说是老师来家访,不管她爸好说歹说都呆在房间里不肯出来见我。后来我直接去敲了小金的房门:“小金,是我,老师想和你聊聊,好吗?”小金终于开了门,低着头,小声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来了,我还以为是高中的老师呢,他们好烦!”告知小金的父亲后,我与小金走到了外面,边走边聊,才知道小金和小彬恋爱了,来自学校、家庭、同学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她产生了缀学的念头。学校领导、老师、父母等亲人的轮番轰炸,使小金产生了逆反心理:“你们不都是想我读书吗,我就偏不读,看你们能耐我何!”这个时候,如果我再和小金说什么这个时候不能谈恋爱,会影响学习之类的话只会使小金更加反感。俗话说得好:“话不投机半句多。”对待学生的早恋问题,只能“疏”,不能“堵”。我问小金:“你喜欢小彬吗?”“当然喜欢了。”“你喜欢他什么呢?”“他人聪明,学习好,待人也好,我们很谈得来。”“是呀,小彬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你觉得小彬高中毕业后能考到大学吗?”“能,肯定能!”小金自豪地说。“那你觉得几年后小彬考上了大学,他还会喜欢连高一都没有读完的你吗?”小金陷入了沉思。我没有打断她,让她在那静静地思考。良久,小金睁着迷茫的眼睛:“老师,我该怎么办?”我没有直接地对小金说应该怎么办,而是对小金说起了自己读书时的一件往事:“小金你知道吗?在读初三时,老师曾被一个男生吸引,那个男生坐在我前面,他的学习成绩很好,那时候觉得他什么都好,什么缺點也没有,我们那时不怎么敢与男生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小金,你很勇敢。那个时候的我,学习成绩中上,为了能引起他的注意,我拼命地学习。还好,我考上了师范,而他读了高中,听说后来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医生。”“老师,你们有在一起吗?”“没有。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都会有那么一两次心动的感觉,那是很正常的,那是青春的悸动,说明你已经长大了。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处理这种感情,不能让这种感情成为自己的负担。小金你是个聪明的女孩,你要知道,只有大家共同进步,这种感情才能长久。” 几天之后,小金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由始至终,我都没有找小彬谈话,而小金时不时地与我聊聊她在高中的学习生活和情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燥动,整个人沉静了不少。三年后的高考,两人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十多岁的孩子,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对于早恋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加以歧视,更加不能粗暴干涉,强行拆散。我们要理解尊重他们的感情,顺乎其势,以朋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赢得他们的信任。很多时候,老师的宽容与信任,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这时候再“导之以行”,把误入歧途的学生拉回到正路上来,让学生安然度过燥动的青春期。
三、用宽容与信任沟通学生的心灵
人与人的相处就是将心比心,只有你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也会给予你信任。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心灵之间的壁垒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打破的。”但是,当人与人之间有足够多的信任的时候,就能打开那封闭的心灵。要知道:“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小杰在班里是个阳光的少年,他爱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与同学关系融洽。有一段时间,他发烧了,反复请假。一天,他妈妈哭着来学校请求我们老师去家里看看小杰。询问之下才知道,小杰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到了小杰家里,我看到了令人心酸的小杰,他呆呆地坐在那里,不言不语,见到老师来了也没有反应。在小杰家人的诉说下,我才知道小杰的父亲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治疗后也不能外出工作。小杰遗传了他父亲的病,在家人的关怀下,他的病只在几年前发作过一次,却远没有这次的严重。小杰没有父亲可以依靠,唯一能依赖的只有他妈妈,可他妈妈却在前几天因为小杰不肯吃药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就不肯再说话,也不肯吃药,他妈妈为他操碎了心。我拉起小杰的手:“小杰,老师和你到外面走走好吗?”小杰没有出声,但也没有挣开我的手。我拉着小杰的手,和他走在静静的村道上。一路上,我与小杰谈起了他给老师留下的美好印象,他在同学心目中的阳光形象,他在母亲心中乖巧懂事的样子,还有老师与同学们期待他回到学校上课那迫切的心情。一路走,一路细说,小杰只是静静地听着。送小杰回到家的时候,我细细的嘱咐小杰:“小杰,你现在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吃饭,按时吃药,养好了身体,就回学校读书,好吗?”从小杰口中说出来的一个“好”字,使小杰的妈妈潸然泪下。小杰回校上课后,我重新安排了性格开朗的同学与他同桌,课堂上有同学与他共同探讨学习问题,课间安排了同学与他一起玩耍,放学路上有同学与他一路同行……在老师与同学的关怀下,亲人的关心下,小杰没有了时间去感伤、去自卑,小杰重新阳光起来。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老师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真诚的话语,融化了小杰心头的冰块,打开了那封闭的心扉,使小杰重新振作起来。
四、用宽容与信任成就学生的梦想
信任,不是指没有误会;而是总会给对方把误会解释清楚的机会。给机会学生,同时也给了机会老师。马克思曾说过:“教育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对犯了错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地“惩罚”“训斥”,这样只能凉了学生的心,堵了学生前进的路。
小文是个酷爱读书的孩子。那一年他读初三,为了更好地备战中考,每个同学都卯足了劲地学习,家境比较好的同学买了很多课外辅导书。新学期开学不久,就有十多个同学陆陆续续地来投诉说不见了新买的辅导书,怎么也找不到。班里面除了丢失了辅导书,并没有丢失钱财,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我想,这肯定是哪个爱读书的孩子拿的。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我并没有大张旗鼓在班上搜查“小偷”。我安排了几个学生悄悄地留意有谁偷偷地拿同学的书。直到有一天,有个学生跑来向我报告说他有一本新买的上午放学时还在的,但下午一回到学校就不见了。他放学离开课室的时候只有小文一个还没走。搁浅多日的偷书事件终于有线索了。怎么办?是直接找小文对质吗?我犹豫了。如若不是他拿的,那对学生是个很大的伤害。如若真的是他拿的,他肯定不会把书放在书包里,那就只能放在家里。与级长交流了想法之后,决定到他家去家访。在小文的房间,我发现在他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摞书,有些书上写着丢失了书本的同学的名字。到此,事件已经很明朗了。是全校公开批评以儆效尤,起个“杀一儆百”的作用,还是为保全学生颜面为学生保守秘密?对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偷拿同学的书呢?我找到了小文,在证据面前,小文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掉,却低着头一声不吭。“小文,老师相信你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拿同学的辅导书的。今天我去你家了,你妈妈在家,提起你,你妈妈很自豪,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让父母操心过。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父亲以回收废品维持生活,母亲在家务农,家里还要供哥哥在市高中读书的费用。老师知道你喜欢读书,我想你是不想加重家里的负担才拿同学的书来看的,对吗?但你想过没有,你没有经过同学的同意就拿了他的书,那他该有多焦急呀!这件事情老师没有上报学校,也不准备上报学校。”听到这里,小文很诧异地抬起了头:“老师,我爸妈知道这件事吗?”“没有,我没有告诉他们,我只对他们说想了解你在家的学习情况,他们信了。”“老师,我爸妈供我们兄弟俩读书够辛苦的了,我也不想拿他们的书的,可是看到那么好的书我好想看,问他们借又怕他们不肯,就趁他们不在时拿了,想看完了再偷偷地还回去。后來一发现他们有好书就忍不住想拿,就……”小文说着头低了下去。见到小文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趁热打铁:“你拿同学书的事情到现在为此还没有哪个同学知道。但是小文,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做错了事我们就要改正。老师希望你能把书还给同学,并向书的主人郑重道歉。我相信,他们会原谅你的,好吗?”后来,在我的劝导下,小文把他从同学处不问自取的书逐一还给了同学,并取得了他们的谅解,有几个还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主动借书给小文阅读,而小文也主动与他们共同探讨学习上的难题。三年后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小文的信息:“老师,我现在在华工大读书。非常感谢你,若不是你,我不可能有今天……谢谢你!”我很欣慰,同时也很庆幸当年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我不敢想象,若当年把小文偷书的事情公诸于众,还是否会有今天意气风发的小文……
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我一直都没有用“偷书”这个另人反感的词语,也没有把小杰“偷书”的事件公诸于众。对犯错的学生,作为老师要持宽容的态度,保全学生的颜面,维护学生的尊严!正是当时我对学生的宽容与信任,让小文有了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挽救了小文,成就了小文的学业梦,使他能在高等学校展翅翱翔。
“信任如水,一旦浑了,就永远都清澈不了。”“信任会使人生其乐无穷,信任还可以引我们走向成功。”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也说:“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躁、怨恨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老师的惩罚,可能伤害一个心灵,而老师的宽容与信任,则可以治愈一个灵魂,让学生心怀感激,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没有信任便没有教育.教育名言(压缩本)第五卷485页.
[2]王有盛.班主任工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