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工作中,我们最关注问题就是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怎样教的问题。语文,有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有三件事要做:①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需要推敲;②不要把课文教成重点,要教成起点,要有课程意识;③通过写作指导,促使学生写出真正有创意的文章。
语文教学开始前,语文老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反复研读,才能带动学生进行探究。我们用的导学案,讨论展示的环节一般都是把教学目标设计成问题的形式。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语文学科的问题式教学。
一、问题式教学存在的误区
问题式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很多老师也正在这样做。但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老师为分析课文而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然后通过板书去完成对问题内容的图解,并美名其曰“ 启发式”教学。而学生呢?钻来钻去,还是停留在文本当中,感觉一节课浑浑噩噩地过去了,没效果,或效果不大,长此以往,越来越不想上语文课。这种教学我们将之判定为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再回到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解:用最小的时间成本,主要表现为:老师讲解的时间很少,而学生集中精力去討论、去探究、去自学,使学生获得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设计问题的方法
怎样设计语文教学的问题呢?首先还是要强调: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达。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从课文第一段开始依次教学,按部就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顺流而出,我觉得这种提问,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发一份导学案,里面有我们给学生设置好的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抽测的题目。学生们会先通过自学,先做好学案指导的内容。课上大家通过展示、交流、探讨,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办法,生成知识。学案里的问题,是老师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编写出来的,学生完成之后,把学案交给老师,让老师评估学情,教师根据学情决定课堂上哪些内容要共同探讨,哪些内容个别辅导。题目的设置,是教师上课的思路呈现。设置题目的关键是在深入研读文本并梳理好独特的教学点的基础上,以文章的突破口为切入点。
三、运用导学案教学局限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但是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师的预设痕迹太明显。学生一拿导学案,就开始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根本不能发现其他具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这大大局限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再加上模式的固定,也就固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这样课堂设计,紧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去走,细细思考,会发现一切其实还是操控在教师手中,这和真正意义上的构建自由平等的教学课堂是有差距的。同时,这样的问题式教学课堂,还限制老师的分析。我开始觉得不够科学,因为教师是专业的存在,他所能给学生带来的专业指导是所有学习资源无法替代的。而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恰恰是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指导角色的存在。
四、对话式问题教学设计
于是我开始探究另一种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对话式问题教学设计。“对话式”究竟怎样去设计呢?其实是没有我们固定的环节设计。当然教师的大体方向、教学的目标是有的,而且时刻谨记心中。总的来说,是“ 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我用《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大家预习了没有?主要预习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
2.疑难的字音圈出来没有?解决了没有?(学生展示所找字音)
3.学语文最基本的就是要疏通字音,只有把字音疏通了,我们才有朗读的愿望。那么大家读过课文了吗?能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吗?(学生摇头)
4.看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短片。(播放视频)
5.看完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狂野、奔放、壮观、豪迈等,我建议他们回归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字句。并把学生概括出的词语在黑板上板书)
6.有这种感觉之后,大家读一读课文好不好?细细去感受课文,看能否有新的感觉。好的,自由朗读。(当时,我没有让学生全体朗读,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难读好的,更不要说要读得流利,我自己都感觉读不好。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己读,找找感觉,用时 6分钟左右)
7.谁能用一些新的词语来描述你刚才读课文的感觉?(学生回答,但感觉到学生有点为畏难,课堂气氛不太好)
8.回想一下,刚才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句子震撼你的内心?哪些句子让你找到了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的感觉?(让学生回归文本)(学生迅速到课文中找答案,几位学生开始分享找到的句子,在读句子时,出现字音的误读,学生互相纠正)
9.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找出句子来了,小组分享交流,说说你为什么找到这些句子,注意词语的使用和句式特征。(引导学生进入句子的赏析环节,开始小组交流探究,用时10分钟左右)
10.好的,小组们派代表发言吧,展示你们的交流成果。(学生代表发言,说到了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同时还关注了震撼、烧灼、威逼等词语,进行边分析边朗读训练,用时15分钟左右)
11.大家好像忽略了这篇文章另一种句式的使用,有没有人注意到感叹号的使用?感叹句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情感这方面,让学生找感叹句,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在读中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热情奔放的情怀,用时5分钟)
12.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让学生去比较朗读,从感受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情怀,用时5分钟。
13.最后是教师小结,点出这节课的文本目标:发现文章字词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感悟:这节课没有严谨细致的安排,当然大体的设计方向是有的。通过词语句子赏析进行阅读指导(师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对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我是这样整理的:1.疏通字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词语、句子、文段赏析;3.情感的提升。
我认为新课改模式百出,花里花哨,一节课热热闹闹,但总感觉教学的目标落实不到位。我开始回归一种朴素的语文教学课堂,希望实实在在地上好一节语文课。但不管怎样,终归是要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我觉得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教师讲、学生学;学生讲、教师也在学。现在很多课改模式强调教师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展示者、探究者。这种强调我觉得是变相地划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两者不应该独立开来,师生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共同体。一节好课,应该是既发展了学生又发展了老师。
语文教学开始前,语文老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反复研读,才能带动学生进行探究。我们用的导学案,讨论展示的环节一般都是把教学目标设计成问题的形式。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谈谈语文学科的问题式教学。
一、问题式教学存在的误区
问题式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很多老师也正在这样做。但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老师为分析课文而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然后通过板书去完成对问题内容的图解,并美名其曰“ 启发式”教学。而学生呢?钻来钻去,还是停留在文本当中,感觉一节课浑浑噩噩地过去了,没效果,或效果不大,长此以往,越来越不想上语文课。这种教学我们将之判定为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再回到语文高效课堂的理解:用最小的时间成本,主要表现为:老师讲解的时间很少,而学生集中精力去討论、去探究、去自学,使学生获得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设计问题的方法
怎样设计语文教学的问题呢?首先还是要强调: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达。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从课文第一段开始依次教学,按部就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顺流而出,我觉得这种提问,我们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发一份导学案,里面有我们给学生设置好的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抽测的题目。学生们会先通过自学,先做好学案指导的内容。课上大家通过展示、交流、探讨,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办法,生成知识。学案里的问题,是老师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编写出来的,学生完成之后,把学案交给老师,让老师评估学情,教师根据学情决定课堂上哪些内容要共同探讨,哪些内容个别辅导。题目的设置,是教师上课的思路呈现。设置题目的关键是在深入研读文本并梳理好独特的教学点的基础上,以文章的突破口为切入点。
三、运用导学案教学局限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但是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师的预设痕迹太明显。学生一拿导学案,就开始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根本不能发现其他具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这大大局限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再加上模式的固定,也就固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这样课堂设计,紧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去走,细细思考,会发现一切其实还是操控在教师手中,这和真正意义上的构建自由平等的教学课堂是有差距的。同时,这样的问题式教学课堂,还限制老师的分析。我开始觉得不够科学,因为教师是专业的存在,他所能给学生带来的专业指导是所有学习资源无法替代的。而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恰恰是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指导角色的存在。
四、对话式问题教学设计
于是我开始探究另一种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对话式问题教学设计。“对话式”究竟怎样去设计呢?其实是没有我们固定的环节设计。当然教师的大体方向、教学的目标是有的,而且时刻谨记心中。总的来说,是“ 大体有序,具体细节灵活”。我用《安塞腰鼓》这一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大家预习了没有?主要预习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
2.疑难的字音圈出来没有?解决了没有?(学生展示所找字音)
3.学语文最基本的就是要疏通字音,只有把字音疏通了,我们才有朗读的愿望。那么大家读过课文了吗?能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吗?(学生摇头)
4.看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短片。(播放视频)
5.看完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狂野、奔放、壮观、豪迈等,我建议他们回归文本,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字句。并把学生概括出的词语在黑板上板书)
6.有这种感觉之后,大家读一读课文好不好?细细去感受课文,看能否有新的感觉。好的,自由朗读。(当时,我没有让学生全体朗读,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难读好的,更不要说要读得流利,我自己都感觉读不好。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己读,找找感觉,用时 6分钟左右)
7.谁能用一些新的词语来描述你刚才读课文的感觉?(学生回答,但感觉到学生有点为畏难,课堂气氛不太好)
8.回想一下,刚才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句子震撼你的内心?哪些句子让你找到了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的感觉?(让学生回归文本)(学生迅速到课文中找答案,几位学生开始分享找到的句子,在读句子时,出现字音的误读,学生互相纠正)
9.相信很多同学都已经找出句子来了,小组分享交流,说说你为什么找到这些句子,注意词语的使用和句式特征。(引导学生进入句子的赏析环节,开始小组交流探究,用时10分钟左右)
10.好的,小组们派代表发言吧,展示你们的交流成果。(学生代表发言,说到了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同时还关注了震撼、烧灼、威逼等词语,进行边分析边朗读训练,用时15分钟左右)
11.大家好像忽略了这篇文章另一种句式的使用,有没有人注意到感叹号的使用?感叹句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情感这方面,让学生找感叹句,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在读中感受黄土高原人民热情奔放的情怀,用时5分钟)
12.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让学生去比较朗读,从感受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情怀,用时5分钟。
13.最后是教师小结,点出这节课的文本目标:发现文章字词句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感悟:这节课没有严谨细致的安排,当然大体的设计方向是有的。通过词语句子赏析进行阅读指导(师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对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我是这样整理的:1.疏通字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词语、句子、文段赏析;3.情感的提升。
我认为新课改模式百出,花里花哨,一节课热热闹闹,但总感觉教学的目标落实不到位。我开始回归一种朴素的语文教学课堂,希望实实在在地上好一节语文课。但不管怎样,终归是要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对话式课堂教学设计,我觉得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教师讲、学生学;学生讲、教师也在学。现在很多课改模式强调教师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展示者、探究者。这种强调我觉得是变相地划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两者不应该独立开来,师生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共同体。一节好课,应该是既发展了学生又发展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