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潮头唱大风

来源 :商品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o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掩饰,不做作,风雅气度,随性洒脱,广州博雅堂董事长梁伟是一团火,激情四射。
  走进博雅堂,走进“博雅大侠”梁伟,走进一个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个性世界。
  随手翻看广州当地的近期报纸,《如何让红木家具安度寒冬》、《选购红木家具简单三部曲》、《为何红木家具价格上涨这么厉害》、《博雅十稔后赵夫瀛再次到访博雅堂》等醒目标题跃然纸上。在固定版位开设《红木讲堂》专栏,滚动刊发专业性文章,每篇洋洋千余言讲解推广红木知识、宣传普及传统家具文化——梁伟在给红木行业做广告。
  豪放的性情中人,把联动的商业行为,转化成社会公益属性。
  在华南版图的广州区域,万博中心这座雄居一方的商业帝国里,以经营明清古典家具为主业的博雅堂,堪称同业中的“老字号”了。十余年的付出与收获,梁伟见证了古典家具消费由市场层面的寡淡冷清,到现在传统家具文化热潮的回归与兴盛。
  梁伟感叹:“回望十年前的消费环境,作为第一家进驻万博中心的高端明清家具展场,1400平方米独立门店,开张一年零七个月没做成一分钱买卖,根本没人肯进来看一眼。我每天按时开门营业孤零零站在偌大的展厅里,耐住精神和生意的超负荷重压,就这么挺过来了。”
  而今在周围数以千计的同行商户中,当年博雅堂古朴典雅的装修装饰风格和把商业行为变成公益事业的经营理念,依然属超前意识,引领潮流,默默诉说着传统文化守望者来路的艰辛与信念。
  古典家具以木为本,中华木作文化博大精深,以榫卯结构和雕刻技法为基本工艺的传统木作艺术品,表现了高超技艺对木材价值的再造,创造了永远值得研究与欣赏的文化瑰宝。
  风尚的导引,文化的回归,总要有人率先觉悟并勇敢地站出来挑战困难,践行传承与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
  博雅堂古建修复工程队2004、2010年两次承接余荫山房的修缮保护工程,是梁伟投身传统文化事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是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题建筑深柳堂,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
  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侵蚀,风吹雨打、烈日暴晒、门槛踩踏,构件丢失、损坏、木材腐烂,油漆脱落,使这座名园古建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修旧如旧”。不错,余荫山房彰显了一个多世纪前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征,是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提供认同、增强自信的传统建筑文化载体,无论从欣赏、考察、借鉴、应用等方面,都是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财富。用自己的双手,再现余荫山房昔日的风采,使历史建筑以它完整的形象长留人间。这是职业使命,更是一个木作文化传承者的时代责任。梁伟为之振奋:“展现才学和传统工艺技术的机会来了!”
  修复余荫山房主要分木工和油漆两部分,不仅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还要具备深厚的古建文化知识,并在施工中准确把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要的是真功夫。
  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从2010年6月动工,到8月25日修缮完毕,木门、门槛、花窗、走廊栏杆、廊柱、护栏,修补、加固、上漆、打蜡……87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表面平整,色泽光润,安装牢固,接缝严密,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焕然余荫山房第二春。
  当演员,不当观众;当明星,不当配角。这是一种执著的事业心性,更是做事的胸怀。
  “几滴春雨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生活中的梁伟潇洒、乐观,追求通过身心的放松来体验生命的快乐与珍贵,活得精彩,活得轰轰烈烈。
  “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是一个男人最为基本的使命担当。”梁伟说,红木家具产业成就了不少人的事业梦想,博雅堂是以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在静心打造“博雅”品牌,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潮头,冲锋陷阵,摇旗呐喊。
其他文献
檀香紫檀丝翎檀雕花鸟圈椅二椅一几,是深圳宜雅新作。在这幅作品中,宜雅将丝翎檀雕和明式家具,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融合。与宜雅以往大气又不失文墨的儒雅风格不同,此件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春意。  宜雅大胆、巧妙的将独特的花鸟檀雕技法,植入到明式家具的典型作品素圈椅中,在背板上巧妙的植入一花、一鸟,看似简单却极具功力。首先,此件作品在背板构图上,颇有八大之风。花鸟所居位置恰在靠背板黄金分割线之上
期刊
近日,一篇题为“《红木》国标:你不要成为扼杀红木产业的千古罪人”的文章,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各大家居、红木家具、艺术网等相关网站争相转载,但不论在百度里搜索文章标题,还是“《红木》国标 不要 千古罪人”几个关键词,排在百度最前的转载网站,一直是新浪家居新浪红木频道。紧随其后的便是《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的博客及文章首发网站的红木网。  不得不感叹新浪红木的点击率,同一篇文章,即便新浪红木非首发,仅
期刊
上传网络杂志是一份极其机械枯燥的工作,但如果让我离开这个岗位,我想我会坚决地说不。当我上传第五百篇文章时,我甚至爱上了这份“枯燥”,也情不自禁地写下这篇文章。  电子报刊的制作流程,是毫无悬念的,网络编辑只需如机器人一样,原封不动地将杂志一页一页添加到软件中,机械地编辑过后再一页一页地将它们输出,传到网上,这样,一本电子版的杂志就诞生了。  曾经一度为这样寂寞的生活感到绝望,就像独自行走在沙漠中的
期刊
近日,《红木》杂志及其创办的红木爱好者俱乐部,携手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红木频道、新浪红木频道,共同发起组织名为“淘宝会”的活动,活动完全以消费者为主体,以谈文化、觅知音、论红木、淘宝贝的方式,带领消费者走进全国重点红木产地、产区。  活动是红木爱好者俱乐部专门为爱好者、发烧友组织的一次民间活动,已正式推向全国,首站计划从河北开始。与以往红木活动不同,“淘宝会”活动,不仅有新浪红木频道、中央电视台发现
期刊
过完十五,健健就跟着爸爸妈妈从湖北老家来到深圳,他刚满5岁,最近有件事让他特神气,就是头一回坐飞机。说起来,他还手舞足蹈,小脸蛋上全是兴奋劲儿。  “爸爸,铅笔断了,帮我削一下。”  陈师傅从手边一大堆雕刻刀里划拉两下,选了一款锋利的,嗖嗖几声,儿子健健接过笔,趴在小板凳上,继续画画。陈师傅换了把雕刀,落在一只鸟的羽毛上。不远处,是健健的妈妈,也是一名雕刻工。  为了照顾他,陈师傅从去年把他接到身
期刊
吴东平、刘海燕夫妻俩在雕刻这个行业里已经二十余载,曾经的同行、伙伴大部分都转业了,有的也赚了大钱。2005年行业萧条,工价很低的时候,他们也想过要转业,当时一个老师傅劝他们,说他们都已经有很好的技术,放弃了可惜。他们就选择坚持了下来。如今再看,坚持下来是对的。随着行业的繁荣,人才的凋零,他们的待遇开始提升。刘海燕说:“做这一行的很少能坚持下来,我很多以前的同事都转行了。像我们这样夫妻都做雕刻的更少
期刊
2014年第一期《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杂志,刚一出炉就遭到了联合传媒集团媒介顾问的分抢,因为很多客户期待已久……  不仅因为该期特刊里,有让人回味的美好瞬间,更有专家和行业精英对2014年市场的深度分析。这对于全面开工后整体产业来说,将大有借鉴意义。  “它可以说是我们对行业了解信息的一个窗口,是我们行业的参考、指导书,我常用笔划下那些有用的信息,以备日后参考,尤其是开年的第一期,我更不能放过。”山
期刊
“10月4号,大平几1个;10月5号,素面写字桌1个,架几案1个;  10月6号,餐台椅子1套,共3件……”  在一个封皮掉了又被粘上的旧本上,打磨工小赵记录着他每天完成的工作。这个笔记本,他十分珍爱,若非我们执意要看,他是绝不示人的。因为上面不仅记录着他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还绘制着他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刻画着他的人生感悟,倒映着他的思想心声。  小赵今年25岁,三年前从老家河南出来,就一直在北京一家
期刊
一大早,仙游名贵红木一条街上,就围满了前来“寻宝”的淘木人。他们一般都在头一天晚上便已闻到风声,次日一早,便手持工具,守候在木材市场,严阵以待……  在一车红酸枝小料前,一位有20多人小工厂的林老板,专注地在木头堆里寻找着适用于自己家具的木材。他死死盯住每一块卸下的木材,一旦发现面板平滑、长度合适的木材,就快速爬上木堆,将其挑出,生怕被其他人拿走。后来,货卸了一半时,他干脆跳上货车去挑,直接用眼和
期刊
“我总得有点追求目标吧,不然,一年又一年,光长年岁,不长见识,那咋行?”小阮说完这话,时常紧锁的眉头略略舒展开,一丝笑荡漾在嘴角,短暂又甜蜜。  小阮是木材烘干工程师,每天打交道的除了木材就是数据,他科班出生,对木材材性和烘干设备都有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他说,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大多都转行了,因为这专业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女同学们集体扎堆考公务员,男同学转行做销售。但他对这些都没啥兴趣,总觉得和木材、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