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钢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统计
   (一)教师教学现状调查统计表(见表1)
   (二)学生学习调查统计表(见表2)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应急技能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钢琴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所占比例约50%;第二类是重实践技巧教学,所占比例约40%;第三类是重理论教学,所占比例约30%。以上数据说明,目前高校钢琴演奏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从过去的“做”或“知”的单一模式开始向“知”“做”并重的教学模式转变。细化到具体的教学模式,高校钢琴演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个别课教学、小组课教学和集体课教学三大类。然而,通过对高校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三大类教学模式均存在不足:个别课教学是较为传统的钢琴演奏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但是重复教学的现象经常发生;小组课教学是将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教学的形式,但是小组划分和教师配置不合理,教学效果较差;集体课教学是集听课、演奏、练习和复习为一体的教学形式,但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仅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很难体现出学生个体的气质、性格与能力的差异,很难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辅导。
   (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钢琴教师的授课内容逐渐多元化,由古典钢琴作品向现代钢琴作品转换,既增强了练习典、中外乐曲、奏鸣典以及复调作品的教学内容,也增加了键盘即兴编配、音乐作品分析等学习内容。此外,教师还会加入一些让学生观摩或参与实践的教学活动。然而,通过对高校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教学内容的具体设计不理想,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一方面,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化,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大纲的理论教学中融入音乐作品赏析、艺术素养等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基本功掌握不熟练,只有过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完全能听懂的占少数,一点也听不懂的占多数。另一方面,练习曲的教材仍旧单一,教师使用较多的教材是车尔尼 OP.599、OP.849、OP.299、OP.740 ,学生对其他的練习曲接触较少。此外,对于复调音乐作品缺乏系统学习,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手法的复调曲目很难推广。另外,对于中外乐曲授课的内容多半为考级教程,曲目的选择范围较大,但适合学生个人性格、能力与发展的曲目较少。总的来说,每个学生对于钢琴的理解能力和弹奏能力是不同的,而高校钢琴教学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仅内容单一,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三)专业师资队伍不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高校钢琴教师队伍悄然发生了变化,钢琴教师更加年轻化、高学历化,许多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甚至还有海外留学的经历,高校越来越注重钢琴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然而,通过对高校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专业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健全现象。在学历层次方面,钢琴教师大部分毕业于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具有本科学历的占比约60%,硕士学历约占35%,博士学历约占5%,海外留学人才约占1%,由此可见,高层次的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在提升专业能力方面,教师在继续学习、进修上所花费的时间很少,只有少数人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在对学生教学艺术的培养方面,由于钢琴教师本身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和水平的参差不齐,很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风格,指导学生拓展实践学习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经验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虽具有较高的专业演奏水平,但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育科研方面,高校教师的职称评比让许多教师往往侧重于自身论文的发表和个人音乐会的表演能力,根本无暇开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与科研。
   (四)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钢琴教师的授课方式逐步发生变化,由大班授课逐渐向小组授课、讨论课程以及个别课程转变,旨在使水平相近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互相学习与认识,做到扬长避短。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这种授课教学灵活性更强,针对性效果更好。然而,通过对高校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目前高校钢琴课程体系仍不完善,导致授课效果也较差。一方面,高校依然存在“重技巧,轻理论,重技能,轻音乐”的情况,学校开设的钢琴理论课程缺乏融入钢琴演奏技能练习,不够注重学生音乐感情的培育,也不够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实践新能力的拓展教育。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依然不重视教学改革,许多高校的课程教学大纲未能及时更新,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捕捉学生的专业能力并灵活调整学习进度。此外,一些高校的课程评价缺乏多元性,对学生演奏钢琴曲目的考试往往作为考评的重要方法,这种考评方法只能反映学生学习钢琴的最终学习成果和个体差异的量化数据,不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存在诸多弊端。
   (五)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校钢琴教师多数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模仿,缺乏自我评价和反思,学生自主性不强。教师很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曲目作为练习曲,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与所学给学生布置作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高校学生选择钢琴专业的初衷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而出于自身的兴趣与爱好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前者。为了考级,许多学生学习高难度的作品,教师更多的是传授技巧,学生很少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觉得钢琴课程过于枯燥,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导致许多学生中途转专业。再加上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就有学习钢琴的基础,在教学大纲下,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进行教学,也不能因学生的专业能力灵活调整学习的进度,影响教学内容所达到的效果。    三、高校钢琴演奏教学的提升策略
   (一)融入魔鬼训练教学模式
   “一对一”是高校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示范与学生对教师的模仿,而这种照葫芦画瓢的模仿扼杀了学生的音乐创作思维和独立学习与分析作品的能力。为了摈弃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许多高校开始采用小组课程、集体课程和个别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使钢琴教学模式变得多样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演奏应急技能。魔鬼训练教学模式也称为加训,它是一种让学生在黑暗中学会弹奏钢琴的方法,学生主要借助听力在黑暗中完成演奏。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力敏锐度,做到“人琴合一”的地步。真正的钢琴演奏是在聚光灯较闪烁、灯色较黑暗的背景下进行的,对演奏者的视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极有可能会影响到钢琴演奏者所发挥出的效果。钢琴演奏的应急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钢琴演奏者应当具备的良好品质,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学生对钢琴键盘充分熟悉掌握的情况下才可进行,但它的训练效果很显著。
   (二)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科学搭配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石,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则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先决条件。授课教师首先要要熟悉常用的主要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掌握教材搭配的一些基本原则,做到循序渐进,使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相互搭配。再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正确划分和辨别学生不同阶段的钢琴学习特点,并为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合理搭配一定量的学习曲目,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应用能力与艺术素养并举的演奏者是高校音乐教育钢琴教学的主旨,除因材施教以外,还需将钢琴音乐史以及作品赏析等内容有效结合到钢琴课堂中去,使得钢琴课程的内容层次更加分明,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吸引力,从而优化钢琴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钢琴学习水平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练习内容不能难、繁、杂,尽可能做到精细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合理化。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是高校钢琴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健全专业师资队伍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具备严谨治学的精神与态度,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储备量以及艺术修养;其次,准确掌握并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与艺术风格,通过自身的演奏技能及体态语言的表达唤醒学生追求钢琴艺术的激情,促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含义,从而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表现风格;再次,不断提高教学能力,通过了解学生的练琴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不断学习、进修、深造拓宽教学内容,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专业技能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教授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钢琴演奏教学的评价方式还不够完善、全面,只能反映片面性事实,难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学校通常以考试成绩和课堂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立足于教学事实,造成教学评价不具事实性和针对性,也就很难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真实的艺术水平。因此,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障高校钢琴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要求钢琴教学做到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形式多元化以及评价方位综合化,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全方位对学生的钢琴学习、技能、音乐情感内涵进行综合评价。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也能对学生所掌握的钢琴专业知识技能、对钢琴音乐情感内涵的把握程度,以及对音乐学习的态度等综合能力进行评定,不仅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特点、差异,还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素质的发展,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钢琴教学的和谐发展。
   (五)推行互动式多边性教学
   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展,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爱上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钢琴学习就不会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生是独立个体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意性、判断性与主动性,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形成自身獨特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高校钢琴演奏教学是面向不同层次与特点的学生,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素质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健全教师队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钢琴演奏教学应当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特点,进行分级教学及多边互动式教学。在学生评价上应采用弹性学分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培养一名合格的音乐专业教师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其他文献
多个世纪以来,一些沙漠旅人称他们听见沙丘在“唱歌”。事实上,地球上的许多沙漠、岛屿甚至海滩,都被发现有会“唱歌”的沙子。人们在领略大自然的奇妙的同时也感到困惑不解:沙子为什么会“唱歌”?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根据实地勘察和实验提出了很多理论,但至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肉桂色的沙子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低沉而有节奏,像催人入睡的催眠曲或信徒们的诵经声,有时又像西藏喇嘛法器对撞发出的
编译 陆长青  沼泽地里,一朵美丽异常的花朵散发着阵阵诱人的芳香。一只蜜蜂禁不住这香味的诱惑飞向花朵。然而,当它落到花朵上后,才发现自己落入了一个致命的陷阱——花朵迅速闭合,将蜜蜂关在里面。就像猎物被食肉动物吞下一样,可怜的蜜蜂经过短暂的挣扎后,最终成为植物之餐。    在我们的星球上,绿色植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生长,然后为食草动物提供食物。不过,植物并不总是扮演被“吃”的角色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昆虫学家近日披露,几年前他在圭亚那考察时,清楚听见动物在地面和干树叶上活动的声音。他以为那可能是一只老鼠,结果发现它竟然是一只巨型狼蛛。这种体重可达170克、个头堪比手掌的蜘蛛也叫食鸟蛛,如此命名是因为一幅18世纪的雕刻显示了一只狼蛛吃蜂鸟的场景。实际上,巨型狼蛛很少吃鸟,而是大多以节肢动物为食,但若遇到其他脊椎动物,例如老鼠或蜥蜴,它也不会放过。不过,巨型狼蛛不依靠蛛网捕猎,而是
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实用的设备是YL-235A型教学设备,在这套设备中,气动机械手由机械装置、传感器装置、气动装置和电气控制线路几部分组成。机械手的PLC控制用传统教学法分三大步进行:第一步,气路的检测与连接;第二步,电路的检测与连接;第三步,程序的编写与调试。在每执行一步的时候,教师都要分析讲解,教会学生如何操作,学生再动手操作。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停地巡回指导,即使是30人的小班教学,学生
世界上一共有大约2200种(也有说法是1800种)螳螂,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及热带地区。有一种演化理论认为,螳螂是从原蟑螂进化出来的,这两者直到白垩纪时期才与共同的祖先分化开来,这个共同祖先可能是一种长着螳螂状前肢的掠食性蟑螂。但与其白蚁近亲一样,螳螂直到早第三纪(第三纪是指从6500万年前~260万年前的地质时期)才变得常见并丰富多样起来。  螳螂有两根尖利的前肢用来牢牢地抓住猎物。螳螂的第一胸环
化学家追踪可可的化学遗迹,大大推进了现代人对可可历史的认知。  当西班牙殖民者于1519年首次抵达阿兹特克首都特诺奇迪兰时,他们看到了种种奢华场面,其中就有人们向蒙堤苏玛国王敬献50罐起着泡沫的“巧克拉托”。这是一种用可可树的种子制作的饮料,也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巧克力的前身。据西班牙史学家记载,阿兹特克人说可可饮料专门用来催情,这暗示巧克力与浪漫之间的关联自古以来就存在。事实上,现代科研发现巧克力中
1999年12月的一天夜晚,菲律宾群岛北部的吕宋岛突然断电,生活在该岛上的约4000万人立即陷入黑日盘之中。正在商场购卖圣诞礼物的熙熙攘攘的顾客乱成了一锅粥,各种节日聚会被迫中止,正在会见议员的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不知所措……人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度过了混乱不堪的十分钟之后,发电厂重新恢复供电,但公众仍处在黑暗之中,直到第二夭电力供应才完全恢复。一时间谣言四起,甚至有谣传说军队正在策划政变
冰雹俗称“雪弹子”,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小冰球。而能够产生小冰球的积雨云叫冰雹云。最初的冰雹云和下雷雨的积雨云一样,是由水滴、雪花、冰晶混合组成的。一旦遇到较强的上升气流,气流就会把冰雹云底部的水滴、雪花、冰晶混合物送到云的中上部,形成过冷水滴。之后,过冷水滴又再次跟冰晶、雪花碰撞在一起或者自然冻结,形成冰雹“胚胎”。此时的“胚胎”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最原始的不透明冰。不过,当上升气流减小,“胚胎
2008年6月18日,法国和瑞士天文学家宣布,运用欧洲南方天文台先进的搜索设备,他们在太阳系以外距地球42光年的类太阳HD 40307恒星周围发现了3颗“超级地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地球质量的4.2、6.7和9.4倍,公转周期分别为4.3、9.6和20.4个地球日。至此,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270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那么,这些太阳系以外的行星都是一些什么样的行星?其上面是否可能存在生命?如果你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都对死亡避之唯恐不及,并坚持狂热地追求“长生不老”之法。传说中的仙丹、不老泉、点金石、圣杯,这些传说中可以使所有者长生不老的“圣物”,从古至今都在被全世界的人类所追崇。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很久之前就将目光聚焦在一些长寿动物身上,意图找到它们的“长生秘诀”,并努力效仿。例如,曾有人宣称学习龟鳖的“吐纳之术”就可以有效地延长自己的寿命;还有人将这些“长寿”动物直接吃下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