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园艺重耀世界舞台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dejing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基地环境不一般
  在一般人的眼中,世界技能大赛的基地,一定是机器成排、马达轰鸣的现场,但走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草长莺飞,一栋栋现代徽派建筑点缀其间。不仔细看,还以为来到了桃花源。
  实际上,这既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也是安徽润一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的办公地,还是他们用园艺技能匠心打造的黄山润一生态园。
  这里的主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专家组组长赵昌恒,既是黄山学院的副教授,也是黄山市园林协会会长。
  “有人社部、安徽省、黄山市领导的坚强领导,有各个参赛学校的大力支持,有我们专业的专家和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有选手们的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绩的!”专家组组长赵昌恒信心满满。
  这个基地决心不一般
  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不少。
  因为园艺项目中国队是第一次参赛,缺乏经验、缺乏资料,能够找到的有限资料不仅是全英文的,而且资料也是东拼西凑的,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其实,最让赵昌恒担心的,一是他们对规则的不熟悉,二是裁判的主观分值比较高。这对第一次参赛园艺项目,没有人脉、没有积累、没有经验的中国队来说,可能是最难的。
  “不要紧,我们要对得起各级领导信任,对得起各方支持,我们有信心!其实,中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艺术的舞台上,曾经是非常辉煌的,比如颐和园、圆明园以及苏州园林和徽州园林。我们这次参加世赛园艺项目的比赛,对中国园林艺术重回世界舞台,有着特別重要的意义!”赵昌恒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透着一股坚毅之气。
  “为了补短板,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赵昌恒介绍说。
  为此,他们从黄山学院、黄山市园林协会邀请了园林景观设计、英语专业的专家组成了技术指导专家和教练团队,指导选手使用机械设备,进行植物配置、种植;请安徽省徽匠大赛砌筑、木作、水电等项目的教练来基地指导选手砌筑、木作、水电作业;同时,还请省内功效学专家为选手讲课,提升他们的训练效率。
  为提高选手心理素质,他们还安排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为选手进行心理训练,开展了人际沟通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自信心训练。
  为了让选手有一个强健体魄应对高强度竞赛,他们还利用基地的运动馆,对选手进行体能训练,确保选手体力充沛。
  为了提升选手外语口语交流能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专家组成员、技术翻译、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洪常春,在集训中还对选手进行外语口语及专业术语辅导,帮助选手掌握与比赛相关的工作语言。
  这个基地动作不一般
  “世界技能大赛是国际水平的,我们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准!”赵昌恒加重语气说。
  为了让选手熟练使用工具,他们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购置了国外厂家的工具。
  为了让选手针对国际标准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组织专家教练反复研究比赛规则,并逐个对选手进行分析研究,做到对症下药,补缺补差。教练员严格按照世赛标准要求开展集训工作,采用模块训练和模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攻克各项技术难点。
  同时,通过走赛、观摩赛、友谊赛等赛事,加强选手的针对性训练和适应性训练,不断积累比赛经验,使选手在技能水平、比赛经验和职业素养上完全达到国际水平。
  为了向高水平专家学习,他们还在2017年年初,邀请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副首席专家、爱沙尼亚园艺项目首席专家、加拿大园艺项目首席专家、台湾地区园艺项目首席专家齐聚基地,共同参与园艺项目四进二选拔赛。在选拔赛上,他们鼓励选手大胆与这些高水平专家交流,向专家请教。
  同时,他们还去台湾,参加了由台中市景观工程商业同业公会、黄山市园林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第一届园艺(造园景观)技术交流赛。黄山市人社局调研员方萍,黄山市园林协会会长、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专家组组长、海峡两岸第一届园艺项目技术交流赛裁判长赵昌恒,黄山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周京辉,世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队教练组组长伍全根,教练刘嘉等随队指导比赛,园艺项目广东队教练、江苏队教练和选手观摩比赛。
  通过国际国内技术交流赛,选手们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创意模块、劳动保护、施工保洁、选手配合、植物栽培、精度把握等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下一步,他们还将带选手远赴爱沙尼亚、芬兰、奥地利,参加这些国家全国技能大赛欧赛选拔赛。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园艺项目二进一选拔赛时,他们还将请意大利园艺项目国际裁判来现场指导,还计划与台湾地区选手进行交流赛,并争取赛前提前到阿联酋熟悉比赛场地。
  2017年3月25日,记者在他们的训练基地,见到了在这里集训的四名选手:来自黄山学院的沈丰、孙伟、汪仕洋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刘书洋。他们身着红色训练服、手戴厚厚的劳动手套,两人一组,正在专家、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紧张训练。只见他们一会加工围栏,一会打磨刀具,一会研究方案,紧张中透着满满自信。
  在接下来的二进一选拔赛中,他们中的胜出者将代表中国参加2017年10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比赛。
  中国重耀世界园林艺术的重任,就在他们肩上!
其他文献
摘 要:打造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校园文化和学校内涵发展的要义入手,以安徽滁州技师学院为例,探讨学校如何着力打造優秀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 内涵发展 特色文化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安徽滁州技师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在传统文化、志愿
2020年11月17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教育部等单位指导的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在重庆举办,亳州中药科技学校(安徽亳州技师学院)(以下簡称“学校”)职教成果亮相山城重庆,吸引了八方来客。学校选送的非遗作品《一剪一纸·魅力非遗》和教学成果《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非遗文化》两个参赛项目全部获得一等奖。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机械制图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熟练画出机械部件的零件图及装配图,还要求学生能读懂零件图和装配图。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要求都很强。所以,根据目前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状,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笔者通过对当前社会相关人才需求及该专业教育模式的调查和研究,结合职业教学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一、提高对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立足教材、用好教材,加强口语交际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更具有优势。本文基于中职课程改革《语文》教材,探讨了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学实践 口语交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个人的职
习近平主席曾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为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多措并举,为学校教师指引前进方向、拓展成长路径、鼓励教师展现自我,形成了有益经验,增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果辐射。  引路子,指明教师前进方向  
摘 要:本文以提升仿真实训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垃圾焚烧集控运行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以期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改进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评价指标 仿真实训课程 在线学习  课堂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进行评价的活动。垃圾焚烧仿真实训是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的核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阶段,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不论是“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其关键词都应该是“兴趣”。只要学生能够接受并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就是好方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 多工种 工学一体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
摘要:建立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作为建筑类职业学校,长沙建筑工程学校紧贴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兵头将尾”建筑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在培养建筑行业基础技能型人才中的教育职能,助推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转型升级。  关键词:产业工人 产教融合 职业素
摘 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中,作为著名革命老区——闽西的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探索将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新时代发展作贡献,努力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生力军。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融合 中职语文教学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身边的生动鲜活的教材,在政治教育、文化传承、道
从一所只有一个专业,仅百名学生的普通技工院校,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个二级学院,4大类、21个专业,7 000多名学生,年各类培训超10 000人次的技师学院,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在改革的浴火中实现了凤凰涅槃。  近10年来,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历经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蜕变,走出了一条技工教育发展的成功之路。从普通技工学校到国家重点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苏州市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