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新形势及其应对思考

来源 :人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b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处于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的关键阶段。劳动经济领域在迎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1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正确判断形势、解决突出问题,改革创新驱动,对于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为“十三五”规划奠定坚实基础至关重要。
  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劳动经济领域产生着重大、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形势变化显著、矛盾相互交织、情况复杂多变、深层次矛盾显现,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劳动经济领域正处于“形势变化的拐点期”“政策制度的调整期”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适应期”。
  当前形势对劳动经济领域三个方面的影响值得重视:
  一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加强,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市场更大程度的调节。这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劳动经济领域涉及面广、跨度大,许多重点工作受市场调节作用的程度不同,在同一领域中也会有很大差别。如促进就业中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产能过剩矛盾中职工失业问题,收入分配中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一次二次分配问题,以及劳动关系中的集体协商机制、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都需要把握好政府的职能定位。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还需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协同工会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共同治理。同时,应加强市场规则的制定和市场运行的监管。
  二是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成为就业工作中最为凸显的主要矛盾和首要挑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主要是地方院校、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反映了教育培训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产业转型升级中特别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职工失业、转岗转业难,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打破了已有的就业结构,带来失业转业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企业招工难;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劳动力市场的部分需求未得到满足,这集中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出了问题。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西部地区较快发展以及小微企业大量涌现,也使得就业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结构发生着显著变化。
  就业结构问题最终表现在供给与需求对接出现偏差。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必然出现的突出问题,也对教育培训体制机制、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保政策等提出新的挑战。在就业供给总量依然处于高峰期阶段,解决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更具有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
  三是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新的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相关改革协同推进,社保制度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和利益调整的难度加大,需要在群体待遇利益比较中实现平衡,在超越部门利益中实现管理体制统一,在超越地区利益中实现统筹层次提高,在新常态下实现筹资与待遇平衡,在着眼当前、谋划长远要求下推动制度可持续发展。
  新常态下,“三期叠加” ,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低技能劳动者失业和中断缴费人数增加,就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趋势明显,对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提出新要求;同时,社会保障支出增加,财政补助增速受限,基金压力加大。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到2020年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城镇化问题 。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解决好人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要求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发展,并使得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紧迫而繁重。同时,要求提供均等化的城乡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另一方面,老龄化加速发展使得抚养比提高,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压力不断加大,医疗保险基金当期收支压力增加,高龄老人护理需求增多,对制度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
  四是劳动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显示出多变性、多样性、复杂性三大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发挥,全面深化改革以及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贯彻实施,是影响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大背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新业态以及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多变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直接原因。
  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使得劳动关系处于调整变化之中,其稳定性下降,显示出多变性特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经营业态的多样化,如劳务外包、网店经营、快递业发展,以及企业主体的多样性,如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用工方式,如劳务派遣、灵活就业等,使得劳动关系呈现多样性;同期出现的市场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新生问题,不同诉求的劳动者群体等因素,使得劳动关系呈现出中国特有的特别复杂的特征。
  当前,面临新的劳动经济形势,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总思路,紧紧抓住促进就业这个重中之重,突出重点;加紧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兜住底线。继续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劳动关系的体制机制的总体思路;强调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
  在宏观调控中,将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就业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
  一是着力优化就业结构。这是扩大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实践证明,就业结构优化是近年来经济增速下行中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有所提升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扶持劳动者在各类服务业,以及小微企业中就业创业,是新常态下有效促进就业的必由之路。   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在继续完善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推动教育部门调整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加大调整学科结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善毕业生供给,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同时,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程度进行分类,重点帮扶其中的困难群体,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加大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其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对于失业保险基金积累过高的地区在降低1个百分点费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费率,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三期叠加”阶段乃至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帮助企业稳岗转岗和职工转业创业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尽快改进和完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启动城镇调查失业率制度,以利于正确判断和把握就业形势,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
  坚持适度保障,以实现全覆盖、保基本为优先目标;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增强公平性与可持续性;坚持统筹城乡,推进制度整合衔接;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兜住底线。完善小微企业、城乡低收入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适当降低费率、提供社保缴费补贴,健全托底机制、缴费与待遇激励机制。
  二是适应新型城镇化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加强关系转移接续平台建设,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统筹步伐。
  三是增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应对老龄化。统筹经济、社会、人口等相关政策,考虑建立老年长期照护保险,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加大基金投资运营力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以确保老龄化高峰期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是切实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提高就业质量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应使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增加工资收入;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社会保障;能够在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下工作,能够得到劳动权益的保护,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当前应重点提高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缓解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工作与家庭生活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把有稳定劳动关系或职业,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村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还要制定有关政策,重点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城镇居住等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就业质量、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将临时工的所占比例保持在适当水平。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坚持同工同酬,消除职业歧视,保障劳务派遣人员的权益。
  二是建立和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健全的劳动标准体系是衡量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基础。因此,应加强就业、工作条件、劳动关系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劳动行政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标准体系建设。特别是应重点完善最低劳动标准,如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工时标准等。通过完善最低劳动标准,重点提升和保护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等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快完善集体协商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由劳动力供求双方通过对等协商,议定工资待遇等劳动条件应是改善劳动条件的基本途径。关键是切实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1)进一步明确工资集体协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使劳资双方形成均衡对等的关系展开协商,进一步提高集体合同覆盖率。(2)大力推行多层次的地区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提高双方的对等协商能力。探索由工会经过民主程序委托第三方与雇主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办法,以便提高小微企业劳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能力。(3)探索扩展有代表性的工资集体合同的办法,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企业工会和企业组织可批准有代表性企业经工资集体协商形成的集体合同在本企业实行,以便分享有代表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成果。(4)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
  四是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是劳动者权益和就业质量的根本保证。全面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抓紧制订与社会保险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制订基本劳动标准、职业技能培训等法律;制订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条例、企业工资条例、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条例、失业保险条例(修订)、基本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修订)等行政法规。
  重点应加快制定有关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法律法规,促进形成集体协商主体双方建立均衡对等的协商关系。同时应抓紧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劳动关系工作体制,形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工作。进一步健全调解仲裁制度,发挥基层调解作用,把大量劳动争议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提高劳动仲裁的效率,使劳动争议案件及时得到公正处理。还应通过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及时查处违法案件,使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作者系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决定终身教育是知识女性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当今社会,女性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
参加2005年度全国食盐计划衔接会议的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和中国盐业的有关人士表示:食盐专营制度短期内不会改变,但食盐产销工作的改进正在抓紧进行。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高职教育竞争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因此,加强公共关系在塑造高职教育品牌领域的应用研究,不仅是现
2008年3月11日,由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科环部组织召开的“构皮滩泄洪消能建筑结构研究”项目验收会在贵阳市召开。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构皮滩电站建设公司和长江科学院
【正】本刊讯(通讯员梁长存吴丽梅)近日,贵港市纠风办通报了2014年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群众满意率测评情况,贵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群众满意率91.7%,成为市本级10个
6月8日,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人民银行防城港中心支行联合举行防城港市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标志着防城港市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全面启动
高校知识女性是中国妇女中素质优良、层次较高、传道授业的一个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发展状况对社会女性有着较强的引
<正>2018年以来,西安依托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成为网红城市,但与此同时对城市印象解读的偏失、对遗产文化理解不够等问题,造成文化遗产成为"网红"之后的发展后继无力。本文以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