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数学阅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emo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景1] ⅹⅹ的妈妈对我说:“老师,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分析。”在平时的工作日里,凡遇学生解答不出问题向我求援时,我通常的第一步救援措施就是为之读题,以下的场景时常出现:我刚将题目完整地一遍读完,有时甚至只读到一半时,学生就会惊喜地大叫道:“哦,我会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数学,不需要读吗?
  曾有人作过一次相关的调查,结果是:82%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的事情,数学学习只要会解题就可以了;53%的学生更认为数学教材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做作业的依据而已;73%的学生遭遇问题情境不是先仔细阅读告知的信息条件,而是先看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约有80%的学生自认为对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头疼,因为题目给出的众多条件让他们难以进行正确把握和理解。这种轻视阅读甚或是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为数不少学生学习数学上的一个误区。因数学学习与解决问题的相关性,使很多学生甚至不少教师和家长也都片面地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多练而不是多读。
  实质上,阅读与理解不仅是语文等学科要解决的学习任务,也是数学学科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数学学科的重要特质之一便是简约性,简单的一个公式、一句结语里包含着很多的意义和内涵,仅凭眼睛的扫描式快速浏览,是很难挖掘出里面隐藏着的诸多信息的。部分学生计算技能高超,是因为计算题信息简明,让人一目了然。然而遭遇实践类问题情境时,除了数字,还有图有表有文字,其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空间关系隐藏得较深,不花时间读、品、思、琢磨,中介性信息就无法生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前因后果就无法形成富有条理的架构,解决问题当然就只能是无从下手。
  数学学习中,题目如果没有认真读,很多信息还没有完全被你把握,很多关系你还没有厘清,你怎么可能很快得出正确的求解路径来呢?在数学学习中,没有认真的阅读就没有全面的信息把握,没有精细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深刻的思考。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意识,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才能让学生在数学的成功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场景2]“ⅹⅹ同学,请你把这道例题读一下……。”很多时候,老师让学生“读数学”时,只是仅仅要求“请同学们把××题读一遍”,等学生读完后,老师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所以当老师提出读的要求后,很多学生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仅仅只是读读而已,而不是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体会,去发现所读的信息中所蕴涵的数学关系。
  仅仅只是读吗?
  数学是一门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相当的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所以,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枯燥乏味之感。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读数学”,刚开始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永远是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他们就会变得不耐烦,会变成只是为了应付而阅读,于是“读”便开始具有了负面效应。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试一下以“趣”引读。教师要想办法让“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愿意读,不由自主地利用“读”来宏观地把握数学信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给“读”增加趣味性。在读换算关系时,要求读出明显的节奏感,譬如读“1千克=1000克”时,1与千克、1000与克之间都要稍微停顿一下,通过读来生动地体验单位的不同和进率的变化。在读关键句时,可将语文课上的“缩句”练习引进课堂,譬如将“杨树的棵树是柳树和柏树棵树的总和的3倍”缩句为“杨树的棵树是总和的3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在读含有人物或动物的词语时,要求读出亲切或是喜爱的感情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只要我们老师一贯重视读的训练,一贯进行读的习惯的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就会与日俱进,从而使“读”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巨大的作用。
  [场景3] 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看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 教师很少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即便安排了,也只是布置学生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阅读一下了事,没一会儿,学生们就阅读“好”了。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课上教师不引导、不教学生如何阅读数学课本,课后学生自己会独立地直面书本吗?
  你真的会读吗?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阅读”就是学生与课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思考过程,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的特殊过程。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不同于读小说,快速浏览便知故事情节。数学的读,通常要通过读中节奏的变化、轻重的变化、语气的变化等实现完整阅读,借助朗读来辅助记忆和理解。
  (2)阅读要动手。读写结合,手脑并用,促动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常用的方法有:一是动笔圈画;二是动手操作;三是动笔演练。
  (3)阅读要动脑。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文字信息进行识别与加工。要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和问题情境,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尤其对重点、难点内容要字斟句酌,反复揣摩,仔细咀嚼,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数学读百遍,其义也自见。”合理地让学生“读数学”,并且采用各种手段甚至不断地创新手段来引领“读”,指导“读”,促进“读”,使“读”的形式日渐多样,使“读”的兴趣日渐浓厚,使“读”的价值不断被发现和升级……这不正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愿景吗?让我们一起来勇敢地充满创造、充满智慧地“读数学”吧!
  【作者单位: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提出后,传统小学音乐教学环境逐步发生着学生被动向主动的变化。而在新一轮教学改革正式开展后,小学音乐这一对人生初期三观建立尤为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引起了越来越多小学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本文通过相关教学案例的经验总结、分析,对当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如何通过游戏教学的方法,在贴合素质教育核心路线的同时,提升课堂活跃度、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提出合理化对策。  引言: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
预习,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课前自学有关新知的学习过程。它既是课堂学习的前奏,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人学,学习能力和自觉能力等都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所以,让孩子们在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应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但如何引导一年级学生进行预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学生在语文预习中存
仿真耳是模拟人耳物理特性的模拟装置。它包括耦合腔、电容传声器和其他相关配件,主要用于听力设备的测量和校准,在计量中作为最高听力标准使用。本文采用某公司最新研制的耳声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扎实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必须根据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改革评价机制,提高评价水平,利用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分学段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于小学生口语交
期刊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耳鼻咽喉科自2007年以来,应用喉吸切刀对36例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患者行手术切除或修整普通喉钳切除后病变的残缘,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目的 研究硫酸阿米卡星(Amikacin sulfate)诱导SD大鼠螺旋神经元(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s)损伤的机制及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硫
习作就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何让学生消除写作的紧张感、惧怕感和神秘感,学生就需要用一种放松的心态,用我手写我口,那就是兴趣。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呢?  一、让学生自己出题写放手作文,少一些教师的条条框框  如感恩节快到了,老师讲感恩节的来历,学生交流父母每天都坚持为我们做的一些事
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耳科医师们致力于探索各种各样的材料重建听骨链结构,并对相应听力改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由于听骨赝复物材料种类繁多,且术后效果报道不一,目前尚未确定最佳
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听力残疾人有2004万,其中儿童听力残疾者达80万人.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在语言发育期缺乏有效的语言信息刺激,不但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