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让小朋友在课堂中愉快地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质,这是我们每个幼儿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
  2 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可借用以下几个教学语:
  2.1 节奏语(即用拍击身体动作来表示,用在活动中,可以使幼儿感受音乐速度、力度等,培养幼儿节奏感,这对歌曲进行打击乐可发挥较大的作用。)
  2.2 手势语;由于幼儿注意力不稳定且容易分心,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一般很短。上课时他们的热情一过,他们的注意力便开始不集中了。此时,如果能适当的运用手势语,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双手击拍三下,然后做出悄悄听的样子。还可以用手做出停止的姿势,然后说“我表扬——”幼儿马上就坐好了或者打个手势与学生共同配上掌声完成“一、二、三、看谁坐得正!(12|3-|5432|1-||),让大家在节奏中振奋精神,继续听讲。在歌词朗诵时,配上节奏性的拍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整齐程度,加深记忆。通过手语的应用,有效地组织好了课堂秩序。
  2.3 体态语;体态语言在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笑”代表一种亲密关系,意味着微笑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教师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语言反应等方式,集中精神与幼儿沟通,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3 注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现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4 我来演一演
  喜欢音乐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表演,为此,我经常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在音乐舞台上展示自己。如。在游戏中为幼儿开辟一块自由表现的舞台,为幼儿播放幼儿喜欢的音乐,幼儿就会在这片舞台上自由自在的表现自己。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向幼儿传授知识、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因而可以肯定,教师语言技能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及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换言之,教师的语言技能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及发挥的效果。此外,语言不仅能够表达教师对所面对的语言
期刊
多年的教学生涯,感慨颇多,最想说的是要尊重和保护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人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内心世界最敏感的, 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尊心,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 , 就有这种自尊的需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家长进城打工的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就越来越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在农村教育环境中
期刊
从教20多年,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忘。  那节课是习题课,我在讲解一套生物试卷;小张和小李两位男同学坐在一组第一排,这两位同学平时上课表现都不错,小李学习一般,小张学习不错。  不知为什么,那节课从一开始两人就在小声说话,中间我几次用眼神示意他们,都未能制止。课上到一半时,我忍无可忍,疾步走到两人跟前,顺手狠拍了他们每人一巴掌。也许是由于惊吓,也许是失了面子,也许是我用力过大,两位同学顿时面红耳赤。
期刊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不外乎就是培养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知识,为今后语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自己进一步走出社会独立生活做好准备。任务是明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语文老师却将语文与生活的生生剥离开来,把语文当作纯粹的技术训练,“填鸭式”的硬压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学习语文而压得喘不过气来,语文训练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地机械地重复:生字、词语、句子、段落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写作文均是
期刊
题记: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种存在。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 教育的使命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使命和本质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康德和苏格拉底的看法,教育的使命首先是人的完成,也就是说,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德性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之外,教育还涉及审美品格的培养。在弄清楚教育使命的前提下我们就有必要思考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实践。在当今所谓
期刊
识记与理解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而,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概念,要经过理解、记忆、应用三个过程。顺利地完成这些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后者,正是现在许多学生所缺乏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下面就此谈一些教学体会。  1 教学生学会从形象事物中抽象出概念的思维方法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儿童正是在他们经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世界的理解,并初步具有自己的理论,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我通过为儿童提供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经历,帮助儿童构建他们的经验基础,使之具有初步的自主探索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
期刊
作为还没走出应试教育的中国教育来说,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和老师能力的一个重要准则。作为老师,谁都希望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可如何让学生考一个好成绩、高分数,成了老师们的最大困惑。要想让学生考一个好成绩,除了做好平时的教学以及期末的复习外,还应教给学生一些考试的应对能力(也就是答题技巧),特别是阅读的一些答题技巧。初中阶段阅读能力的考核占据相当的比例,一般情况下为两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是每次考试中不可缺少的
期刊
进入21 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已然席卷全球,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曾指出:“创新要靠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如何做好创新教育的启蒙教育,如何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进而培养科学创新的能力,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积极探索的问题。对小学教育而言,兴趣激励—疑问解答—任务驱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规律性特点
期刊
兼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会研究员  【摘要】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千秋万代。中国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由应试教育的“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唯学历论”;改变为:“分数+技能+素质”的综合能力论。减少高考科目(英语、语文、生物等);将多年一考变为“一年三考”,即:会考、中考、高考。分散的、多元化的选拔优秀人才。努力实现到2020年的“两基本、一进入。”贯彻九年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