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蕾:我喜欢做很“酷”的工作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f27461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兼真聪明,锐气与国际化视野的汤蕾16年始终站在公关手段变革的潮尖上,这个正处上升状态的行业每天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作为公关行业的老板,汤蕾最重要的职责是画出蓝图。
  
  我1994年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拿到了国际新闻和英语的双学位。我没有进新华社,而是选择去做北京王府饭店的公关。在当时这很危险——因为新闻学院是新华社的直属院校。如果不进新华社的话可能就没有北京户口了。而且那个年代大家并不理解公关这个职业,还有很多误解。但我愿意为我的人生做第一次赌博。
  我选择做公关与我的性格有关,我喜欢做传播,与人沟通。我性格的另一面是我向往更自由的生活,希望去一个束缚更少的环境。我对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是蛮挑剔的。如果这份工作可以给我很高的薪水,但是单调重复、没什么挑战性。我是不会感兴趣的。
  后来从酒店公关转行到高科技公关,很多人(包括我的先生)都很吃惊,觉得我的转变太大了,我想这是因为我喜欢新鲜的、酷的东西。公关在当时是很新鲜的,而高科技公关是最“酷”的。新媒体时代给了公关巨大的证明自己的机会,我在研究公关该如何转型,我该怎样带领团队、做个尽责的老板。
  因为我的这些特点吧,我的员工和经理把我称为“90后”。
  
  公关其实很寂寞
  
  我1994年刚开始做酒店公关时,跨国的公关公司只有一两家。公关发展到今天,手段越来越多,但战略层面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从没改变过。做好公关绝不只是发几篇稿子。而是深入地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公关的镜头看过去,为企业传递一个十核心的价值理念。
  我在新加坡公关大会上和同行讨论:为什么公关公司作为专业咨询产业的一部分,还没有像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那么高的美誉度?我觉得因为公关是Rice to have,不是must have。对企业来说,没有律师不能活,没有会计师不能活,但没有公关你可以活。
  还有一个原因是,公关传播是打造企业品牌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很难向客户说明我们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可见的、可以量化的商业影响。公关这行比较容易形成落差,因为公关其实是品牌背后默默的塑造者,是思想者和传播者。这个行业其实很寂寞。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2001年,科闻100把我作为战略资源吸收进去做亚太区商务发展经理,工作地点在悉尼。当时科闻100的老板觉得我一直服务于跨国公司,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都很国际化。现在霍夫曼的总裁Lou也说,和我对话感觉不出我是一个“中国人”,但同时我又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对这里已经相当地了解。
  应该说进入科闻100后,我的视野一下子扩展了。我一下子要面对亚太区多个市场: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
  我还发现,我负责的客户一般在亚太区多个市场都有需求,但他们会把亚太市场看做一整块市场。他们直接问我亚太的一级、二级市场是哪几个,怎样进入这些市场站稳脚跟、建立生态系统。但其实亚太区是由多种文化、多个种族、多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政治、不同的宗教所组成的市场,没办法用一个尺寸去定义。
  其实在美国,起码在三年以前。大概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是拥有护照的,四分之三的人根本不出美国,他们觉得美国就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对于美国之外的市场抱有很天真的想法。客户问,一篇新闻的发布在美国只要300美元就搞定了,为什么我们要1200美元?亚太区的人力不是便宜吗?但他们不知道一篇文章可能在美国直接就发了,但在亚太区要翻译成六种文字。我们要把美国的东西做大量的本土化,这是巨大的劳动和增值。
  所以做传播要Think globaly,act Iocally,不过跨文化传播的魅力也在于此,因为我们扮演的是润滑剂一样的角色,帮助西方去了解亚太。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公关
  
  现在行业内有很多公关公司,这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强的行业,用的工具基本一样,方法论也基本一样。这个行业里面差不多类型的客户方案甚至都可以交叉使用。把名字去掉。一个方案给A公司或B公司都可以。
  但我是很不喜欢做这种重复劳动的,我希望为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那些愿意去为客户量身定做一些需求的公关公司未来才会胜出。要深度地了解客户的业务,深度地了解他们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对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些挑战里面有哪些人是我们可以影响的,怎样通过影响这些人把他们变成品牌的支持者,然后帮助企业形成一个很正面、积极的企业生态系统,让企业在一个良性的环境里实现它的目标。
  所以,当2008年霍夫曼的总裁Lou找到我,我被他的梦想吸引了。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并不想把霍夫曼建成全球最大的一家公关公司,“大”不是他的理想,他想做公关界的高级定制,把霍夫曼打造成公关咨询业里的麦肯锡——做真正的深度咨询、打造精品。
  Lou愿意找我,除了我在亚太区的经验、全球化的视野,我想还因为我是一个愿意不断接受前沿信息的人。我尤其关心新媒体时代公关的传播方法,因为新媒体的出现给了公关公司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有了更多可以量化的东西,我教员工转变思维,“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比如我们做过2008年Google“地图”在香港的发布,我们寻找到网上使用Google特别活跃、写博客的30到40个核心成员。找Google工程师和他们分享成果,请他们去Google参观,邀请他们参加互动、宣讲。后来我们发现,以前产品说明都是由工程师来写,但这些写手在接收到信息后,他们会主动去写,而且写得喜闻乐见,还会主动接受采访去谈Google“地图”。这就是新媒体的典型传播一把一个干巴巴的东西讲成哈利·波特那样的故事。因为新媒体不再是单向传播,需要更多“人”的故事,还有让“人”去为我们讲故事。
  
  老板要做make difference的事
  
  我算是一个工作狂,但我很享受工作。这种狂热是因为我觉得工作对我来说是很快乐的事情。但我的工作狂热好像没有给团队带来什么压力,我管理员工是“无为而治”。我没有独立的办公室,我和大家都坐在开放的空间里,我的个性也是很容易亲近的。我不是什么管理者,只是我的资历和经验让我坐在这里,可以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所有表面化的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为我的客户、我的团队、这家公司创造什么价值,然后为所有对公关有梦想、想在这个领域成功的人带去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我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在霍夫曼没有纯粹的管理者,我也不能当了老板,只做“人”的事情。有些重大的项目还是需要我挽起袖子去做事的,但我只做最关键的。这件事我去做的话会不会make difference,我是否是最合适的资源,是否会对结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三个问题我都回答yes,我就会去做。这个公式还是蛮有用的。
  在咨询公司里,有时客户希望从你这里获得最关键的价值,这时我必须要去奉献,去make difference。从团队角度讲,他们也需要在最关键的时刻看到一个领导者出现去解决一些问题。对团队来说这是心理上的确定,确实老大出手还是不一样!这对团队的向心力、稳定性和信心是有作用的。
  我会给我的团队相当大的自由度,因为信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关键问题我会给他们意见,但我也会告诉他最后决定权在你。比如日本是不怎么用我去操心的市场,这在跨国公关公司里面比较罕见,因为日本对于西方公司来讲是出名的“难缠”市场。我们的日本总经理很强。个人领导魅力、团队凝聚力、与客户的沟通能力都非常优秀。但一旦他找到我,一定是关键问题,那么我需要马上给他认真的建议。作为高级经理人,他们需要的就是:好的地方要强化,做的不好时给他constructive feedback。
  我原来不是很重视绩效管理,不过我现在发现花时间做绩效管理非常有意义。我现在会花足够的时间在制定下一年计划时,不但做财务层面,还要做无形的目标。我所做的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看到一个共同的梦想,有的人觉得这是“画饼”。可是这就是一个战略和非战略的区别。不懂战略的时候觉得是在画饼。懂战略的人不仅知道眼下这步棋是什么,还能看到两步、三步后的棋是什么。把别人看做是饼的东西化做一个很具体的目标,然后告诉他这是可实现的,把路线图画好,就会真正变成一种激励。
  给团队画好路线图,关心他们,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有向心力的团队。领导就是在做这些事情。
其他文献
他们是高高在上的老板,看上去是所有参与世博会的人中最“清闲”的一个群体:麻烦琐碎的事情都有下属去做了,他们只要等着验收就好。可事实上他们却是最“劳心”的人——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世博会,让他们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面对如此大的项目、如此多的团队成员,他们的一个决定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看他们的故事,你学到的将是面对从未经历过的工作时如何决策。  兰珍珍是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负责对外交流
期刊
蒋啸钧说自己“长得不喜欢冒险,但平庸的长相下有颗骚动的心”,他喜欢挑战,喜欢复杂。男人需要一个战场来证明自己。    2007年6月。蒋啸钧还在纠结到底是创业还是继续打工。偶然间一则招聘广告落入了他的视线——特许经营人才招聘。从2004年起就在关注世博商机,并且与世博局就特许经营业务早有接触的蒋啸钧一个激灵,会不会与世博有关?其要求注册资本“2.5亿”,这个数字吓了蒋啸钧一跳,按常理,一家贸易型企
期刊
同样的碳原子,换了结构就从石墨变成了钻石。作为上海世博会上汽-通用汽车馆公关项目的负责人,丁典的工作就像是一个组装师,要把海量的碎片“碳原子”整合成发光的钻石。    从去年8月灵思传播机构竞标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上汽通用汽车馆的公关战略合作伙伴时起,丁典的工作就被各种会议填满了——每周去客户公司开例会,至少用上半天时间,还有突发的客户召集的各种不定期会议;每月组织媒体做一次信息沟通会;团队内部
期刊
老板是棋手,负责和“未发生”博弈,因此涉及到世博会的具体业务,大龙从不插手,而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教练”的位置上。    在易为公关公司北京办公室,瑞典人Comelia刚刚摁了下回车,发出了她ThinkPad中第48810封邮件。这个邮箱保留了她10年来的工作“凭证”,自两年前Cornelia加入上海世博会瑞典馆筹备团队那刻起,关于世博会的邮件就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装进这个大空间里。  Corneli
期刊
欧莱雅参展上海世博会,是公司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它也是上海世博会唯一一个双赞助商。“第一次”和“唯一”让兰珍珍的工作变成一种探索——总部也没有世博经验,只能给兰珍珍的团队一个中心指导意见,一反以往总部管理的方式,世博具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均由中国团队来操办。自由决策让兰珍珍面对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可是她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却是在生活中从儿子身上悟到的化繁为简。    2001年至2009年,欧莱
期刊
科技狂人的“世博灵感之旅”——前沿科技、最新成果一网打尽    科技为世博会提供强大支撑,成为吸引参观者的亮点和磁场;另一方面,世博会也是科技创新的展示台,试验场和孵化器。在本届世博会上,很多参展方都带来了本国最新的科技创造成果。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建筑设计师、机械工程师、IT工程师……或者仅仅是对科技充满好奇,那么世博会的科技之旅这几个场馆一定不能错过。    1 英国馆  场馆主题:传承经典,铸就
期刊
前进时担心追兵,放弃时先想好后路,有些人追梦的脚步总是不能轻快,于是总也看不到海阔天空。    我前几天参加了一次大规模的老同事聚会,和很多人算是十年后的第一次聚首。看大家的变化自然是非常巨大。  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十年前代领我们这群人出道的新加坡老板老刘——他现在又回到了新加坡,开了间洗衣厂。他经营有方。生活很是舒适,业余时间和老婆一起教人跳舞,据说还拿了不少奖项。  当年疯狂上网、熬夜玩游戏的
期刊
你知道么?据调查,英国人有四分之一、美国人有三分一、德国人有二分之一在办公室都发生过恋情。暧昧之下,不分职位高低——波音公司前总裁哈里·斯通塞弗曾因为与女下属的恋情被曝光千年年薪110万美元的工作,渣打“邮件门”是最令抓住兴奋的谈资。无论当事人如何很难的……如果你周围也有卿卿我我的同事,你准备怎么办呢?    晴天有雨 IT公司HR专员  IT公司HR专员对办公室的恋情没兴趣,虽然原来有人觉得我跟
期刊
无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员工的健康。  除了能为公司吸引更多的人才,赢得大众的青睐外,企业雇主注重员工健康的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是,忽视员工健康问题可能带来企业生产力降低、高昂的医疗福利成本、员工缺勤率提高以及离职率升高等问题。    在宝洁的日内瓦办公室里,摆放着3台“奇形怪状”的装置,这些类似“豆荚”形状的躺椅名为EnergyPod,他们的出现只有一个目的——拯救上班族的午睡时间。  
期刊
在这个“达成中却还没达到”的时间点,人类进入了一种非常极致的享受状态!这状态将我们心中所有窍门全部轻轻地打开,不至于太过于刺激或暴力,却让好几百颗小星星在脑门里无限舒畅!    在休假刚结束时。连续两天在Facebook上问:“上班快乐,还是放假快乐?”结果我发现,远比我们想象中还多的人回答:“上班快乐!”为何大家都会觉得工作的时候竟然比放松休息的时候还快乐?  一位心理学家Csfkszentm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