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钢琴的盲童》:以多种叙事策略弘扬社会正能量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lee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电影人严高山导演的励志电影《弹钢琴的盲童》,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以微观叙事策略再现了盲童刘浩的成长经历及自强精神,残疾人依然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给身体健全的社会人以深刻启示。影片采用现实访谈与回忆交替的叙事策略,表现助残人士的人间大爱。影片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讴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随着电视剧主流受众群体的年轻化转向,“网感”已然成为国内电视剧艺术创新的重要取向。“网感”反映了“网生代”受众的审美旨趣和文化消费需求,是网络文化在电视剧艺术作品中的折射。求新求变、社交属性和“轻语态”是“网感”内涵的集中体现,在“网感”诉求下,电视剧创作者通过多元类型与时尚元素的混搭杂糅,形成了电视剧类型创新的垂直深耕,电视剧的话语表达也呈现出由“重”到“轻”的美学转向。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1978年的30年间,国产电影产生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但大多情况下还是局限于国内放映。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国产电影也开始走出国门,冲向海外市场。国产电影的海外传播情况日益走向复杂化和多样化。本文将从国产电影获奖情况,国际华语电影节、国产电影海外播放情况、中国电影海外反馈情况四个方面出发探究中国当代影片海外传播情况。深入挖掘中国当代影片海外传播趋势,力图全面掌握国产电影海外传播的真实情况。
“十七年”电影描述了1949年之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本质变化,电影人探索了喜剧电影中新社会格局表述之路径。社会形态的“新”在“十七年”喜剧电影的视觉系统呈现突出表现城市和乡村叙事空间的再书写,在空间的再书写中“十七年”喜剧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经历了从“蛇蝎女”到“革命的先行者”这样一整套改造和迭代,从而使“十七年”喜剧电影完成了相应意识形态的表达,这个大方向最终也影响了之后中国喜剧电影创作的路径。
路阳是近些年拍摄了诸多国产佳片的新锐青年导演。《绣春刀》系列和《刺杀小说家》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得了较高的成就。路阳善用细节化的铺陈、高简洁的间性叙事,实现叙事目的。本研究针对于路阳执导电影中的世界观、叙事符号和叙事倾向加以探索,尝试探讨路阳电影中世界观的构建与表意,通过意象符号、角色身份立场与情感倾向的论析,试图解释路阳电影世界反叛气质的产生逻辑与精神内涵。
西部辽阔的自然风景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风景不但构成了西部电影美学风格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成为不同创作者主观趣味和文化意旨的视觉代言。陈凯歌对黄土地风景的文化赋值,何平在荒野景观中对西部传奇性的建构,再到新生代导演李睿珺以在地性经验对西部风景的“去魅”,西部从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空间,在影像叙事中被转化成承载了地缘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有意味的风景”。
彝族题材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传统/现代生活空间的选取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空间在电影中成为彝族身份的隐喻,成为“国族一体”与时代认同的具体表现,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族文化反思与坚守的像喻、民族神话与史诗传统的复刻。但是彝族题材电影在空间的建构上并未呈现出独有的美学风格,只有用民族特色符号构筑独特视听空间,注重影像文化空间的建构,建构具有写意性的彝族题材电影空间,才能营造出独特的美学风格,进而实现彝族题材电影的长足发展。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作成果。严格来说,他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勾连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新世纪之间电影创作的沟壑,为中国电影融合西方、走向世界提供了非常值得参考的范本。近年来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个人创作风格的变化,事实上也折射出了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宏观变化,因此观察这一富有意味的创作变化也可以为当下的电影创作寻找更恰当的前进的方向。
小品与电影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共通性,小品可以作为蓝本为电影故事创作提供素材。《你好,李焕英》作为2021年中国一部现象级的改编影片,既保留了小品的舞台搞笑元素,又借鉴了影视化的意义表达。本文主要围绕跨媒介叙事、视听融合和价值建构三个层面,剖析小品改编电影的创作策略,进而解析在导演搭建的幻象场域中母女亲情的释放与呈现,引发电影艺术话语向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换与延伸。
电影《你好,李焕英》是2021年春节期间最为火爆的贺岁片.电影轰动的背后,隐含的是首次作为导演的贾玲,对后现代艺术策略及其审美功能的娴熟运用和成功发挥.贾玲运用“镜像”
历史文献纪录片《大后方》献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史为基,在占有大量且不少是首次出现的真实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历史学术研究成果,全面聚焦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后方,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抗战的中国,其创作与传播实现了“渝派”历史文献纪录片在新时代的突围,且在影视史学的视域下,再次创新般地实践了历史的影像化书写与文本化历史的大众传播,整体提升了中国历史文献纪录片在影视学与历史学范畴中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