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猜想的翅膀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學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自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猜想性质
  1.抢答
  20÷5=( )
  (20×3)÷(5×3)=( )
  (20÷2)÷(5÷2)=( )
  师: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有诀窍吗?
  2.想想填填
  3÷5=( )÷10=9÷( )
  (1)师:怎么想的?
  (2)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们知道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 ),分数线相当于( ),分母相当于( ),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们能把上面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吗?
  (3)师:分数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同学们猜一猜在分数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称?这一性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教者由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回顾,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猜想分数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像这样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奔主题,巧妙自然引出课题,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活动展开。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观察图形,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例题准备图)
  评析:多层练习设计,独具匠心,既重视“四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第四题中的第一小题学生既可以将16除以400改成分数的形式,又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答,还可以将分数改成除法算式,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解答,很好地融合了三个性质;而后面的题目则是将变式练习和开放练习相结合,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自由总结。拓展延伸
  具体略。
  总评:整节课洋溢着数学美感,课堂气氛活跃,感染性强,让学生插上猜想的翅膀,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一节难得的好课,主要体现在:
  1.理念新。本课能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宗旨,从简易的教学情境入手,在师生交谈中,组织学生从观察、比较两个等式人手,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自主探究新知。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前提下,在自主讨论交流基础上,通过读讲精练完成知识的建构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率高,学习气氛浓,思维十分活跃。
  2.重建构。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中,让学生把它与原有的分数与除法建立起非人为的联系,加以比较与区分,形成重新整合的认知态势,形成了简明的一表。这就使新知学习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了扩展的、联系牢固的认知结构。
  3.效率高。高就高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实”“趣”“活”三个字。课上得有趣、有效、有吸引力,课堂气氛融洽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效率高;课上得扎实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是教学效率高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正是课堂上这种开放的氛围、高效的教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始终积极地参与学习。“猜想验证”“自主探究”“以人为本”是本节课的主旋律。
其他文献
小学生写作文,往往“言简意赅”,三下五除二就把事情写完了。这样“高度概括”的文章要么“实话实说”,味同嚼蜡,毫无生动可言;要么“无病呻吟”,为凑字数而写,矫情、伪情。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把短文写生动呢?    一、深入观察,刻画细节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都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描绘出熠熠生辉的景物,才能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1.多角度观察
数学开放题的最大特点是起点低、受众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扩大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一直执教双班。某日,在同轨的A班和B班出示了同一道开放题,A班学生中仅有■的人举手回答,其他学生束手无策;而B班学生中有■的人能说出答案,■的人能说出与答案相关的零散思维过程,其余的学生在别人的带动下也能不停地思考。大相径庭的教学现场使得笔者顿悟:使
【摘要】教育者的对象是儿童,他们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和价值,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衡量和苛求他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以行者的姿态,以坚实的行为捍卫童年文化。我们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阅读文化 比较 研究 成人 儿童 差异  美和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黑格尔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
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则将上述课程目标进一步概括为“四基”,即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可见,《数学课
《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后期第三学段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做准备。有幸聆听张冬梅老师执教此课,教学时张老师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尤其是课堂中数学活动散发出香浓的哲学味,让我感触很深,现选摘几个片段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 摸球活动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主动思维的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应成为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想用单纯的讲解和演示让小学生接受计算机操作,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很难由表及里理解操作的意义,甚至使有些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把本来高涨的兴趣也吓跑了。为了不让学生产生畏学情绪,在教学中我尝试着从实际生活出发,把生活中一些真切而生动的事物融入信息技术的操作当中,使教学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紧抓特点,联系生活 
【摘要】数学是面向“思”的学科,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设发散思维空间,整体建构思维过程,呈现问题思辨经历,养成思疑证惑的习惯,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核心素养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数学思考 核心素养 思维 教学策略  一道数学题教学的忧思  这是一道图表题,其要求是让学生根据图表中蕴含的信息,分析出三位工人师傅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实际教学
人类具有很强的识别能力,从婴幼儿时期,我们就开始识别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场景等。这样的能力也可以在其他生物中被发现:猫可以知道回家的路,狗能够识别主人的脚印,蜜蜂会发现它要采蜜的花……而学习人类(或其他生物系统)在所处环境中发现、区别和找出特征从而标识出观察结果的本领就是模式识别。  以模式识别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21世纪最伟大的科技进展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模式识别技术在文字识别、
文本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它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或浅尝辄止,而是需要集中全部的心智,不仅读懂“言”,还要品出“味”,悟出“情”。与此相关的资料更能促进文本的阅读,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课外资料与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点缀。  如两位教师在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是这样运用到教学中的。  【片段一】  师:关于恐龙,同学们一定知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