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互动模式下的新能源人才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bea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多年办学及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专业建设过程中,能源工程学系始终坚持科研优势与本科教育有机互动的建设理念,将专业建设规划融入学科发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使之成为我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
  专业建设概况
  专业定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围绕浙江大学“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行业领导者”为宗旨,以新能源的开发、储运、利用为特征,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需要,积极培养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掌握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专业知识,能从事清洁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工程设计、优化运行与生产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按照浙江大学“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其中专业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验实践课。专业基础课的安排上,设置了如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具有热学、力学、机械、能源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氢气大规模制取的原理和方法、新型液体燃料能源等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新能源领域相关科学原理、工艺以及新技术研究发展趋势方面的知识。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程上,安排了新能源实验、认识实习、风电风机课程设计、生物质发电系统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新能源的有关实验,掌握现场运行,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等知识,为今后从事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打下基础。
  专业建设特色
  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平台,浙江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体现出鲜明的科研与教学相长的教学特色。
  强大的学科平台。能源系拥有国内一流的学科与科研优势,具备国际竞争的实力。现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设博士点8个、硕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连续5年科研经费超过亿元。依托强大的学科与科研优势,以及不断在学科交叉领域取得的创新型研究进展,为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优秀大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能源系在新能源领域已有大量的研究积累,开展了大量新能源的研究方向,如太阳能热利用发电技术,生物燃料电池,微藻制油等,并已承担了新能源方向的973项目2项,863项目多项。
  一流的师资力量。能源系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中青年人才,其中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全系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学位比率达93.1%,已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团队。在新能源专业方向上,已形成了由院士牵头,5位长江学者和一大批教授为核心的新能源研究队伍。
  先进的教学模式。专业建设以拓宽专业基础、专业知识面为宗旨,制订与国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科研成果通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途径,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科研互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能源系积极开展本科教学改革,“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创建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程热力学》、《热工实验》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国家级能源与动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通过专家验收。
  开放的实践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能源系建立和发展了与学科前沿及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能源与动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能源与动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通过实验课程精品化、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和节能减排实践基地、开展以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为代表的各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构建了多层次训练、多学科交叉、全方位辐射的立体创新实践平台。
  专业建设成效
  学科资源与科学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引入本科教学建设中,为本科教育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本科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度高,目前该专业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专业之一,学生主修专业确认平均绩点在4以上,在工科专业中排名第三。
  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专业依托教师在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将科研方法、体验与成果引入课程,推进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2013级培养方案修订中,确定《太阳能》、《生物质能源》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增设了《非常规天然气和合成气开发与发电技术》、《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新型液体燃料能源》等课程,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现了专业特色。
  专业教材高质量建设。近年来,教师总结多年科研和教学经验,出版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能源工程管理》等2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了《热学基础》、《核电与核能》、《热能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多孔介质燃烧理论与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生物质液化原理及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指导教材。
  实验教学创新性建设。教师结合新能源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和科研项目实验台开展新开实验课程项目的建设与研究,开设了“硫碘热化学循环制氢”、“流动和雾化的激光测量”、“生物能源实验”等实验项目,同时充分利用学科实验室的设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验环境。   实习基地全面性建设。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锅炉厂、浙能集团等9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根据行业面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对校企合作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注重实习企业的交叉互补。如东方锅炉、上海锅炉厂等企业提供热能转化设备的实践实习;深圳东方锅炉控制有限公司提供热能设备控制方面的实习;蓝天环保等提供燃烧污染控制方面的实习;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提供测试方面的实习;广州瑞明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电厂整体的实习。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能源工程学系打破教学、科研、学科实验室界限,学生通过自主立项或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自定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节能减排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前,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已获得SRTP立项31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3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获校级大学生节能减排学科竞赛奖项15项,获国家级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
  未来专业建设的方向
  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顺应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学科研究特色,进一步梳理现有课程设置,完善“重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凸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特色,形成以力学、热学为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储运、利用技术为专业核心教学内容,课内外实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全程导师制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现有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节能减排实践基地、学生创新实验室、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等为基础的立体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推进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试行将原来的课外科技创新项目转化为课内学分,开设《科研实践》课程,完善以全程导师制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重点建设《太阳能》、《生物质能源》2门专业核心课程,变灌输式学习为引导式学习,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教材、课件、网上资源、实验、实习等系列内容的不断完善与持续深化。(作者方惠英系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本科生秘书;周昊系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急培训,作为应急管理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认同。此次四川芦山抗震救灾行动中,我国电力行业应急抢险人员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忘我拼搏的工作热情,充分展现了“特别负责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以无
期刊
因从事宣传工作的缘故,笔者曾几次参加了厂里举办的新进电厂大学生座谈会。新员工们在进行自我介绍和发表感言时,大都激情满怀,踌躇满志,希望能在企业里展现自己的才华,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新员工们正值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理应拥有远大的抱负和“仰望星空”的激情。但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和脚踏实地地工作。  脚踏实地地学习  学校所学的
期刊
《强校之路——华北电力大学办学理念与创新实践(2001~2011)》是一部以华北电力大学十年办学历史作为个案研究的高教新著。该书以战略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学校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全力推进改革发展的十年办学历程,着重探讨了华北电力大学办学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该书选取的十年,正是本世纪初的十年。面对世纪之交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改革大潮,立足十
期刊
每年7、8月,电力企业都会迎来大批新员工,他们其中大多是刚刚走出校园的大中专毕业生。新员工是电力企业的新鲜血液、有生力量,新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从校园到社会,对这些新人来说正在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一方面需要尽快适应由学生向职场人身份的转化,另一方面,由于初涉职场,对企业的情况以及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还是了解甚少,这时,企业积极的、有明确导向作用的新员工培训工作,可
期刊
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探索,浙江电力教育迅猛发展。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是浙江省电力公司唯一承担教育培训工作的直属单位,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战略,由原浙江省电力职工大学、富春江水电职工大学、杭州电力学校、杭州电力经济管理学校、浙西电力技术学校和湖州电力技术学校等六所学校整合而成。培训中心现有杭州、浙西、湖州和富春江四个校区,分布在三江两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太湖)。 
期刊
早在2003年12月,广东省政府就明确提出要把50个代管县供电企业划由广东电网公司(下文简称“省公司”)直管。省公司按照南方电网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历经5年时间,完成50个代管县供电企业的体制改革工作。接管后的县级子公司(以下简称“县局”)管理基础十分薄弱,普遍存在体制不顺、管理不到位、人员超编、资产负债高、电网普遍残旧等问题,成为省公司企业管理中的最大短板之一。如何提升各县局管理人员的
期刊
【综述篇】  国华电力以大魄力实现大跨越  【育才篇】  育才有道:国华电力助推人才崛起  国华电力仿真培训协作网为人才成长护航  ——专访国华电力研究院人才开发培训中心总经理赵新星  链接:国华电力公司2013年仿真教练员取证培训班圆满结束  【培训篇】  一路向前 大道有为  ——探寻高端人才培训基地之国华管理学院  青春的力量 梦想的分量  ——全力打造国华电力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期刊
当前,电网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标志的新阶段,公司发展进入了以“三集五大”为特征的新时期,提升电网运营水平和管理层次对员工队伍的业务、技术、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夯实加快推进“两个转变”的人才基础,促进各项工作晋位提升、创新突破,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突出培训的支撑作用,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科技攻关、典型经验、竞赛比武、普调考、专利申报和注册执业资格取证”七项业务大比拼活动。同时,创新培
期刊
“纳天下才、育神华人”——神华集团企业文化之核心人才理念。神华国华电力沿承这一人才观,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视为工作之本,历来非常重视各类人才在企业中的发展。2010年成立人才开发培训中心,致力于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培训提升业务服务、技术支持和管理咨询。该中心成立3年以来组织开展5类职工培训(安全、技术、技能、入职、管理5类),2010年培训30574人次;2011年培训95806人次
期刊
自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以来,全国已经有3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为推进该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2013年5月19日,“首届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本部召开。本次会议共有来自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河海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工业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