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徜徉在课外阅读的世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永正老师说过,如果把阅读比作精神大餐,那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这道大餐中的“母乳”,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自主研发的课外主题阅读读本则是最贴近“母乳”的“婴儿配方奶粉”。有了“母乳” “婴儿配方奶粉”,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均衡的营养。
  作家、诗人斯蒂文森有一首诗《点灯的人》:“每当太阳落下,点灯人李利就扛着梯子走过一条条街道,把一盏盏街灯点亮。于是,坐着吃饭、喝茶的大人和小孩,就重新看到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
  梅子涵教授在其《阅读儿童文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都是点灯人。我们这些人,是有些像李利的,也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我们点了很多盏让人长大的灯,让人优秀、优雅和完美。”
  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就像梅老师说的那样是一个点灯的人,即要点燃阅读这盏灯,让一本本优秀的书走入孩子们的世界,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变得优秀、优雅和完美。于是,我们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每一位老师都做一个点灯的人,让学生都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享受读书的乐趣。
  本来,这个时代并不缺少阅读。孩子们也无须为阅读发愁,随便进一个书店,都能看到林林总总的儿童书籍。然而在阅读书籍泛滥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低,学习语文的能力不见长进。学生真实的读书状况距离“课标”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觉得对于今天的儿童而言,读什么书其实是一个比读不读更重要的问题。儿童并不是缺少阅读,而是缺少老师引领下的高质量的阅读。
  怎样扎实推进课外阅读,让孩子们真正读起来呢?
  一、立足课本,使之成为主题阅读的“源头活水”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且都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写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非常有利于进行主题语文学习与阅读,是开展好主题阅读的载体。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要以课本为中心,立足于课内文本阅读,让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着的美妙境界,学会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同时,在教材单元主题的指导下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达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样的阅读目标。
  (一)单元整体推进式。
  将课本中一个单元控制在4—5个课时,根据单元主题选编配套的主阅读材料,以学案为引领来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学时学习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其中包括完成生字词语的书写和过关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字理识字等实验的成果,重视识字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形成自主识字能力。另外,要求学生随身携带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第二、三学时以学案为引领,带领学生对一个单元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感悟体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前将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因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阅读提示,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再盲目,即使那些不会预习的学生也知道要做什么。因为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预习任务也就可以放在课内自主进行或小组合作完成。第二、三课时老师依照学案中的导读提示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再针对疑惑之处进行指导和当堂检测。
  第四、五学时进行课后练习的复习巩固和单元练习的学习指导。课文较多的单元可以再增加一个课时的时间。一般的单元控制在五课时完成。
  一个单元的内容用五课时完成后,余下的课时则用来阅读“主题阅读”材料。主题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也采用这种学案引领的方法,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一般说来,这些目标不宜太多、太难,只要有助学生阅读即可。一组文章一份学案,通过学案引领学生进行阅读,一份学案一课时完成,课上阅读,小组交流,集中检测,检测内容以积累为主。
  (二)一篇带多篇的辐射阅读式。
  除单元整体推进式教学外,还有不少文章的学习,采用一篇带多篇的辐射式阅读学习法,同样用学案为依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教学中老师以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为例,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规律,然后推荐学习主题阅读材料中的三到四篇文章。
  二、自主开发,开辟主题阅读的另一片天地
  (一)找准读物资源的特点,推荐书目,拓宽渠道。
  1.亲近人物。①文章作者。学生在课内学习了某位名家的文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该作者的系列作品或阅读该作者的传记,以及别人对他的评述等。如教学《丑小鸭》后,以“阅读安徒生”为主题,阅读安徒生的传记,了解安徒生的生平、人生经历、童话作品。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组织学生阅读曹文轩、杨红樱、黄蓓佳、秦文君、金波、郑渊洁等现阶段深受孩子喜爱的儿童作家的读物,以一位作家为中心点,阅读与此相关的多方面信息,开展与此主题有关的阅读实践活动,构成一张辐射网,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认识,培植学生的文学素养。②故事人物。课文里写到众多的人物,其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可确定“阅读名人的故事”主题,广泛阅读名人故事。通过开展“名人故事会”活动,摘录背诵积累名人名言,从名人故事中、名人名言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取成长的力量。当然,写名人故事的文章大多语言通俗优美,内容简洁洗练,图画鲜亮生动,可以引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走进文学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在愉快的阅读中学会真、善、美。
  2.体会情感。在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同时,更多的是确定阅读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读书会,如“走近亲情”、“走近自然”、“感悟生命”系列主题阅读。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面需要不断拓广。除了每学期必备的《主题阅读读本》、《日有所诵》、《小学生必背古诗》之外,还要为学生筛选文学味稍显浓厚的作品。如,让学生阅读曹文轩的系列纯美小说,感受作品中表现的至纯至爱,这样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润泽,如同有一盏明灯照亮他们人生的旅程。这些作品和学生亲密接触,不仅对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促进,而且能让孩子在相互交流和探讨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研磨文字的功效,而且使学生通其情理、深化感悟,促其心灵世界的觉悟。
  3.感受文学样式。亲密接触人类几千年的文学硕果,无疑是提高自己语文水平的最佳途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重要的并不在于学生读多少文学作品,而在于让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虽然在小学阶段没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过多的文学知识,但篇幅短小精悍的诗歌、散文、成语、寓言,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话、神话、小说都应该让学生感知、感染、感悟。尤其是在学生学习某种文体的课文后,教师要找准时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比如,学了《盘古开天地》,就让学生大量阅读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表达手法的夸张;学了寓言故事后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领略到生活的智慧、想象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我们不苛求孩子们能成为文学家,但是,如果能尽我们自己的努力,引领着他们感受文学的魅力,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情,因此而爱上文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
  (二)根据地域特点,或结合节假日,或紧扣热点话题,自主开发主题读本,开辟主题阅读的另一片天地。
  三、多样课型,让主题阅读异彩纷呈
  随着主题阅读的深入开展,学生的阅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是否提高,学生的阅读是否有价值,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学案引领的方法,指导学生拓宽学习内容,加大阅读量。另一方面要重视通过典型文章教给学生方法。针对选文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不断探索课外阅读课的课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展示和提升的平台,让主题阅读异彩纷呈。
  (一)读法指导型。
  主题阅读读本不仅与教材单元主题一脉相承,其文体与教材也非常接近,都是中外现代的短篇名作,以记叙文、散文为主,可以说是教材的延伸与补充。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读本材料特点,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如浏览性泛读、速读、品味性精读,圈点、勾画、批注摘记等等读书方法和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在教学中,主推“批注式阅读”法。批注式阅读,是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理解文本、提高自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读书方法,让每个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情形进行画、注、批。遇到精彩处,或是引起自己的共鸣,或是与自己的看法相悖,都让学生自觉地画上一些记号,注上一些想法,批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读书,眼到、心到、情到,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主题的思想,主题的精神,主题的情感。这一阅读过程,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到“道”,再从“道”到“文”;从理解到吸收,再从吸收到表达的思维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情的激励,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学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和技巧。
  (二)诵读积累型。
  对于一些经典的文字,与其和学生逐句分析体会,不如拿出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引导孩子“诵读积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先诵读后反刍的“鲸吞诵读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经典,“吞下去”,背诵下来,快速记忆,高效积累。如《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吞下去”的经典,随着孩子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化成涓涓细流,不断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从中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成功之果。二是先理解再诵读的“蚕食诵读法”。让学生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学懂了,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慢慢品味、咀嚼、体味、感悟。按照“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一一递进的层次的顺序,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使阅读过程成为精神的洗礼、情感的回荡、心灵的旅行、生命的涅槃的过程。
  (三)读写结合型。
  鲁迅先生曾说:“惟有多读多写,这样才能真正有用。”读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两翼。读促进写,写促进读。高年级应把写作表达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在进行主题阅读的过程中重视由读到写的过渡,将原有的读书笔记卡进行改造,要求学生只写一篇摘记式读书笔记,另外两篇写随阅小作:或进行同一主题的再创造,或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点评,或抒发自己读后的感想,或学习使用文中的表达手法等。如在阅读《珍爱无价》、《我要做个好孩子》、《感悟真情》等主题的文章时,学生常常被书中那些感人的故事所打动。这时让学生马上记下自己的内心感言。学生有感而发,不仅言而有物,而且许多个性化的表达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大量练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综合展示型。
  小学生喜欢竞争,愿意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因此可结合《主题阅读》的单元主题和题材特点,多设计和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快乐读童话》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我选编了60多个童话故事,不可能每篇都指导和检查,于是通过开展故事会、最佳童话剧编剧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读完一本主题阅读,我都要求学生进行一次总结,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展示自己阅读读本的最大收获。学生可以根据不同喜好、不同特长确立自己的展示方式。擅长诵读的可以进行美文诵读,擅长歌唱的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诗歌文章配曲演唱;有绘画才能的可以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故事设计插图;擅长写作的则通过演讲汇报自己的读书感受等。像美文诵读、经典诵读展示、演讲、辩论、故事大赛、读书知识竞赛、读物推荐等活动都是学生喜欢的展示阅读收获的舞台。
  除此之外,主题阅读还可以和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主题活动。可采用诗文朗诵会、编写课本剧等多种方式分享阅读,促进孩子们对文本更深入、更多样、更富有个性地解读。
  主题阅读是由语文拓展到语文之外的重要媒介。它不仅仅是儿童、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可提高儿童的心智水平,浸润其生命,丰厚其精神。
  “母乳”、“奶粉”一个也不能少。当儿童真正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休闲,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需求,一种人生的主旋律时,透过文字而传承的文学、文化便会成为一首典藏心灵、温润生命、清新流动着的诗,那么儿童在阅读中“诗意栖居”就不再是一个神话。
其他文献
摘 要: 围绕新课改,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对初中英语教材进行合理整合的方法,意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材整合 任务型语言教学    英语是一种工具,又是一门科学、艺术、知识、技能。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外语教学大国,其基础是中学英语。随着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其教材也五花八门,日趋多样化。教材是我们最主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信息技术课堂开放性很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现象,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超越预设轨迹的“意外”发生。对于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排斥它,而应该关注、思考、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巧妙引导,让这些“意外”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意外”中收获“意外”
摘 要: 本文从学校现况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高一决定高考;做好初中英语与高一英语的衔接;维护自觉良好的课堂纪律;培养自学的习惯;确立高考目标。  关键词: 高一英语 高考 衔接 自学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应勇于探索,力求与社会文明同步。新教材给我提出使命,学校给我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同事为我的教学思想加油添彩,学生是我教学的主体和灵魂,是促使我不断向新目标起航的动力
摘 要: 「もらう」是授受动词的一种,前面一般接续助词「に」或「から」表示动作的起点。本文从接受方是否想得到某物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对「~にもらう」和「~からもらう」进行对比,得出(1)接受方想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内心交流,主要表现出接受方的感激之情,「~からもらう」强调动作的出发点;(2)接受方不想的得到某物时,「~にもらう」语义蕴含丰富,「~からもらう」只是强调客观事实。
摘 要: 中国和印度两国山水相连,国情相似,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选择,其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相差甚远。《印度能超越中国吗》这本书以时间为脉络,着重分析两国的文化差异对两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内容介绍 评价    一、全书简介  中国和印度同为拥有灿烂的人类古代文化的文明古国,而如今同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同样悠久的历史和相似的地理环境并没有使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朝着相同的
摘 要: 朗读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与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合,在英语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中是至关重要的,具有很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朗读 朗读作用 方法及注意事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无疑是强调多读。从古到今,特别是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朗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朗读背诵到底有什么
摘 要: 本文通过生活实例提出在美术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想象力、重视学生的作品、肯定学生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想象力 创造力    一  寒假里,有亲戚带着小孩来家里,这两个小女孩都读幼儿园了。他们的父母对小孩说:“和阿姨玩吧,阿姨会画画,你们可以学。”小女孩马上缠着我要画画,我给他们拿来画画工具。拿着蜡笔,她们很开心地涂。突然年龄稍大的女孩对另
面对希望与挑战共存的崭新世界,面对“知识爆炸”的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与高科技时代的迅猛到来,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是教学谈论的焦点。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教给方法,重视培养能力;课后延伸,养成良好的习惯等。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机,把语文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习过程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发展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教师的引领是相当重要的。一堂精彩的课需教师精心设计,以明确问题课例对课堂教学进行剖析,从情境、评价、反思对课堂进行建构。  关键词: 高中 通用信息技术 新课程 “明确问题” 教后感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
90年前的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全国各地为了庆祝党的90华诞,纷纷举办了各种文艺活动,而最为抢眼、参加人数最多、最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我认为非“红歌大合唱比赛”莫属。合唱比赛中同一首歌曲,因为合唱指挥的不同,就出现了很多版本,有的版本很好听,也容易被大众接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