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菜,中国菜系的起源

来源 :商业2.0·豫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F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醋软熘鱼焙面,又称鲤鱼焙面。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东京市场上已流行。它是以鲤鱼尤以黄河鲤鱼为上品原料,以过初步加工后,用坡刀把鱼的两面解成瓦垄花纹,入热油锅炸透。然后以适量白糖、香醋、姜末、料酒、食盐等佐料,兑入开水,勾加流水芡,泼上芡汁即成。
  多年默默无闻的豫菜,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起因是因为豫菜名厨樊胜武接受央视采访,谈到中国菜的起源,认为起源于豫菜,央视新闻根据其谈话发微博称“豫菜是中国各大菜系的渊源,烹饪界的许多权威人士认为,豫菜是八大菜系的‘母亲’”。一语激起陕西著名美食网友“老妖带你吃西安”不满,直接叫板央视新闻,发微博说“天下之菜源于陕,始于周秦盛于唐”,争论至此而起。应编辑邀请,笔者就借历史和考古谈谈中华饮食与河南饮食的关系。
  世界最早的酒酿于河南
  中国最早的酒来自河南漯河贾湖遗址,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2004年12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居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对贾湖陶器壁上的附着物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证明,附着物内发现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九千年前,中国先民已会酿酒。这被证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酒”,研究分析证实,沉积物中含有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其成分主要有稻米、蜂蜜、山楂、葡萄等成分,与现代草药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相同,根据C14同位素年代测定,其年代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先民已开始酿造饮用发酵的饮料。这些研究成果后刊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美国《国家地理》等及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专家认为:此前在伊朗发现的大约公元前5400年的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贾湖酒的发现,改写了这一纪录,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酒要早1000多年,成为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与酒有关的实物资料。
  自古酒食不分家,酒的发明是中国饮食文化进入文明的标志,这就说明河南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酒并不是今日的白酒,在《本草纲目》中对酒有大量的描述,在中国9000年的饮酒历史中,低度的黄酒和清酒占据了99%的时间,清酒甚至远播至日韩等国。原产于河南洛阳南郊河岸边的知名品牌杜康酒,三国时就已经出现在曹操的诗歌中。
  六千年前的面食
  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比贾湖遗址要晚一些,而且发现很传奇。1956年秋,新郑县文物普查人员在云湾大队裴李岗村村南一家窑洞的院墙上,发现后来闻名国内外的石碾盘和石棒,后来这些石碾盘和石棒在附近的遗址内被大量发掘出来,据考古学界多年分析论证,认为是加工谷物的工具,对于这个观点,笔者是认同的,但同时也感觉结论过于简单,如果古人进一步通过石碾盘和石棒将谷物加工成面粉会怎么样,这个观点后来得到间接印证。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掘中,在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这碗面条距今已经4000多年,是用小米面做成的。而新郑裴李岗文化距今已经六千多年,现在看来,石碾盘和石棒绝不是加工谷物那么简单,而世界其他遗址内很少发现早期以碾为主的粮食深加工工具,石碾盘和石棒很可能已经将中国饮食文化带入到面食年代,粮食的深加工在裴李岗时期应该已经广为展开,若如此河南就是中国面食的发源地。
  千古第一厨子宰相
  杜康酒诞生的洛阳南郊,自古就是饮食文化的极盛之地,这里是一位奴隶崛起的地方,他就是商汤的宰相伊尹,因生于洛阳南郊伊水岸边,故名伊尹。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第一个大厨,因为善于烹饪被汤看中,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厨师。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法则。
  他一生辅弼商朝五代帝王,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烹饪始祖”。《资治通鉴》称他:“闵生民的疾苦,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他所著的《本味篇》说,“汤以至味”,即为河南菜的起源,也是中华菜系的发端。从商、周宫廷的三羹、五齑、周八珍,隋、唐洛阳东西两市的大宴、素席,再到北宋的“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民间菜”,伊尹的烹饪理论,使得豫菜的发展随后达到空前。
  中原的一个厨师县
  河南长垣是中国厨师聚集的一个县,长垣位于开封黄河北岸,那里的人自古就有渡黄河去开封学习厨师的传统,正是依靠开封——豫菜的发源地这个大技术背景,长垣厨师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长垣厨师中的名师、大师之多,居于全国之首,长垣籍厨师不仅遍布全国而且广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长垣在外从事烹饪工作的专业厨师达2.5万人。2003年,长垣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命名为我国首个“中国厨师之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偏爱长垣厨师。长垣籍厨师的杰出代表、原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侯瑞轩,被誉为当代“国宝级”的烹饪大师,从事烹饪六十余载,先后曾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服务,并无数次地为国家外事部门设计、制作国宴菜肴。他先后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国家元首做过菜。前几年,以长垣厨师的传奇经历为题材的电视剧《大长垣》也在电视台播出了。
  豫菜的迁徙孕育了中国菜系
  客家行中的粤菜。目前全球客家人有一亿多人,客家人自称“河洛郎”,在迁徙过程中,认为自己是外地人是客人,其意思是非常明显的,河洛郎就是中原人,客家人是中原人不断南迁而与当地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族群,正是在迁徙的过程中,豫菜也随着客家人的脚步深入到广东、福建、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豫菜是粤菜、赣菜等经由客家南迁并与地方气候、材质结合后的母体菜系。《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记录道:“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为了御寒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因为出汗多喜欢吃咸的。直到随着中原人大量移民南方,因此,甜的口味逐渐传入南方。这也是其中的一个佐证。   开闽王的闽菜王国。五代十国时期,来自河南固始的王审知嗣位之后,朝廷升任王审知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后多次升迁后至琅琊王。公元909年(开平三年)四月初四,后梁太祖朱温加封王审知为“闽王”。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将其故居改立祠庙,奉旨祀典。王审知故居遗址,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故居建于唐末,四周有水塘环绕。直至清代末年这里的建筑群仍有一定的规模。由于历史的原因,所有的建筑已沦为废墟,成为遗址。王审知治闽29年间,促进了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政绩卓越,后人誉称“开闽王”。自王审知后,福建才进入中华文化的核心圈,王审知是河南人,信阳当地的餐饮文化发达,其自身的文化习俗对福建的影响巨大,这对后来闽菜的发展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苏杭之迁后的南方菜系。金人攻破开封前后,大批的北宋中原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来到苏杭,在建设首都之余,人员慢慢遍布江南,由于是社会上层整体南迁,盛极一时的北宋开封都市文化在苏杭开花,从生活习惯到餐饮文化不一而足,在逐渐稳定之后,中原饮食文化逐渐适应了苏杭的气候和食材,浙菜和苏菜慢慢形成了,随着经济向长江上游推进,徽菜、湘菜、鄂菜文化也开始出现了,餐饮文化继续向长江上游传播,进入四川,当时中国没有吃“麻辣”之说的,辣椒是明末才由墨西哥传入中国。发展到明清时期后期,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苏菜、粤菜、川菜,才成为当时较有影响力的地方菜。
  豫菜的北传西进东走。在金人大量劫掠宋人的基础上,北京及周边的天津等地,作为奴隶的北宋厨子们也在改变着北方的饮食习惯,游牧民族粗放的餐饮习惯才逐步精细化,直到清代,皇宫的御厨大都是河南厨子。在历史上,西北的饮食文化由于地域原因还是很粗放的,大唐宫廷的盛宴还是在洛阳居多,武则天的休闲大都是在神都洛阳,每日的三餐代表着唐帝国最高的饮食文化境界,而处在西安的杨贵妃其奢靡也就是一串荔枝足矣。黄河向上下游延伸,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餐饮,自周分封之后也逐渐向上传入陕西和西北,而向下传入山东和苏北,向北进入河北、京津等地。在清末自解放初期的这段时间,由于兵乱和天气原因,大量的河南人逃往西北地区,西安是中原人停靠最多的一站,现在西安还有大量的河南人,从事着餐饮文化的工作,在西安说河南话也是官话,没有人会把你当外地人。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祖籍是河南南阳邓州,生于陕西富平,其家族迁移史也是河南人迁往西北的典型代表。
  今日和历史上的豫菜不同
  河南有中国八大古都的四个,河南的历史是中国上中古及封建史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豫菜才会成为中国菜系的母体,豫菜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仅仅是河南人的,她是中国人的,辩论菜系的渊源和起点,也仅是文化上的沟通和交流,但为此而勃然大怒则是不懂历史了。豫菜作为中国菜系的母体,值得中国人骄傲,但不至于激发其他区域人的愤怒,文化的传承自古都是由一个中心向外传播,这也符合科学规律,作为中国上中古、封建社会中心的河南,必然是中国菜系文化的中心。由于近现代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产生了区域之间的有色看法,甚至想把祖先的东西也抹掉,这就不理智了。经济发展带来的是区域不平衡,但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研究历史提供了能力和动力。发达的西方处处认为他们代表着文化的先进方向,甚至认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研究能力的提升,很多东西慢慢都会恢复其本来面目,酒和面粉、面条的发源地,这些都不会和中国再争了,包括豫菜是中国菜系的起源,也不会再争论了。
  (作者系河南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他文献
走出资产配置误区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现在进入奇迹般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国家需要自动放款,进行结构性调整,时间比较长,这意味着企业家所面临的行业可能要面临一个长期的寒冬,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很大,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称全世界经济增长保持在3%,美国经济维持在1.7%左右,中国保持7.5%~7.8%,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要出海,要
期刊
徐毅放弃了医药电商CEO的工作,毅然决然跟朋友做殡葬电商,只因看到了殡葬业价格不透明的现状,希望能做一些事打破业内现有的“潜规则”。  本来徐毅只想做一个网站,但深入行业调查之后发现必须开实体店,才能真正打通这个特殊的行业。徐毅的设想是,将殡葬业传统的消费陷阱透明化,打破原有的灰色渠道,剥离护工、医生、急救车、太平间等灰色利益输送链条,让殡葬业的价格水平回归到应有的层面上。  彼岸公开透明的价格搅
期刊
2014年2月17日下午,“郑州市应急广播电台”授牌揭牌仪式在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办公楼前隆重举行,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军出席仪式,向郑州都市广播FM91.2授牌,并与郑州电台党委书记、台长葛向阳等领导为“郑州市应急广播电台”揭牌。郑州市应急办、交通委、卫生局、环保局、安监局、地震局、气象局和消防支队等多家应急预警协作单位参加了授牌揭牌仪式。“郑州市应急广播电台”是河南省目前唯一的应急广播。  作
期刊
自一开始,在互联网企业与金融跨界融合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即开始行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融合的进程。只是这一过程是渐进的,但是到2014年这一进程明显加快,很可能会取得重要突破,双方会共同打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互联网支付生态圈。  进入2014年,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地有创新的事件发生,既有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的伸展,又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互联网。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通过对各类创新案例的分析和观察,
期刊
当前河南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寡头地产时代”,本土实力房企做大做强,外来投资抢进郑州市场,土地供应僧多粥少,郑州土地供求矛盾仍很突出。所以,开发商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多的土地储量,成为立命的根本。  2月19日,郑州国土局挂牌出让郑政出〔2014〕17、18号地块,24家实力企业参与竞拍,其中18号地块最终由新东润地产旗下的河南天邦置业以7.9593亿元的价格拍得,溢价率高达240%,折合单价每亩地约1
期刊
由于集团角色已变为民企,也让洛阳钼业以后的海外收购更为便利,以往集团作出融资或收购都要经国资委批准,现在国家已不再是控股股东,国资委无法左右其决策。此外,民企的身份也有利于淡化外界对于洛阳钼业政治方面的忧虑。  2014年新年伊始,河南上市公司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阳钼业)的大股东悄然易主,民营企业鸿商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鸿商集团”)于二级市场增持洛阳钼业H股1.01亿股
期刊
“最好的”并不代表就是容易的,诚然,企业做服务不难,难就难在“复杂”上。如果仅仅是线上的服务,就会让企业的推广和宣传陷入困境——原因是没有线下活动的结合。如何实现微信营销线上和线下的完美结合,也成了王浩眼中的那件复杂的事情。  微信营销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微信的渗透和普及,吸引众多企业纷纷“入驻”微信,不管是服务号,还是订阅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宣传企业软文化,笼络消
期刊
甄选全球有机食品,与专业质检机构合作,建立内部质检标准,寻找社区体验中心的位置,思考公司发展战略,梳理商业模式,还要实现蓝天白云的梦想……柴艳平忙得不可开交。  为女儿做有机  年轻,文静,这是记者见到柴艳平时的第一印象,长发,白皙,话虽不多的柴艳平很爱笑,浅浅的酒窝若隐若现,虽说不上美得惊艳,但是用“邻家女孩”来修饰柴艳平一点都不为过。  可就是这么个“邻家女孩”,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在河南刮起
期刊
李梅花:中原瓷文化的传播者  一直在推广河南陶瓷文化这条路上前行的李梅花,总是不遗余力地向大家介绍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每当外宾和收藏者对作品赞不绝口时,她总是默默地告诉大家,这些精彩作品的背后,凝聚了几代人努力的心血。  坚持这么做,推广陶瓷文化和慈善是李梅花最关心的大事业。  “一片钧瓷值万金”说的就是这薄薄钧瓷片的背后是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李梅花是这条战线上最执着的推广者。  全娟:教育点燃
期刊
【胡爱芬,女,江苏省江阴市人,现为中国女书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国际女书书法第一人,中国女书书法艺术形象宣传大使,中国著名女书书法家,女书学者,中南民族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其女书作品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及收藏价值,被中外人士争相收藏。】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一种奇特的文字,它只在女性之间流传和使用,靠着母传女、姐传妹一代代传承下来,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专用文字,被称为“妇女文字”、“女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