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选优举能,重启股市
朱 瑶
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5月18日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实施后,市场反应剧烈,5月18日股市出现大幅震荡,5月19日上证指数暴涨42点。而在新股发行方面,仅一剧后的5月25日,中工国际即刊登了首次公开发行6000万股股份的招股意向书,并拟于6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上海证券交易所也随之行动,6月2日,大同煤业刊登招股意向书,将发行2.8亿股A股。
中国股市的IPO在停滞了1年之后,终于得以重启,“新老划断”也随之全而启动。据证监会工作人员透露,IPO启动之初,仍将保持原有的发行方式,但随着IPO进度的深入,不排除实施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投行业务重点也将由争取项目转向如何销售项目。而回顾新颁布的《管理办法》本身,我们注意到,《管理办法》强化了发行环节的市场约束机制,加大了对发行人独立性的要求,鼓励整体上市。这些新规则既为优质企业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也对那些想要借上市圈钱的劣质公司加大了约束,同时有利于促进保荐机构之间的竞争和券商的优胜劣汰。
对股市来说,从短期看,由于多年来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大批企业等待着到证券市场上融资,此次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后,这种积蓄的融资欲望必然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全流通的发行方式也可能增加市场现有估值体系的变数。而从长期来看,新的IPO不同于以往的流通股股东任人宰割的圈钱运动,优质企业的加入将提供更多的优良投资品种,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是个提升。这将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一起,最终提升市场的效率,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而,对于此次新股发行,更多的是持一种乐观态度,认为真正优秀上市公司的加盟能给股市注入活力,而当对全流通格局下新股发行的忧虑和混沌消除,人们不再为扩容而忧心忡忡的时候,新股发行的积极作用就会逐步显现。在过去5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股市却是“层绿尽染”,我们所期待的,正是新IPO引领中国股市重新启航的一天。
台湾政坛地震 “中国威胁论”继续
岳 生
陈水扁遇到大麻烦
6月10日,台湾阴雨不断,国民党最终取消了在高雄的弹扁大会,不过亲民党在台北凯达格兰大道的弹扁大会照常举行,风雨无阻。除了亲民党动员的公职人员全程出席外,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也前往参与,与宋楚瑜一同带领支持者促扁下台。共有4万民众积极响应,原定晚上6时结束的活动也延长至晚上8点。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表示,罢免案不是因为单一事件,第一亲家的弊案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民众的不满已持续6年。马英九说,对于一个贪污腐败违法滥权的“总统”,人民有权利把选“总统”时赋予“总统”的权力,由人民亲自收回来。
而原本摇摇欲坠的阿扁,竟出现了重新站起来的征兆。陈水扁先在6月8日严辞反击在野党的罢免诉求,继而透过接见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大谈台美关系,重新站回“总统的高度”。这几天台湾连日豪雨成灾,陈水扁决定在苏贞昌的陪同下,先到嘉义、民雄视察,紧接着再转往云林县,透过行动关心灾情,来跟在野党还在拼政治做出强烈对比。
在野党启动罢免案之后,“副总统”吕秀莲成了泛蓝眼中最佳的继任人选,而且泛绿阵营中的“弃扁扶吕”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消息称,吕秀莲早已做好“继任”准备。但在包括考试院长姚嘉文、前“总统府”资政辜宽敏、台独联盟主席黄昭堂等多名“独派”大佬出席的一场私人聚会上,这些大人物忧心忡忡地针对“台开风暴”所衍生的罢免、“倒阁”案交换意见,在场人上对陈水扁同情者有之,严厉批评的也不少,但提到“弃扁扶吕”,则一致反对。
“独派”大佬反对“弃扁扶吕”的理由,一方面是对吕秀莲个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则是认为李登辉与台联党正有意透过“弃扁扶吕”的操作向陈水扁施压,其考量就是“陈水扁可以倒,本土政权不能倒”,为“本上政权”设停损点,且“点”就直接落在陈水扁身上。
面对愈来愈强烈要求陈水扁下台的呼声,美国政府表达了高度关切,也把这些关切传达给陈水扁。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来台,就是直接传递美方的第一手讯息:提醒陈水扁一切依法行事;要求他遵守承诺,绝对不能在这个关头制造两岸事端来转移注意力;提醒扁,如果持续出现大规模街头抗议,当局必须自我克制,避免流血冲突。陈水扁在会见薄瑞光时,也终于按照美国的要求,重申了“四不”。
陈水扁第一家庭弊案引发的罢扁争议升高,大陆对外虽低调回应,但内部已组织专组密切关注,静观其变,严密防范岛内的罢扁之争演变为统独之争,影响两岸和平稳定。消息人士称,大陆的底线是,无论此场政争如何发展,无论谁执政,底线是不能搞台独,不能影响明年中共十七大和2008年的奥运会。
台湾《中国时报》消息也称,北京消息来源指出,在陈水扁再次重申“四不”后,中宣部上周五已经下达指示,要求大陆各媒体对台湾政情“不要表态”。北京政情专家分析指出,两岸关系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决定与美国合力共守“维持现状”之后,其发展大势已经脱离了台湾政治势力的掌控,成为“中美共管”。如今,对于台湾政情的变化,从中宣部的动作来看,中共似乎在维持台湾政治现状,即维持陈水扁在位,这与美国再次走向利益一致。
台湾政局动荡,除了会进一步增加使台湾走向激进台独的可能性之外,泛蓝阵营推动的罢免也是非常不理性,它不但在推动进程上的成功机会不高,相对的还会助长吕秀莲的声势,而吕秀莲是毫无疑问的“激进台独”。而“行政院长”苏贞昌虽然会追随着陈水扁维持台湾主体性的政策路线,仍会坚持台独理念,但对两岸政策,苏贞昌将会走一条中道、务实的两岸经贸政策之路。
“中国威胁论”继续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有很多版本,主要包括“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和“软实力威胁论”等。这些论调在美国曾经一度相当有市场,很少出现与之针锋相对的反驳声音。但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尤其是2006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出台后,美国各界针对“中国威胁论”出现了大规模的批评声浪,许多有影响力的专家纷纷站出来说话。这表明,美国的舆论环境正出现巨大的变化。
美国国防部炮制的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可以说是煽动“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最新教材。该报告由国防部综合评估办公室负责,写作班子集中了主张对华强硬的鹰派学者。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罗德曼是直接负责该报告的国防部官员。此人曾当过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顾问等。
《中国军力报告》出台后,即遭到一些严肃的学者和媒体的抨击。《纽约时报》驻上海分社社长 弗伦奇批评说,五角大楼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表明,美国正在犯“历史性错误”。卡内基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说,《中国军力报告》并非完全代表美国的政策,尽管它对美国政策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华盛顿的总体战略。
就在该报告发布之前,国际媒体还热炒了一阵“中国石油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巨大石油消费是推动国际油价节节飙升的罪魁祸首。至于人民币问题,不仅不少学者都鼓吹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就连美国政府也连连向中国施压,强逼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是造成美中巨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还有工作机会外包问题,也一度成为美国国内不少人士大加挞伐的对象,认为美国公司将大量工作机会外包到中国,等于是抢走美国工人的饭碗。
针对上述论调,许多美国学者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卡内基基金会研究员盖保德、霍普金斯大学专家博特利尔、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拉迪、卡托研究所专家伊肯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等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都在各种场合批判“中国经济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来说是件好事,美国不应该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美国许多企业界人士也都认为,“中国经济威胁论”不值一驳,因为他们都非常看好中国,而且从与中国企业合作当中得到大量实惠。
“中国文化威胁论”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华盛顿学者兴起一股研究中国软实力的浪潮。最典型的当属《外交》杂志对中国软实力的集中曝光。5月18日,被美国视为权威观点发源地的《外交》杂志刊登了题为《中国的软诱惑》的文章,列举出许多中国软实力的例子。文章说:“伴随飞速的发展,被称作‘软实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角落,无论在东南亚、拉丁美洲,还是在非洲,你都可以发现中国的影响。”美国学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上对美形成“咄咄逼人之势”,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已经“开始对美国的利益产生威胁”。
从“中国威胁论”的演变历史看,无论炒作多么厉害,终究未能撼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美国是一个舆论多元化的社会,除了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团体外,还有一大批严肃的智库和学者在认真地关注中国,并得出公允的结论,他们的观点对右翼保守观点形成有效的制衡。第二,虽然美国政府在对华决策前会听取多方面的声音和意见,但真正到决策阶段时,白宫一般还是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右翼的“中国威胁论”虽然耸人听闻,很多时候还打着爱国的招牌,但很难上得了决策的台面。
朱 瑶
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5月18日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实施后,市场反应剧烈,5月18日股市出现大幅震荡,5月19日上证指数暴涨42点。而在新股发行方面,仅一剧后的5月25日,中工国际即刊登了首次公开发行6000万股股份的招股意向书,并拟于6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上海证券交易所也随之行动,6月2日,大同煤业刊登招股意向书,将发行2.8亿股A股。
中国股市的IPO在停滞了1年之后,终于得以重启,“新老划断”也随之全而启动。据证监会工作人员透露,IPO启动之初,仍将保持原有的发行方式,但随着IPO进度的深入,不排除实施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投行业务重点也将由争取项目转向如何销售项目。而回顾新颁布的《管理办法》本身,我们注意到,《管理办法》强化了发行环节的市场约束机制,加大了对发行人独立性的要求,鼓励整体上市。这些新规则既为优质企业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也对那些想要借上市圈钱的劣质公司加大了约束,同时有利于促进保荐机构之间的竞争和券商的优胜劣汰。
对股市来说,从短期看,由于多年来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大批企业等待着到证券市场上融资,此次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后,这种积蓄的融资欲望必然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全流通的发行方式也可能增加市场现有估值体系的变数。而从长期来看,新的IPO不同于以往的流通股股东任人宰割的圈钱运动,优质企业的加入将提供更多的优良投资品种,对于整个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是个提升。这将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一起,最终提升市场的效率,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而,对于此次新股发行,更多的是持一种乐观态度,认为真正优秀上市公司的加盟能给股市注入活力,而当对全流通格局下新股发行的忧虑和混沌消除,人们不再为扩容而忧心忡忡的时候,新股发行的积极作用就会逐步显现。在过去5年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股市却是“层绿尽染”,我们所期待的,正是新IPO引领中国股市重新启航的一天。
台湾政坛地震 “中国威胁论”继续
岳 生
陈水扁遇到大麻烦
6月10日,台湾阴雨不断,国民党最终取消了在高雄的弹扁大会,不过亲民党在台北凯达格兰大道的弹扁大会照常举行,风雨无阻。除了亲民党动员的公职人员全程出席外,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也前往参与,与宋楚瑜一同带领支持者促扁下台。共有4万民众积极响应,原定晚上6时结束的活动也延长至晚上8点。
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表示,罢免案不是因为单一事件,第一亲家的弊案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民众的不满已持续6年。马英九说,对于一个贪污腐败违法滥权的“总统”,人民有权利把选“总统”时赋予“总统”的权力,由人民亲自收回来。
而原本摇摇欲坠的阿扁,竟出现了重新站起来的征兆。陈水扁先在6月8日严辞反击在野党的罢免诉求,继而透过接见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大谈台美关系,重新站回“总统的高度”。这几天台湾连日豪雨成灾,陈水扁决定在苏贞昌的陪同下,先到嘉义、民雄视察,紧接着再转往云林县,透过行动关心灾情,来跟在野党还在拼政治做出强烈对比。
在野党启动罢免案之后,“副总统”吕秀莲成了泛蓝眼中最佳的继任人选,而且泛绿阵营中的“弃扁扶吕”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有消息称,吕秀莲早已做好“继任”准备。但在包括考试院长姚嘉文、前“总统府”资政辜宽敏、台独联盟主席黄昭堂等多名“独派”大佬出席的一场私人聚会上,这些大人物忧心忡忡地针对“台开风暴”所衍生的罢免、“倒阁”案交换意见,在场人上对陈水扁同情者有之,严厉批评的也不少,但提到“弃扁扶吕”,则一致反对。
“独派”大佬反对“弃扁扶吕”的理由,一方面是对吕秀莲个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则是认为李登辉与台联党正有意透过“弃扁扶吕”的操作向陈水扁施压,其考量就是“陈水扁可以倒,本土政权不能倒”,为“本上政权”设停损点,且“点”就直接落在陈水扁身上。
面对愈来愈强烈要求陈水扁下台的呼声,美国政府表达了高度关切,也把这些关切传达给陈水扁。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来台,就是直接传递美方的第一手讯息:提醒陈水扁一切依法行事;要求他遵守承诺,绝对不能在这个关头制造两岸事端来转移注意力;提醒扁,如果持续出现大规模街头抗议,当局必须自我克制,避免流血冲突。陈水扁在会见薄瑞光时,也终于按照美国的要求,重申了“四不”。
陈水扁第一家庭弊案引发的罢扁争议升高,大陆对外虽低调回应,但内部已组织专组密切关注,静观其变,严密防范岛内的罢扁之争演变为统独之争,影响两岸和平稳定。消息人士称,大陆的底线是,无论此场政争如何发展,无论谁执政,底线是不能搞台独,不能影响明年中共十七大和2008年的奥运会。
台湾《中国时报》消息也称,北京消息来源指出,在陈水扁再次重申“四不”后,中宣部上周五已经下达指示,要求大陆各媒体对台湾政情“不要表态”。北京政情专家分析指出,两岸关系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决定与美国合力共守“维持现状”之后,其发展大势已经脱离了台湾政治势力的掌控,成为“中美共管”。如今,对于台湾政情的变化,从中宣部的动作来看,中共似乎在维持台湾政治现状,即维持陈水扁在位,这与美国再次走向利益一致。
台湾政局动荡,除了会进一步增加使台湾走向激进台独的可能性之外,泛蓝阵营推动的罢免也是非常不理性,它不但在推动进程上的成功机会不高,相对的还会助长吕秀莲的声势,而吕秀莲是毫无疑问的“激进台独”。而“行政院长”苏贞昌虽然会追随着陈水扁维持台湾主体性的政策路线,仍会坚持台独理念,但对两岸政策,苏贞昌将会走一条中道、务实的两岸经贸政策之路。
“中国威胁论”继续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有很多版本,主要包括“军事威胁论”、“经济威胁论”和“软实力威胁论”等。这些论调在美国曾经一度相当有市场,很少出现与之针锋相对的反驳声音。但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尤其是2006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出台后,美国各界针对“中国威胁论”出现了大规模的批评声浪,许多有影响力的专家纷纷站出来说话。这表明,美国的舆论环境正出现巨大的变化。
美国国防部炮制的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可以说是煽动“中国军事威胁论”的最新教材。该报告由国防部综合评估办公室负责,写作班子集中了主张对华强硬的鹰派学者。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罗德曼是直接负责该报告的国防部官员。此人曾当过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室主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顾问等。
《中国军力报告》出台后,即遭到一些严肃的学者和媒体的抨击。《纽约时报》驻上海分社社长 弗伦奇批评说,五角大楼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表明,美国正在犯“历史性错误”。卡内基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说,《中国军力报告》并非完全代表美国的政策,尽管它对美国政策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不会改变华盛顿的总体战略。
就在该报告发布之前,国际媒体还热炒了一阵“中国石油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巨大石油消费是推动国际油价节节飙升的罪魁祸首。至于人民币问题,不仅不少学者都鼓吹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就连美国政府也连连向中国施压,强逼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是造成美中巨大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还有工作机会外包问题,也一度成为美国国内不少人士大加挞伐的对象,认为美国公司将大量工作机会外包到中国,等于是抢走美国工人的饭碗。
针对上述论调,许多美国学者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卡内基基金会研究员盖保德、霍普金斯大学专家博特利尔、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拉迪、卡托研究所专家伊肯森、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等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都在各种场合批判“中国经济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来说是件好事,美国不应该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美国许多企业界人士也都认为,“中国经济威胁论”不值一驳,因为他们都非常看好中国,而且从与中国企业合作当中得到大量实惠。
“中国文化威胁论”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华盛顿学者兴起一股研究中国软实力的浪潮。最典型的当属《外交》杂志对中国软实力的集中曝光。5月18日,被美国视为权威观点发源地的《外交》杂志刊登了题为《中国的软诱惑》的文章,列举出许多中国软实力的例子。文章说:“伴随飞速的发展,被称作‘软实力’的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角落,无论在东南亚、拉丁美洲,还是在非洲,你都可以发现中国的影响。”美国学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上对美形成“咄咄逼人之势”,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已经“开始对美国的利益产生威胁”。
从“中国威胁论”的演变历史看,无论炒作多么厉害,终究未能撼动中美关系发展的大局。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美国是一个舆论多元化的社会,除了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团体外,还有一大批严肃的智库和学者在认真地关注中国,并得出公允的结论,他们的观点对右翼保守观点形成有效的制衡。第二,虽然美国政府在对华决策前会听取多方面的声音和意见,但真正到决策阶段时,白宫一般还是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右翼的“中国威胁论”虽然耸人听闻,很多时候还打着爱国的招牌,但很难上得了决策的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