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还是对话?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box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回顾了游客凝视的内涵,认为无论是游客凝视,还是东道主凝视、双向凝视,都将游客及东道主置于“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的场景中,对主客双方发展和谐的文化关系十分不利。本文认为,主客之间平等、公正、互重的关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主客双方从“我一它”走向“我一你”,从凝视走向对话,更有利于唤起东道主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建立起主客之间新型的文化关系。
  [关键词]游客凝视;主客对话;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10—0072—05
  
  研究东道主与游客的关系,我者与他者的关系,游客凝视(tourist gaze)理论可以说是一集大成者。此论一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对这一理论的贡献最大。厄里实际上是以“凝视”为主题词,研究了游客在旅游地的所有心理动机和行为,以及游客对旅游地的符号性消费。还有不少学者通过对诸如明信片、旅游指南书、摄影、望远镜等这些新的凝视技术进行研究,桑泰戈(Sontag)根据游客照片的记录来研究凝视,但这些研究依然没有揭示出东道主与游客的真实关系和本质特征。
  从凝视理论出发,会导致旅游的“符号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真正的旅游是符号化旅游,符号化旅游是“旅游主体对旅游地社区文化的文化本质、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是游客参与到社区、与社区共同创造旅游地文化的过程,而这种创造过程必须通过对话来实现。单边性的凝视很难在东道主与游客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更难以建立起新型的文化关系。游客无法通过凝视去了解甚至创造丰富的符号意义。因此,笔者认为,东道主与游客真正的关系应是对话,而非凝视。
  
  一、对游客凝视理论的回顾
  
  “凝视(gaze)”一词的本义很简单,就是“看”。作为一种具体的观看方式,凝视是一种专注的、长时间的、审视的“看”。这种“看”,在于对看者与被看者的个人身份及二者关系的探究,并引申为个体存在及其社会关系的哲学、宗教和伦理问题。在文艺学、美学以及视觉文化研究领域里,凝视暗含有凝视主体的强势与主动和被凝视客体的无力与被动。例如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凝视,西方游客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凝视等等。
  厄里认为现代游客的“凝视”是社会建构的行为,具有大众化、浪漫化、多元化的符号化特征。与此同时,厄里强调“凝视主体”和“凝视对象”之间的社会权利关系的操作与展演,具有社会性和不平等性的特点。厄里认为凝视是旅游体验的核心,视觉感受起着支配性作用,旅游就是一种收集照片、收集符号的过程,而摄影是旅游凝视的有形化和具体化。
  刘丹萍指出:厄里的“游客凝视”其实是一种隐喻的说法,它不仅仅指“观看”这一动作,而是将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代表了游客对地方的一种作用力。在这种作用力下,旅游接待地会尽量迎合外来游客的欣赏口味,以获得经济效益。而游客在出发之前,也已经受到了旅游广告、旅行指南、杂志电视中一系列图像的指引,知道他们到旅游地去看什么、去拍什么。旅游地被暴露在游客凝视的目光之下,成为一种公众性的场景,当地人为了减少这种被观看的影响,往往会布置一个看上去很美但却并非真实的前台,让游客只能看到前台的演出,这种前台演出又和游客出发前在旅游影像中看到的是一致的,是符合他们想象的,因此,他们相信他们看到的前台的一切是真实的(这就是马康纳所称“舞台化真实”),拍了照片保存记忆之后,旅游的过程也就结束了。这样的过程让旅游完全陷入一个由地方生产符号、中介传播符号、游客验证符号、收集符号的符号化过程,旅游之于人类交流交往的精神意义和文化意义消失殆尽。
  从另一方面来看,凝视不仅仅属于游客,当地人也会凝视游客,他们并非是只能接受这种凝视的被注视者。因此,针对“游客凝视”表征游客对地方的权利,毛兹(Maoz)提出“地方凝视”(local gaze)用来讨论第三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家东道主的权利。她认为地方凝视是和游客凝视互补的一个词,地方凝视来源于一种更复杂的双向情景,在这种情景中,既有游客的凝视,也有地方的凝视,还有双方的交流和感受,这种地方凝视导致了“双向凝视”(mutual gaze)。
  游客凝视往往是到旅游地之前被媒体所建构,对真实性的追寻并没有必然地让他们深入研究和理解当地人和当地的文化,结果自称前来寻找真实性的游客距离真实越来越远。东道主的凝视则是在和无数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被建构的,他们的凝视更接近于真实。大部分东道主清楚游客的凝视及其凝视的内容,并充分利用这种凝视来谋取利益。
  双向凝视中没有“控制”和“被控制”,当地人在游客的凝视下行动,游客也在当地人的凝视下行动,但这种有距离感的双向凝视有可能导致双方的避让、疏远、消极的态度或行为,甚至是怀疑和敌对,这种感觉反过来加强了先前的成见,阻碍了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使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一对来自成都的观光游客在游览完丽江后对笔者说,“这些当地人说我们游客来了把环境搞坏了,说老实话,没有我们,他们现在还不晓得在吃啥子喔!”随着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增加,他们也许会改变对当地人的印象,但当地人对游客的印象却不会改变,因为留给他们印象的游客已经离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游客和东道主之间需要真实的、更近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游客凝视诞生于学术界对游客最为重视与关注的一个时期,对游客凝视的大量研究,为目的地创造迎合游客凝视的舞台化真实提供了理论支持。从目的地东道主角度出发创造出来的“地方凝视”、“东道主凝视”、“双向凝视”等概念有助于描述一个游客和东道主都有凝视的双方面的场景。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游客凝视,还是东道主凝视、双向凝视,都将游客及东道主置于一种“一方对另一方的权力”的场景中,对主客双方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文化关系是十分不利的障碍。主客之间如果仅仅只有远距离的凝视,那么他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对方、理解对方的文化。旅游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旅游的经历甚至只是强化了固有的偏见,验证了先前的想象,以至于加深了误解。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认清游客凝视理论对于主客关系的消极影响,让主客双方从凝视走向对话,更有利于建立起主客之间新型的文化关系。
  
  二、主客对话概念的提出
  
  1 对话理论的导入
  笔者提出的主客对话概念,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对话理论的启发。俄国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是对话理论的提出者和最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认为,人们生活,意味着相互交往,进行对话和思想交流,人的一生都参与对话,人与人的这种关系,应当渗入生活的一切有价值的方面。”也就是说,对 话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和人的一种关系,这就是对话的哲学含义。从狭义上来说,巴赫金认为对话就是“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这种定义明确指向了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对话,语言是对话的基础。
  与巴赫金同时代的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是一位德国宗教哲学家,他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而是发生在“我”与“你”之间;“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一它”关系,而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一你”关系,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这种“我一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在布伯眼里,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人在找寻自我的途中,不间断地与他者发生对话式的交流关系。
  英国的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David Bohm)认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也就是说,对话是人类交流中意义的自然流动、汇集与分享,对话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将意见汇合起来,进行直接的交流,不断形成创造性的意义的交流过程。
  从以上3位对话理论家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对话的内涵触及到人类的价值观、情感、思维的过程模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在对话关系中,参与对话的话语互不融合,各自具有充分的独立的价值,对话的主体保持各自平等,因而对话的意义不在于评判话语的对错,而在于对话这一过程本身所带来的关系意义。由此可见,西方学者的对话思想在人类深入认识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主客对话的内涵
  游客和东道主的交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旅游突出的社会文化作用,在游客彰显自我意识、东道主自我意识也逐渐觉醒的今天,将对话理论引入主客关系的研究中,对探讨游客和东道主的新型文化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在游客与东道主的交往中,对话关系一直都存在,只是由于这种关系长期处于内隐状态,研究者不易发现,也不被研究者所重视。主客对话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主客在旅游地相遇之后发生的语言性交往,交谈式主客对话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对话方式。而广义的主客对话,是主客双方跨越时间、空间、方式的限制所进行的意义的交流和表达。主客对话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更是主客情感平等的交流和表达。
  
  三、对话与凝视的本质区别
  
  笔者总结了对话与凝视的本质区别,如表1所示。对话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伴随有目光注视、口头语言、肢体语言等多种信息传播媒介,是一种互动性的表达和交流过程。对话双方旨在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倾听对方的意见,如果话不投机,对话会戛然而止,因此,对话的目的是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或在对话中激发出新的思想,这是一种相互欣赏的交流。同时,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是人们达成统一共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和最便利的途径。
  而凝视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的目光注视,是一种单方面的权力表达。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对话的参与者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没有平等,就失去了对话的平台和基础。对话的目的不是拒绝差异,为差异而辩护,而是在于寻求某种使交流者面对差异并探讨差异的方式。实际上,差异是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凝视则是一种居高I临下地看,审视地看,凝视双方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肢体交流,甚至不需要目光的交流;凝视者是主动而有意识的,被凝视者只是一个被观察的客体,是被动而无意识的。
  对话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语言,通过对语速、语调、语气及用语的感受,对话双方可以体验到对方的态度、情感、情绪和观点,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对话不仅是语言的对话,更是超越语言的心灵的对话,着力点在心灵,是一种心灵体验。正如巴赫金所言,“人是整个地以其全部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之中的,包括眼睛、嘴巴、双手、心灵、整个躯体、行为。他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这个话语则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对话网络里”;凝视是一种静观,着力点是在眼观,是一种视觉感受,当然,“我一你”双方有时也通过凝视而最后完成心灵对话过程。
  
  四、从凝视走向对话——新型文化关系的建立
  
  将对话引入到主客关系中,使游客从对旅游地的凝视走向与东道主的平等对话,使东道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对话中产生,这对主客双方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目的地文化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接下来,笔者将进一步阐述对话对主客关系的影响,并以丽江的案例来说明对话较之凝视,更有利于使东道主文化获得自信、自醒和自觉,并将外来文化对东道主文化的影响大大化解,从根本上保持东道主文化的可持续性。
  
  1 对话使从主客关系由“我一它”变成“我一你”
  “我一它”关系是一种以我为中心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中,世界仅仅是主体作用的对象,是我征服和主宰的对象,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沦为主客体关系或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彼此交融的生存关系和本真的亲密关系。“我一它”关系来源于生存论哲学中的个体主义,张扬人之存在的个体性、独特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基于人的主体性而形成的自我参与、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我一它”关系带来的是主体问的疏离、矛盾与冲突。
  “我一你”关系是将我的存在视为因世界的存在而存在,我将世界视为你,这是一种相互交融、休戚与共的关系。马丁-布伯在《我与你》的论著中对“我一你”关系做了这样的解释:“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任一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当然,这是一种无比美好和纯净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虽然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但正是这永恒的一瞬,让生命拥有了意义。“我一你”关系带来的是主体问的真诚、爱心与交流。
  旅游目的地的主客关系若是“我一你”关系,那么,通过和东道主的近距离接触和平等对话,游客将有可能触摸到东道主真实的文化,寻找到后台生活的真实,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而凝视所反映的主客关系则是一种权利的表达,是一种“我一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我凝视他、观察他,他被当作“事物”来利用,被视为与己无关的外在“对象”而成为“它”。由此产生的关系是一种工具性的、利用性的关系,因为“它”是满足“我”之需要的某种角色,或实现某种欲求的工具。在这种关系中,游客最多只能看到舞台化的布景真实。无疑,“我一你”的相遇关系比“我一它”的工具性关系更有助于发展主客之间健康的文化关系。
  “我一你”关系的建立需要通过真正的对话来实现,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对话都称之为真正的对话。有一种对话虽然表现为对话形式,例如双方有语言交流,但却根本没有想到要从开放的相互关系中去了解对方,我在说话,但只是为表达自我,这样 的对话实际是装扮成对话的独自。真正的对话是“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当下和特殊的存在,并带着在他自己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也就是说,对话方要转向对方,在开放的相互关系中去领悟对方的存在,并对对方做出回应。对话是双方在思想、精神和情感上发生真实的沟通与交流,但仅仅停留于思想和言语层面的对话,而排除行动和心灵层面的对话,也达不到对话的真正目的。
  真正的对话是全身心的活动,要投入全部的思想、情感与行动,“我一你”型主客关系正是通过主客间这种真正的对话来实现。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洛克从一个专横自负的探险家变成了狂热的纳西文化的研究者,正是经历了从傲慢的凝视到虔诚的对话过程。他热情地置身于他生活和工作周围的人们——纳西人中,学习纳西文化、翻译纳西古文,完成了关于纳西历史地理文化的巨著,成就了自己“西方纳西学之父”的地位。通过这种深层次的主客对话,作为外来者的洛克已经完全融入了纳西文化,他讲纳西语,喝丽江窨酒、吃纳西火烧粑粑。晚年的洛克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是白沙人,我要死,要回丽江……,与其躺在医院凄凉的病床上,我宁愿死在玉龙雪山的鲜花丛中……”。从对中国西南地区植物宝库的凝视,对雄奇险峻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凝视,到与生活其中的人们的对话,洛克寻找到自我,纳西文化也在洛克那里获得了自信,并在西方社会广为传播。
  旅游是主客间我与你的相遇,在相遇中通过真正的对话实现游客和东道主真正的交流和理解,因此,游客在拿起照相机之前,是否该先静下心来体验与沟通?收集符号重要,还是用心体会重要?政府在搬迁原住民之前,是否该考虑为游客创造与东道主对话的机会?规划师在勾画蓝图时是否该考虑为游客与东道主创造对话的场所?创造符号重要,还是创造对话重要?从“我一你”关系的视角思考这些问题,答案不言自明。
  
  2 对话延续文化
  旅游是跨文化的交流,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中,一定是强势文化支配弱势文化吗?对话的结果是要么排斥要么接受吗?笔者认为,对话让目的地文化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的维护和传承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丽江旅游业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丽江,不同文化汇聚丽江,丽江以开放兼容之心,为各种文化的对话创造条件。如今,在丽江长期生活着上百位外国人,上千来自周边县市及全国各地的民间歌手、演艺人员、文化人、商人,他们成为新一代丽江人,留在丽江生活、工作,与后来的游客继续对话交流,传承着丽江令人迷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是游客与丽江的对话、游客对丽江的迷恋,才不断激发着丽江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宝贵之处,主动自觉地维护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传统文化产业,为挖掘、保护、发扬传统文化做着工作。如今,在丽江活跃着22个古乐队、14个东巴文化传习馆,一大批以木制工艺、东巴蜡染、纳西布挂画、东巴纸、铜制器具等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经营户,纳西古乐及东巴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了1000万元。酒吧文化、客栈文化与火塘文化、纳西古乐并存,时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并存。一些游客是凝视者,他们凝视、收集,离开;另一些游客却从凝视、对话到相知、相爱,丽江也因此成为“中国丽江”、“世界丽江”。
  总之,只有通过对话,人类才能正确地面对差异,交流者个体才有可能达成精神上的相遇。主客对话的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也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主客间消除误解、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也有利于东道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今后还应对主客对话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如何创造主客对话的局面,打造主客对话的平台,营造主客对话的场所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将使东道主从一味迎合游客凝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如何给游客创造与当地人对话的机会,从而将主客关系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促进东道主文化的健康发展。文化在对话中产生、创新并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在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一直受到关注。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并不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冲突,反而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社会建构论被认为可以超越这种对立,在其视野下,科学知识是围绕社会事实所建构的多种知识中的一种。该文针对西双版纳野象谷出现的管理上的矛盾现象和各种利益相关者眼中出现的矛盾的大象形象,利用社会建构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游客、员工和周边社区对大象的知识的
期刊
电子目的地:旅游技术和应用的全球最佳实践  1 引言  旅游业经历了一次从线下到线上旅游者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依赖旅行社,而是利用互联网、Web1.0和Web2.0上网浏览来搜寻信息,获得关于下一个度假目的地的灵感。这反过来使全世界旅游目的地成为消费者做决策时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个过程,全球许多目的地正面临一种挑战,因为现有的互联网设备和在线内容都还相当脆弱。新兴技术和社交媒体已受到研究者们
期刊
[摘要]文章以四星级酒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顾客满意度与再购买倾向的相关性研究,构建相关结构模型,并提出假设,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验证假设,从而明确模型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顾客满意度、感知价值、转移成本对再购买倾向具有显著正面影响,购买间隔不能显著预测顾客的再购买倾向。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而顾客满意度又能直接影响转移成本。此项研究可以为该行业提升再购买倾向提供具体的营销参考依据。 
期刊
[摘要]麦坎内尔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一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
期刊
[摘要]塑造品牌个性是企业获得消费者忠诚、保持战略优势的关键,而再游意愿是旅游业消费者忠诚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研究再游意愿与品牌个性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文章以享誉中外的束河古镇、周庄古镇、阆中古镇和平遥古镇为背景,在“仁和”、“时新”、“高雅”、“诚信”和“智慧”5个品牌个性维度上,采用单因素方差统计技术对游客的再游意愿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游客再游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重游意愿较
期刊
[摘要]在WEF《旅游竞争力报告》的分析中,中国的“旅游亲和力”表现出惊人的滞后,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文章意在探寻旅游服务构成元素中“旅游亲和力”的所在及其产生和培育的机理,并从而在中国各地不平衡的发展中寻找出更多的积极因素。为此,文章选取杭州作为有益的实例进行了分析,从城市、旅游供给、市场促销、公共服务等层面给以了一定的追踪,以期能够供旅游城市在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参照思考。  [关键词]旅游竞争力
期刊
[摘要]大众对文化和精神的消费需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在特定空间高度集聚而成的产物。文章基于旅游者的问卷调查,从核心内容和衍生产品两方面对上海世博会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呈现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体验的趋势。在核心内容的需求方面,旅游者需求较高的依次为:展馆、文化演艺活动和论坛;在衍生产
期刊
[摘要]文章分析酒店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变革型领导对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结果产生的影响,并探索了产生此种影响的内在机制;采用配对样本的方式对12家澳门和珠海高星级酒店的管理者和新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变革型领导会对新员工的信息寻求行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有效地提升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质量;信息寻求行为在变革型领导和新员工社会化结果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变革型领导;新员工;信
期刊
[摘要]随着旅游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打造旅游救援系统已成为各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构建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不仅是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的需要,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需要。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协调作用,联合有关部门打造当地的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文章以黄山市为例,对其旅游目的地救援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对黄山
期刊
[摘要]目前,很少有学者采用旅游者博客这一新兴的方式研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文章选择中西方旅游者博客话语为切入点,从“文化繁荣”、“宜居和生态”、“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探讨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异同。并讨论了两个不同旅游群体在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最后,文章对如何提升来京中西方游客的体验评价提出了切实的建议。此研究意在强调旅游者
期刊